王振芳
摘 要: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是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被動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近年來通過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在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能力和增強學習興趣,提高語言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重點在教學模式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模式;興趣;自主學習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關鍵階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根基不牢固將會對今后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造成深遠影響。針對當前教學方式單一的情況,結合學生實際,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搭建語言積累平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是小學教師不斷探索和嘗試的教學途徑。語文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是語文自身特點和博大精深的內涵所決定的,古今中外,古往今來,有悠久的歷史沉淀需要去吸收,去領會,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禁錮學生的思維,屬于生搬硬套的灌輸,需要開展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的探究式教學,弘揚學生個性,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概念
探究性教學是探究性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探究即探討和研究,通過學術問題的討論和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與傳統模式最大的不同是不單單重視學生能力的學習,更注重學生知識的選擇、理解和應用,以培養創造性思維為目的。在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學中探究性教學已經廣泛開展并取得成效。探究性教學提倡民主、開放、激勵的教學手段,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質,為學生樹立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培養勇于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攻堅克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性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不同
傳統教學比較死板,教學氣氛枯燥無味,教師注重詞句的解釋,與學生周圍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不容易接受,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偏重死記硬背,課堂氣氛沉悶。探究性教學以提高學生能力為目的,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當前學校提倡開展探究性教學,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斷提高能力,教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大力提倡探究性教學模式。
三、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性教學模式需要創設問題情境。教師通過對課本內容的解讀,使學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和主題。通過風趣幽默的解讀,挖掘新穎的觀點,針對性地設置問題情境,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或觀點,不光是公布答案,而且需要通過生動形象的引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誘發學生自主解題,前提條件是教師需要自主探究,因此要求教師對備課精心準備,在傳授知識點的同時,通過扎實的語言和生動的實踐結合,讓文中的“言”和“意”有機結合在一起。只有教師自己去親身體驗,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達到教學目的。可以成立學生小組,發揮團隊優勢,進行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全面的經驗交流,形成輕松奮進的積極氛圍,促進共同提高。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與學生思想和心理的溝通,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差異性教學方法。只有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學習中自我概括,歸納文中要點和重點,有利于知識的吸收和消化,有助于學生回歸能力的提高,實現學習技能、學習方法和情感價值的高度統一。
四、教學方法的創新
(1)講道理,明目的。馬克思哲學理論中“質量互變規律”說得很清楚,質變和量變二者是辯證關系,學生明白了目的再去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結果,結合實際,講明白道理,這是量變,才能不斷積累知識,應用知識,這是質變。語文學習積累是很關鍵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積累的詞匯多了,應用才會更加靈活,才能對問題敘述得更加全面,觀點更為獨到。(2)講故事,激發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生搬硬套學習一些東西,往往學完就忘,哪怕花很大工夫來回記憶,最后也是不能活學活用,在語言素養積累的過程中,雖然記憶是基礎辦法,但是單純依靠記憶掌握的知識不但不牢固而且不能活學活用,最好的方式還是積累素材的過程中,帶著興趣,帶著情境模式去領會。(3)指范圍,導操作。積累的知識點包括:名言、名句、名詞、名段、好的詩詞、諺語、歇后語、雙關語、謎語、歌謠等等;積累身邊有意義的事情或電視廣播大家關注的突出事件;積累聽到的不同一般的特色語言、小笑話、小故事;積累日常在大自然中發現的現象或常識;積累語言組織習慣、邏輯順序等等。
綜上所述,通過靈活開放的探究性教學,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統一到教學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斷積累語文知識,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張揚學生的個性和潛力發揮,真正為從小培養語言能力、良好的習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德吉卓嘎.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教學研究,2013.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