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佩 陳亮 佘濤
摘要:通過本次調查,以定性評價方法對不同災種易發程度進行分區,并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將北川縣劃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三大類,共3個區10個亞區。
關鍵詞:地質災害;北川縣;易發分區
1.引言
北川縣受區域地質環境條件的影響,歷年來地質災害較發育,區內的居民的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地威脅。因此本文,劃分北川縣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分布規律,為以后提出科學的防治與預防措施提供可靠地參考資料,盡可能的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2.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方法
2.1地質災害易發區分級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按照《汶川地震災區震后(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與區劃技術要求》(試行)要求,結合震后地質災害發育特點進行。地質災害易發區可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四類。以定性方法對不同災種易發程度劃分標準如下(表1.1)
3.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及評價
根據上述易發程度劃分標準,并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將北川縣劃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三大類(見圖1)。
3.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區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位于湔江、青片河及白草河沿岸,行政區跨越全縣17個鄉鎮,總面積1552.11km2,占全縣總面積的的50.30%。根據所處部位及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分為2個亞區,A1區面積454.66km2,A2區面積1097.45km2。
A1區屬溶蝕山原—峽谷地貌、海拔高程700~1650m,河谷狹窄,兩岸斜坡陡峭,地形坡度一般30~60°。年均降雨量1400~1800mm。構造上位于北川—映秀斷裂帶中部,主要斷裂有北川沖斷裂及其分支斷裂,主要褶皺有青林口倒轉復背斜、大金川倒轉復向斜。地層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奧陶系,巖性主要為灰巖、板巖、千枚巖、片巖、變質砂巖、石英砂巖、粉砂巖、結晶灰巖、蝕變玄武巖等,巖體風化嚴重、較破碎。區內包括鄉村公路、縣道及省道105,已建或在建的電站主要有漩坪電站、苦竹壩電站、曲山電站、鄧家電站、團結電站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區內分布地質災害點291處,其中滑坡127處、崩塌44處、泥石流113處、不穩定斜坡7處,地質災害點分布密度0.64處/km2。地質災害對場鎮、沿河村民、省道105線及已修建或在建電站均構成影響,危險性大。
A2 區內屬中山地貌,海拔高程800~2000m,地形坡度一般30~60°。年均降雨量1300~1500mm。受龍門山斷裂帶影響,褶皺、斷裂發育,主要有復地鋪倒轉復背斜、半山腰倒轉復背斜,地質環境復雜程度中等—復雜。地層主要為志留系,少量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巖性主要為灰巖、千枚巖、片巖、變質砂巖、石英砂巖、粉砂巖、結晶灰巖等。區內有禹里鄉、壩底鄉、墩上鄉三個場鎮,已建和擬建的黃木平電站、水井坪電站,擂鼓—禹里公路及其它鄉村道路,工程活動強烈。區內分布地質災害點908處,其中滑坡675處、崩塌85處、泥石流124處、不穩定斜坡22處,地面沉降2處,地質災害點分布密度0.83處/km2。地質災害主要對上湔江及青片河兩岸居民、鄉鎮及擂鼓—禹里公路及沿線居民構成威脅,危險性大。
3.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區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面積320.43km2,占全縣總面積的的10.38%。根據所處部位及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分為3個亞區,其中B1區面積154.18km2,B2區面積104.19km2,B3區面積62.06km2。
B1屬峰從—谷底—山前丘陵地貌,海拔高程650~1200m不等。年均降雨量一般1400~1600mm。區內屬于龍門山斷裂帶,褶皺、斷裂發育,主要有江油沖斷裂,安縣向斜、安棗背斜,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復雜。地層主要為三疊系及侏羅系,巖性主要為石灰巖、砂巖、頁巖、粉砂巖、礫巖夾煤層、油頁巖、泥巖、泥質灰巖。區內有跨越鄉鎮所管轄的鄉鎮、村寨、鄉村道路、省道105線等,工程活動中等。分布地質災害36處,滑坡15處,崩塌20處,泥石流1處,分布密度0.23處/km2。
B2該區屬中山地貌,海拔高程一般1000~1900m。區內受龍門山斷裂帶影響,斷裂、褶皺較發育,主要有老林口倒轉復向斜、青林口倒轉復背斜,地質環境復雜程度中等。巖性主要為志留系千枚巖、灰巖、白云質灰巖、少量侵入巖,巖體較破碎。區內工程活動主要有水電建設、縣道(都開路)、村寨建房、耕種等。區內分布地質災害點37處,其中滑坡32處、崩塌5處,地質災害分布密度0.36處/km2。主要以滑坡、崩塌為主。
B3該區屬中山地貌,海拔高程一般1000~1500m。區內受龍門山斷裂帶影響,斷裂、褶皺較發育,地質環境復雜程度中等。巖性主要為志留系千枚巖、灰巖、白云質灰巖、少量侵入巖,巖體較破碎。區內工程活動主要有水電建設、縣道(都開路)、村寨建房、耕種等。區內分布地質災害點15處,其中滑坡6處、崩塌7處、泥石流2處,地質災害分布密度0.24處/km2。主要以滑坡、崩塌為主。
3.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區
低易發區位于青片河及其一級支流沿岸,湔江下游沿線,東至貫嶺,西至片口,湔江、安昌河及其一級支流沿岸,八家河上游。安昌河河段。地質災害低易發區面積1213.5km2,占縣域面積的39.32%。根據空間位置又可分為五部分,C1區面積647.66km2,C2區面積279.91km2,C3區面積156.26km2,C4區面積54.62km2,C5區面積75.05km2。主要以滑坡為主。
4.結論
通過本次調查,以定性評價方法對不同災種易發程度進行分區,并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將北川縣劃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三大類,共3個區10個亞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位于湔江、青片河及白草河沿岸。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安昌河流域,都壩河上游,平通河上游。低易發區位于青片河及其一級支流沿岸,湔江下游沿線,東至貫嶺,西至片口,湔江、安昌河及其一級支流沿岸、八家河上游、安昌河河段。建議進一步完善各重大災害點監測、預警設施及配套,盡快完善各鄉鎮地質災害報災設施和途徑,使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康欽容.地質災害區劃及管理信息系統研究[D],重慶大學,2007
[2]江凡.稻城縣子洛溝泥石流危險性評價[D]桂林理工大學,2013
[3]楊詰諾.海林市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D],吉林大學.2012
作者簡介:李佩佩(1991-),男,漢,甘肅平涼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地質災害評估、勘查、治理及水工環調查評價工作。
陳亮(1992-),男,漢,江西贛州,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地質災害評估、勘查、治理及水工環調查評價工作。
佘濤(1981-),男,漢,工程師,碩士,從事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研究。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子項目西南山區重大泥石流災害調查與防治項目資助(121201130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