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玲
摘要: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必須對照課程目標有相應的作業系統的配合,作業設計必須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目前英語作業形式單一、陳舊、同一內容,同一難度,同一要求,缺乏應用意識的作業。為此有些學生“吃不了”,有些學生“吃不飽”,這明顯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針對上述狀況,我進行里分層推進作業的設計的嘗試,取得了較好效果。
關鍵詞:英語;分層推進;作業;設計策略
17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告訴筆者,學生最害怕的就是英語老師布置沒完沒了的作業。這些作業形式單一、陳舊、缺乏應用意識的作業,大多數是課本習題的重復,形式和內容是“一統制”:同一內容,同一難度,同一要求。為此有些學生“吃不了”,有些學生“吃不飽”,這明顯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如何做好小學、初中英語的銜接工作,我吸取國內外優化作業設計的理論精華,讓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提出相對應的分層推進作業設計的策略,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它是教學過程的一種反饋信息,使教師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并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以調整今后教學活動的組織或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在七年級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布置分層推進作業,達到評價教學過程、檢查教學效果的目的,并為調節控制教學過程提供信息。
一、分層推進作業設計要遵循以下幾個問題
1. 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英語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過程,而作業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方面的獨特作用必不可少。有趣的作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
如:在學七年級上冊Unit 1 My name is Gina.這個單元時,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制作名牌卡,并在上課時放在桌子上,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縮短了生生間、師生間的距離。課后:我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給你所在班的5個同學起英文名字,并在第二天的課上分享。既復習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有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針對性。教授完一堂課后,適當給學生布置作業是完全必要的。但作業量須適中,且要注意作業的質量、作業的設計,要有針對性。需聯系學生的生活、學習,適合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便于每個學生都有可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和快樂,從而激發動機達到學用結合,提高學生的能力。
3.實踐性。新《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具有實踐性的英語作業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認知能力。如平時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我會給學生布置口語作業,即給學生一個話題。以小組或搭檔的形式做口語對話練習。或給學生布置調查問卷作業如調查家人、朋友的習慣愛好。調查你對化境污染的看法等。
4、延伸性。英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本知識,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了解各方面的知識。因此,英語作業的布置也要注意延伸性,
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奶昔的制作(period 1)時,課下的作業布置中我讓學生在奶昔制作的基礎上,去聯想沙拉的制作過程,并在課下實踐,從而試著將其寫下來,供下一節課驗證。還有在學習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一課時,我讓學生課下有搜集、補充一些科目的英語,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是學生感受到英語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享受。
二、七年級英語分層推進作業設計策略
分層作業是將學生分成ABC三類,按照課程標準的知識能力要求和不同類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適合三個層次的作業: A層(基礎題)、B層(提高題)、C層(拓展題)三層。使用過程中,應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可選擇性原則和針對性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A層(基礎題)是針對學習困難生,可以選用,利用分層課、課外個別輔導這部分學生,達到掌握英語基礎知識以及英語基本技能的初步運用的目的。
B層(提高題)面向大部分同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可以選用,老師需要認真批閱,了解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C層(拓展題)
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做些指導,也鼓勵其他學生參與輔助。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英語戲劇表演、制作環保小報、上網查資料形成一個報告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精神。
三、推進措施
深入班級,全面了解分層作業的使用、難度、題量及作業所需的時間。
使用分層作業反饋表,及時收集與整理,做好后續的修改。
開展分層作業使用的校本研修,研討的內容形式要多樣化,也可以是微講座等。
四、設計分層推進作業的意義
逐步縮短學生差異,尊重了學生個性,激發了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分層推進作業設計的實踐,學生養成了獨立完成作業,并能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發揮,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是學生比較認可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一種開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掌握必備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的空間,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融合了師生關系,形成了引導式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趙學勤.《如何提高激勵性評價的有效性》[J].中小學管理,2003,
[3]蔡莉.初中英語教學多元化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初探.[J]校園英語(教研版),2009,(7)
[4]陳劍華.中小學作業形式、作業評價問題的思考[J].上海教育,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