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姚勤 張義昌 任開益
【摘要】 小城鎮建設是為消滅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均衡發展所進行的一項系統工程。各種小型產業,如鄉鎮企業、商貿集市,是啟動小城鎮建設的引擎。中醫藥文化從來不乏名醫、名術、名方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先例;中醫藥文化的理論體系,同樣具有巨大的產業開發空間;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可以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先賢思想成果的培養基地。
【關鍵詞】 中醫藥文化 產業化 小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作為一種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以不同的方式實施。我國政府一直將小城鎮建設作為發展國民經濟的有效措施,以往各種城鎮化模式,經過一段時期的運行,利弊日益明了。中醫藥文化作為無可爭辯的中國自主創新民族文化,歷經數千年傳承積淀,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國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今時代,文化成為國家軟實力,探討中醫藥文化在小城鎮建設中的作用和意義,具有經濟、文化和戰略多重意義。
一、小城鎮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需要新的模式
在我國,小城鎮建設是針對城鄉二元結構的格局,為逐漸消滅城鄉差距,促進社會更加均衡發展所進行的一項系統工程,這一工程可以說與新中國同行,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政府主要是以行政的方式批準建制城鎮,將其作為工業的基地,以此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發展小城鎮的意義和基本思路。1995年4月,由國家體改委、建設部、公安部、國家計委等11家單位聯合發布《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指導意見》,提出了關于小城鎮綜合改革的目標、原則、內容及其組織實施。1998年,在《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了“小城鎮,大戰略”的發展戰略;之后,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又再次提出要“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的計劃。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小城鎮建設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因服從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行政指令設立的城鎮模式,到改革開放以后由于經濟的發展而形成的各種小城鎮建設模式,如以鄉鎮企業為主導的“蘇南模式”,以市場為導向的“溫州模式”,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總之,不論何種模式,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帶動人流量和物流量的增長與集散,以及這種集散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提升和生活方式改變。
新一屆政府一如既往地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強國富民的有效措施。李克強總理強調,新型城鎮化不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由“鄉”到“城”的轉變。這表明新的歷史時期,城鎮化的方向是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摒棄了過去那種偏重經濟成效的指導思想,將發展經濟與提高群眾生活品質有機融合。為此,在已有各種小城鎮模式之外,引入中醫藥文化帶動小城鎮建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中醫藥文化具有引導產業發展的功能
1、中醫藥文化的定義及其產業化空間
文化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概念,在學術界至今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統一的定義。廣義的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物質文明、認知方法和思想體系的總和。中醫藥物質文明則包括承載中醫藥思想和技藝的一切器物載體,如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針灸刮痧拔罐器具、推拿按摩手法、中草藥植物、中藥材飲片、丸散膏丹制劑和工藝、望聞問切四診方法等。認知方法、思想體系主要表現在生命觀、疾病觀、健康觀、治療理念等。在這里我們之所以對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做一個界定,旨在表明本文所闡述的中醫藥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涵蓋了中醫藥文化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而不是單指其狹義的疾病觀、診療方術。
