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臺灣自行車綠道系統的介紹和景觀要素分析,了解到自行車景觀系統在塑造城市游憩空間,開發新型旅游模式的重要性,以期望對大陸地區城市自行車綠道景觀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
關鍵詞:臺灣自行車;綠道景觀
在倡導“低碳、節能、環保”的世界大潮之下,臺灣致力于打造自己的自行車文化。從《單車上路》到《練習曲》,從日月潭環湖自行車道到臺中后豐鐵馬道,我們不管在影像中還是在實際中都能體會到臺灣人對于自行車文化深深的喜愛之情,有人說:“在臺灣18歲要騎500公里,20歲要騎1000公里”。
自行車道路,也是了解臺灣的一扇重要窗口,截止目前,臺灣總共修建有115條專業自行車綠道,分布于全臺各市縣。“Greenway”(綠道)一詞源于美國,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復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解釋:“綠道(Greenway)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并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間”。
臺灣的自行車綠道主要連接各旅游風景區,路況良好,風景優美,自行車設施齊全。自行車綠道景觀的設計極大推動了臺灣自行車文化的發展,豐富了臺灣人民的假日旅游方式。
一、臺灣著名自行車綠道設計特色
1.臺中后豐鐵馬道自行車綠道鐵馬,在臺灣就是自行車的昵稱。后豐鐵馬道由日治時期的鐵路改建,是臺灣地區第一條由廢棄鐵道改建的自行車道,從起點“后里馬場”出發到終點“豐原國道四號線高架橋下方”全長共4.5公里。沿途自然景觀多樣變化、風光優美,途中有多個景點可騎行人休息。
后豐鐵馬道沿途有很多景觀節點,有橫跨大甲溪的總長約380余公尺的“花梁鋼橋”,也是建自日據時期,慢慢騎車通過這條有百年歷史的鐵橋時,可以遠眺大甲溪面的壯麗景色。另外還有“后里9號隧道”,這條已有百年歷史的舊山線鐵路隧道,全長1.2公里,經過改造,成為一條獨特的“自行車隧道”。在這里可以有特殊的隧道穿越體驗。隧道墻壁有涌泉,有些地方會長出青苔和綠植,使隧道內的植物景觀更多姿多彩。
這條自行車道也是臺灣唯一的封閉型自行車道,有很多隧道從正常道路下面穿越過去,上面走汽車,下面走自行車,不影響居民交通。騎著自行車行駛在后豐鐵馬道上,這些之前坐在火車上飛快略過的風景,現在也可以悠閑的慢慢欣賞了。
2.日月潭環湖自行車綠道日月潭是臺灣八景之一,景色優美,原住民文化及自然生態豐富。而日月潭環湖自行車綠道,也是臺灣最大的自行車綠道,環潭一周約為33公里,車程約為三小時,一路上連接四大廟、八大步道、四大碼頭。日月潭自行車綠道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旗下生活旅游網站CNNGO,評為全球十大最美自行車道之一。
日月潭環湖自行車綠道,是分段分時開建施工的,最特別的當屬“北旦自行車道”,利用打樁的方式將自行車道架在水面上,雖然只有400米,但是蜿蜒的造型配合日月潭湖光粼粼的山色,成為島內獨一無二的水上自行車道。而最美的是長約3公里的“水社壩木棧道”,這里新建造的“自行車木棧道”,全段風景開闊優美。清晨黃昏時分自行車騎行者將車停放湖邊,坐在木棧道上欣賞湖景同時也是拍個人寫真和婚紗的好地方。
二、臺灣自行車綠道景觀要素分析
后豐鐵馬道和日月潭環湖自行車道作為臺灣自行車綠道的代表,有一些共同的景觀設計方法:
1.植物配置上豐富多變,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以大型喬木為主,可以將綠道的層次性和連續性表現出來。中下層種植小型喬木和灌木,一方面可以與上層大型喬木形成高度層次的區分,另一方面可以豐富植物種類和色彩,讓騎行者有更好的心理感受。
2.注重行進方向的景觀變化。臺灣的自行車綠道往往有十幾至幾十公里,但是在這么長的道路上騎行,一點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縱向景觀的變化,基本上每騎過一千米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景觀帶,會有新的視覺和心理感受。
3.豐富的節點設計。(1)出入口。在自行車綠道的出口和入口都有醒目的雕塑進行標識,其另外一個作用便是有效地將機動車阻擋在外。(2)休閑節點的設計。基本上每隔500米便有一個涼亭或者小廣場供人休息。
4.醒目的標識系統。一般情況下,自行車標識像正常公路標識一樣直接印刷在道路路面上,由文字、圖形、箭頭等結合使用,比較醒目。還有一些特定的標識牌放置于路邊,用于提醒路面的特殊情況或者危險。
5.健全的服務設施。臺灣自行車綠道服務設施包括管理服務設施,其中有游客服務中心,管理中心,治安派出所等;商業服務設施包括自行車租賃點,功能齊全的商店,特色飯店等;科普教育設施,包括導覽牌,植物種類介紹和景點介紹等等。
如今,自行車綠道在西方國家已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英國克羅伊登威爾斯等道路重建項目,都一致縮小了機動車道的面積,把服務重點放在自行車道路景觀上;有著“世界自行車王國”之稱的荷蘭自行車數量比人口還多,市民的出行有七成是靠騎自行車來完成的,荷蘭人更喜歡騎著自行車穿越于郁金香的花海之中;在德國,自行車道由砂石鋪成,基本不會與公路相交;美國也學習歐洲,大力加強自行道建設,紐約過去6年來,自行車道總長度幾乎翻了一倍,并在2009年通過了自行車交通法,鼓勵騎自行車上下班,第二大都市洛杉磯也開始著力打造“自行車之都”。2014年臺灣當局投入新臺幣30億興建自行車道路網,預計到2015年底,就會有一條風景優美的環島自行車道,用來發展自行車運動。
在國外及臺灣地區越來越重視自行車道路景觀建設的同時,我們一些城市為了實現所謂的“城市現代化”,開始取消自行車道路,結果汽車道越修越寬,自行車道越擠越窄,越來越少,曾經世界最大的“自行車王國”,低碳環保的自行車已經被高污染高能耗的汽車替代。因此,對于我國大陸的自行車道景觀發展,不僅僅是城市景觀的問題,實際也是城市生態發展需求及民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1]Ah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131-155
[2]廣東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J].建筑監督檢測與造價,2010,(3):10-70.
[3]沈磊、趙國裕,美國“綠廊”規劃的世紀流變[J].北京規劃建設.2005
[4]余子萍,臺灣地區自行車旅游發展研究[J].智慧城市與旅游.2011
作者簡介:丁源(1987-)男,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公路工程系教師,長安大學建筑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