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兵 梁鑫
【摘要】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社會加速轉型和利益結構加快調整的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市民化面臨著一系列的突出問題。本文將結合當前經濟背景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市民化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路徑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為主體推進城鎮化質量提升的建議。
【關鍵詞】 新常態 新生代農民工 主體特性 市民化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新生代農民工”概念,并明確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傳遞出中央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高度關切。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常態”首次得到全面闡述,會議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此背景下,更加凸顯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緊迫性。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主體特性
新生代農民工,即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戶籍仍在農村,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勞動者。截止到2013年,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人數為12528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農村從業勞動力的比重為65.5%??梢?,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舞臺上一支不容忽視的群體,并逐漸成為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動城鎮化進程的關鍵人群。同時,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等已悄然發生變化。其新的主體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水平
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農民工”有了較大提升。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在老一代農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農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農民工高出19.2個百分點。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是縱向相對于中生代和老一代而言;若是橫向和城市戶籍人口比較,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導致沒有優勢可言,他們受教育的年限低于城市戶籍人口平均水平,更是遠低于同齡的城市戶籍人口。此外,在專業技能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還處于偏低水平。
2、就業選擇
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及大中城市務工。從區域分布來看,在東部地區務工的人數為8118萬人,約占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64.8%;中部地區為2217萬人,約占17.7%;西部地區為2155萬人,約占17.2%。從就業地點的選擇來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約6872萬人選擇在地級以上大中城市務工,占新生代農民工的54.9%。而“老一代農民工”群體中占比僅為26%。可見,新生代農民工更加傾向于選擇各項條件較為優越的大中城市作為工作地點。
在行業選擇上,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就業結構與“老一代農民工”的就業結構有所不同。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就業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中:從事制造業的約占總體人數的39%,從事建筑業的約占14.5%,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約占10.1%,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約占10%。而“老一代農民工”群體的就業結構為:29.5%從事建筑業,26.5%從事制造業,10.9%從事批發和零售業,10.6%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這說明在行業選擇上,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傾向于更加穩定、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的制造業,就業理念上發生了較大轉變。
3、收入水平
總體上看,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但普遍缺乏工作經驗,加上所處行業多為制造業,據了解,2013年他們的平均月收入僅為2609元,這對于東部沿海地區較高的生活成本而言,此收入處于較低的水平,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
二、“新常態”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面臨的突出問題
目前,我國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進入了提質增效階段。隨著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逐漸壯大,其就業范圍隨之擴大,進入的領域和行業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我國城鄉分治的就業制度障礙依然沒有打破,加上處于經濟社會加速轉型期和利益結構加快調整期,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更加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1、“雙重邊緣化”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雙重邊緣化”的現實困境,即戶口在農村但又生活在城市,既不是傳統的農村人也不是真正的城市人,而是游離在二者之間。這就意味著這一群體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隨之而來的是諸如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必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潛在因素。
2、缺乏專業技能、工資水平偏低
“新常態”背景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提質增效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新生代農民工多從事制造業,技術含量不高,且多數人并沒有機會參加技能培訓,不利于其適應未來經濟發展需要。這對于正處于人生發展關鍵時期的新生代農民而言是一個較大問題。同時,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在不斷攀升,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生活在城鎮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工資收入卻仍處在較低水平且增長緩慢,這對其生活造成了較大壓力。
3、社會保障的“二元化”、權益保障問題
我國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很難享受到城市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根據《勞動法》有關規定,農民工應當參加法定的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但現實中,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目前大多數農民工并未參保。
《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單位招用農民工都必須依法訂立并履行勞動合同。而在現實中該意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維權時缺乏相關依據。
三、“新常態”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解決路徑
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涉及1億多農村人口轉入非農產業和城鎮的社會經濟結構變遷,解決好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這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民工的切身利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也關系到工業化、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隨著我國進入“新常態”的發展階段,既給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帶來了緊迫性,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1、把握“社會建設新常態”要求,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加速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2014年7月24號,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標志著我國戶籍制度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這為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提供了政策支持,要加快推進勞動就業、義務教育、計劃生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與戶口性質相關的行政管理、社會管理配套制度改革,切實改善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環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57%,戶籍城鎮化率僅為35%。而“半城市化”帶來的負面后果是季節性交通壓力、子女就學問題、治安與穩定壓力、權利歧視加劇等,建議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為主體,提高城鎮化質量。
2、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就業歧視問題,完善工資制度,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切實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縮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專業技能培訓體系,提高其專業技能水平,適應經濟結構升級的需要,改善其就業層次,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在城鄉深度融合的進程中,獲得社會認同。
3、構建覆蓋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合法權益
逐步把工傷、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擴大到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保證其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同時,通過政策宣傳、加強監督檢查等方式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維權意識。建立有效的新生代農民工應急救助機制,開展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應急救助、貧困救助、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等?,F代社會的標志是平等,縮小直至消除各階層權利鴻溝是我國社會治理核心目標之一,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合法權益是政府刻不容緩的責任。
(注: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消費水平測定與擴展對策研究(項目號07130075)”系列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楊春華: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0(4).
[2] 段成榮、馬學陽:當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的“新”狀況[J].人口與經濟,2011(4).
[3] 湯云龍:農民工市民化:現實困境與權益實現[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1(10).
[4] 江小容、王征兵: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困境及路徑選擇[J].求索,2012(1).
[5] 夏麗霞、高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J].三農問題,2009(5).
[6] 國家統計局: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R].2013.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