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比石洗
情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特色鮮明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作品感情,讓學生和作者同悲同喜,使學生敢恨敢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試想,缺乏情感的課堂,是沒有活力的,是死氣沉沉的,情感是語文教學之生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一堂課的重要目標,這就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激蕩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下面是我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粗淺做法,僅與大家共勉:
從語文學科的性質看,它有著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特點: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感情色彩與政治傾向,當我們的學生與文本接觸時,接受的不但是文章形式,更多的是文章觀點與情感。并且選入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多文章文質兼美,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與思想境界,可以說情感異彩紛呈、豐富飽滿,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挖掘文本情感因素,叩擊學生心弦,激發學生的感情波瀾。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教師只有積極尋找學生情感突破口,才能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漣漪,為此,我采取了這樣的措施:(1)精心設計導語。梁啟超曰:“用情激人,猶如磁力吸鐵,有多大分量之磁,便吸引多大分量之鐵”,因此,在教學中,我總是精心設計導語,用生動的導語扣動孩子們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強烈情感。例如,在學習《難忘的一天》時,我這樣設計導入語:“同學們,鄧小平爺爺曾經說,植樹綠化應代代相傳,今天,他又很親切地出現在我們面前。”(2)多樣朗讀。朗讀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朗讀能夠讓學生細細體會語言韻味,把學生帶進作品氛圍當中,能夠激起學生情趣、點燃學生情感火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作品情感,例如在學習《狐貍和烏鴉》一課時,采用了表演讀的形式;在學習《坐井觀天》時,采用了分角色讀的形式;在學習《四季的腳步》時,采用了分組讀的形式;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時,采用了自由讀的形式等。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充分運用多種途徑引導學生用積極的情感認識世界,讓學生在情感教育中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吳愛萍.淺談情感教育的層次和實施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2008(05).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