小城鎮建設的驅動軸必定是某種經濟體,小型產業是啟動小城鎮建設的引擎。中醫藥文化既有產業化的空間,又有可行的實現路徑,開發中醫藥文化產業帶動小城鎮建設,必定可以為小城鎮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中醫藥學在發生學意義上是一種實用性的經驗醫學。當今天我們擁有醫學影像、基因分析等高科技手段與成果之時,可能會認為中醫藥過于古樸,缺少現代醫學科學的精細。但是,當我們面對醫源性疾病、藥源性疾病的困苦,呼吁遏制抗生素濫用之時;當各國政府的衛生經費投入持續增加,卻沒有換來發病率、病死率相應的下降之時;當世界衛生組織為世人重新界定的健康標準超越了現代醫學報告單的檢驗數據之時,中醫藥便成為了古樸外表的和氏璧玉,極具開發和利用價值,中醫藥除治病之外,還廣泛應用于康復、預防、調理、保養,符合社會大眾對延年益壽的普遍訴求。中醫中藥很多技藝是原生態應用,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中醫主張藥食同源,中醫單方、驗方大多以食材入藥,并經過實用驗證安全有效,餐飲業加入中醫元素,可改造為藥膳食療館。中藥飲片加工、炮制方法大多從我國古代傳承下來,可通過展示法、體驗法開發成文化旅游資源。
中醫藥文化傳承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來不乏名醫、名術、名方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先例,如古代名醫南陽的張仲景、亳州的華佗、耀縣的孫思邈等,都是某個地域的重要無形資產。出自宋朝的六味地黃丸,是現代眾多中藥企業的當家產品,出自明代的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成就了傳承幾百年的酒業集團。華佗創編的五禽戲,早已流傳海外。中醫藥文化的理論體系,同樣具有巨大的產業開發空間。比如穴位治病保健方法,是盲人按摩品牌的核心支撐,當然,其中的“盲人”二字日益淡化,因為更多的非盲人借助中醫穴位保健和外治方法開設推拿按摩以及藥浴店堂,由此衍生出系列用具產業,形成日益壯大的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規模。2014年2月《國家旅游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推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的合作協議》在京簽署,共推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以上可見,中醫藥文化體系的獨特內涵,所運用的治療手段和保健方法,都具有很高的產業開發價值。
2、中醫藥文化產業化的路徑
產業化的主要特征是規模化經營、有持續的產出。中醫藥文化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積淀和傳承,其理法和方藥都有非常精練而實用的產品。如中醫針灸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多國獲準合法開業、云南白藥譽滿中外暢銷東南亞。再以湖南省長沙市的洗浴保健業為例,早在2007年商務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長沙市的保健休閑洗浴網點已超過一萬家,營業面積在4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5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上千家,從業人員約15萬人,全行業的年營業額已達到30億以上,超過全省縣級及縣級以上中醫院營業額的總和,占全市GDP的2%,上繳稅收超過2億。而洗浴保健行業的支撐產業要數足療、足浴。足療治病,足浴保健,這種理念在民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民眾睡前熱水浴足的習俗由來已久,一旦把這種“足浴”的理念可視化、器物化、規范化、藝術化,其產業化無疑就會水到渠成。所謂可視化,是指其養生保健乃至祛病強身的理念能直觀感受,即讓沒有中醫藥知識的人通過參加中醫藥店堂開展的各種宣傳活動,或觀看中醫藥的科普影視節目獲取中醫藥的相關知識;所謂器物化,是指讓各種器具、技藝成為中醫理念的載體,通過對其運用而實踐中醫藥相關理念,如針灸器具和各種針法、推拿按摩之各種手法技巧、丸散膏丹的制作和內服外用方法等;所謂規范化,是指將某種中醫藥的技藝程序化和標準化,如針刺的補瀉針法、艾灸的計時單位“壯”、穴位定位的度量“同身寸”;所謂藝術化,是指帶給應用者正面的情緒,使他們達到精神愉悅,消除焦慮情緒和病痛的目的。近些年來,中醫藥的冬病夏治理念和方法,通過“三伏貼”的廣泛宣傳活動,已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和十分可觀的產業化效應。口服中醫補益類膏方順應大眾保健的訴求,通過業內的持續宣傳,產品日益豐富,市場效應可見端倪。
由上可見,中醫藥文化產業化不外乎兩條路徑:一是產品培育,二是市場推廣。具體而言,就是為某種治療理念、技藝、方藥,研制一套完備的操作方案,以便移植和推廣,并為其配設相宜的使用場所,同時對其相關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傳遞給受眾。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培育是中醫藥文化知識點的有形化過程,市場推廣是中醫藥文化社會傳播普及的過程。可見中醫藥文化產業化過程,實質上是這一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過程。
三、中醫藥文化在小城鎮建設中的作用
1、中醫藥文化產業有利于構建生態型小城鎮
我國的小城鎮建設無論是早期的指令性劃定,還是后來城市工業化的帶動與激發,無一不與發展經濟有關,有所不同僅是被動發展和主動發展的差異。國家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金逸民教授總結出了9種小城鎮主導產業的類型,分別是:特色農業、一般工業、食品加工業、手工藝品加工業、電子產品加工業、建筑業、流通業、旅游業、邊界貿易業。金逸民教授認為:“總體來講,我國小城鎮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整體素質不高、檔次低,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規模小,缺乏聚集力……多數小城鎮的產業與農業關聯度弱,缺乏對農業的后向效應,如缺乏對農業人口的吸納能力、農產品的加工能力、農產品價值的提升能力等……小城鎮的污染工業比重較大。近幾年,城市許多污染工業向小城鎮轉移,小城鎮在接受城市工業技術轉移的同時,也接受了污染的轉嫁,導致了小城鎮生態環境的惡化。此外,鄉鎮企業布局過于分散,環境設施不完善,造成了土地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上述種種模式所帶來的弊端,雖然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模式也不能完全避免,但卻能夠自我化解上述較為重大的問題。以農業的后向效應為例,中醫藥治療必然需要中醫用具和藥材,藥膳、藥茶、藥浴也都需要原藥材,而通過小城鎮中醫藥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中醫藥養生保健理念和方法的宣教,勢必能培育中醫用具和藥材的消費群體。當地農民不但可以種植水稻,還可以種植中藥材。這樣既可增加農民的收入,又避免了土地資源的浪費,還能提高當地的綠化率,提升空氣的質量,使當地的環境得到改善,并且不會發生污染工業或作坊對當地水土資源的破壞性影響。即使不專門種植中藥材,農戶的山林竹木亦可加工足浴、火罐、刮痧用具,亦有促進竹木種植養護的積極意義。在經歷過現代工業標準化生產的整齊劃一后,人們又開始青睞手工制作的個性和體貼,中醫藥用具這類帶有深深歷史沉淀印記的實用性產品,既有實用性,更有觀賞性,散戶手工制作匯集進入流通渠道,還可規劃培育為當地的文化景觀。
總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化發展,以生態理念指導小城鎮的規劃設計,推動小城鎮健康有序發展是今后城鎮建設的方向。正如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先生所言:“中國現在根本不缺大城市,不缺鋼鐵城市,不缺石油城市,就是缺青山綠水,缺土地沒有污染、蔬菜新鮮的居住型小區。逆城市化已經在相當大一批城市的有錢人和高檔的白領當中開始出現,對綠色、健康、生態小城鎮的需求非常大,這是一個市場空白,需要開發。”構建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不失為開發方法之一。
2、中醫藥文化產業有利于發展小城鎮精神文化
小城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但作為一種人居環境,也必然需要自己的精神文化,否則,單純經濟活躍的小城鎮,只會是個產業園而已。現代社會,文化環境成為影響人們判斷是否宜居的一個重要權重。
中醫藥學廣泛地汲取古代的各種思想學派和文化成果,將儒家、道家、釋家等養心修身、凈心調息、保全性命、和諧調適等養生修行理念都融會在醫學體系之中,還融匯了天文、歷法、地理、哲學等多學科知識。以中醫藥文化產業作為小城鎮的引導實業,客觀上可以提示人們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養生的角度接受傳統文化的理念。如前所述,中醫藥文化體系有多元的產業開發價值,可以構建一座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在局部地域規劃一組中醫藥文化產業,開設醫療、康復、亞健康調理、情志調適、藥膳、藥浴、中藥材生產種植、中草藥庭院種植品種培育、中藥飲片加工、中醫藥文化傳媒、中醫藥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等等,城區綠化乃至社區綠地,也選擇具有藥用價值的喬木、灌木、草本等,并在相應的宣傳墻輔以對應的性味、藥用方法介紹,打造一種衣食住行都有中醫藥文化指導的宜居小城鎮。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將中醫藥文化元素器物化,變得可視、可觸、可及,應用中醫藥道法自然規律、藥用自然資源的理念和方法,引導居民增強保健意識,學習保健方法,將調適身體和愛護家園變成一種自然習慣,久而久之,中醫理法方藥所蘊含的哲理和多學科知識將成為小城鎮的主流文化。而且這種模式在各地都可用。一是人人都需要醫療保健,二是中醫藥文化歷經兩千多年生生不息的發展,整體上可以看作由眾多個性化的地域文化集合而成,如山東阿膠、寧夏枸杞、北京同仁堂、浙江胡慶余堂。而且這種地域性是可以流動或可以移植的。比如有醫圣美譽的張仲景,其原籍為河南南陽,南陽市建有醫圣祠堂;據說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早在清代湖南長沙就有紀念張仲景的張公祠,1947年長沙中醫界捐資重建后命名為仲景堂,這些都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符號。中醫藥文化集包容性與開放性于一體,如果開發中醫藥文化產業來引導小城鎮建設,既可以多元開發而具有個性,又可以多地呼應,集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普及應用,讓中醫藥學這把“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更多地發揮開啟功能,使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小城鎮建設共生共榮。
四、發展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的積極意義
1、建設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是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良好途徑
健康產業歷來被譽為朝陽產業,不僅人人需要,而且人人都終身需要。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健康概念早已不是單純的由醫學檢驗指標異常所診斷的疾病,還包括心理、生理上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由此,人們也重新審視醫學的職能,“最好的醫學是讓人不生病的醫學”,這一觀念正逐漸深入人心,這與2000多年前中醫學“上工治未病”之說不謀而合。近年來,“亞健康”得到廣泛關注,中醫學“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得到深入研究和開發應用。如體質辨識、冬病夏治,都給老百姓帶來看得見的實效。構建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結合當地的中醫藥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一個或多個中醫藥特色專科項目,并做好相應的配套服務產業,如治療與康復調養銜接,康復調養與藥膳食療銜接,藥膳食療與保健旅游銜接,保健旅游與中醫藥文化欣賞銜接,中藥文化欣賞與中藥庭院種植銜接,中藥庭院種植與單驗方日常家用科普宣教銜接,多元中醫藥服務園區與健康地產銜接,將有助于緩解大城市高端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比如中風后漫長的康復期調理、癌癥患者放化療后體質下降無法接受繼續治療,都迫切需要中醫藥及時介入,這些療程長達數月、數年,甚至延續終身的疾病后遺癥,占用了一定數量的高端醫療資源,家庭和政府醫療保險因此都有不菲的支出,這些患者所需要的醫療服務與現有的高端醫療資源并不匹配,過度醫療于康復意義不大,而散在的單一中醫中藥門診又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而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則具備這樣的潛能,因為中醫中藥在維護健康和健康式養老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加之小城鎮一般地處城鄉結合部,更加貼近大自然,有益于調養身心,還能帶動“銀發時代”迫切需要的健康養老業,緩解人口年齡結構偏老帶來的家庭和社會壓力。
2、發展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有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當今時代,文化成為一種軟實力已是社會共識。中醫藥文化是舉世公認的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而且是自主創新的文化體系。這個獨一無二的文化體系較好地保存了中國古代思想成果。這個文化體系既包含思想范疇的方法論,又表現為強身健體祛病療疾的實用性,實現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自然融合。其中所蘊含的模糊集、系統論、陰陽消長矛盾運動規律等思想方法,在當今科學研究中依然大有用武之地。這種超時空的思想成果,我們理當發揚光大。故而有學者呼吁,中國文化應該進入醫學時代,將中醫藥文化看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分支和有機構成。“中醫文化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之上,也給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很多有益的內涵。在當代,唯有在中醫藥學術領域內才能全方位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全貌,而只有領會了中醫學體系中貫穿始終的文化內涵,才能熟練地運用中醫藥技術。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的靈魂,中醫文化則是組成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醫學特色的重要成分。”近年來,對中醫藥文化的學術研究日益多元化,從發生學到現代應用,從思想史到科學范式,從方法論到認知體系,都不乏富有見地的論述。如有學者認為:“中醫學不是那種建立在結構論、形態學基礎之上的科學,卻是一種建立在生成論、功能學基礎之上的科學;中醫不是公理論、原型論科學,而是模型論科學……中醫藥能夠發展延續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與外在環境密切相聯系的規律……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巧妙結合,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學之外,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具有東方特色的科學范式的典型……”中醫藥文化型小城鎮,可以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先賢思想成果的培養基地,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與國醫大師座談時再次明確提出:“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由此可見,中醫藥文化完全能夠擔綱小城鎮建設的驅動。
(注:基金項目: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4zk2017)。)
【參考文獻】
[1] 吳康、方創琳:新中國60年來小城鎮的發展歷程與新態勢[J].經濟地理,2009(10).
[2] 趙之楓:關于小城鎮發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01(2).
[3] 肖燕、寧澤璞:略論中醫藥文化產業化[J].世界中醫藥,2011(5).
[4] 鄭佳明:讓城市與自然融為一體[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2,33(5).
[5] 金逸民、喬忠:關于小城鎮發展問題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
[6] 喬潤令:新型城鎮化的內涵[J].大眾理財顧問,2013(10).
[7] 王旭東:中醫文化價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標[J].醫學與哲學,2013(4).
[8] 張其成:中醫的現代價值及未來發展前景[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6(6).
(責任編輯: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