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分別從實驗室的人員組成、專業技術人員年工作量、大型儀器設備數量、儀器共享、實驗室資質、取得成果等方面調研以土壤、植物分析為主要分析樣品的農林院所理化實驗室的幾種管理模式,總結分析幾種管理模式的優點與不足,為提升理化實驗室運作績效提供借鑒。結合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林所”)理化實驗當前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整改,提出合理的管理模式建議。
關鍵詞農林院所;理化實驗室;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5-292-03
Study 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of Severa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Institutes
YU Bin, WU Zong-min, YANG Le-su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AF,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sever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for soil and plant study from the laboratory personnel,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taff years of effort, large-scale equipment, instruments sharing, laboratory qualification,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 respectively. It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several kinds of management mode of laboratory, and it supplied great experience for my unit performance. It was put forward reasonable management mode for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practice.
Key words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institutes; Physics and chemistry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基金項目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科研院所基本業務費(RITFWZX2012-10)。
作者簡介于彬(1978- ),女,遼寧大連人,助理研究員,從事實驗室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22
實驗室是從事樣品處理、指標測定、數據分析等一系列科研活動的主要場所,是科技創新的基地,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是社會服務的基礎,其數量和水平亦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實驗室有多種類型,如研究型、開發型、檢驗型、教學型等等,主要分布于高校,科研院所及各類企業。目前高校的各類實驗室發展迅猛,多數已由分散式管理轉變為集中式管理,再創新轉變為集中型管理模式基礎上的開放管理[1-4],該管理模式成為我國高等院校推崇和探究的新型實驗室管理模式。也有部分高校分析測試中心實驗室早已實行實驗室計量認證或者實驗室認可的管理模式,力求達到國際實驗室管理水平[5-7]。多數企業實驗室檢測樣品專業很強,尤其是醫學,食品類檢驗實驗室實行實驗室認可和計量認證管理體系[8-11]。而對于科研院所來說,尤其是農林院所的實驗室來說,其發展模式與速度參次不齊,有的實驗室
還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的分散式的管理模式,也
有部分實驗室成為獨立機構,向企業化的管理模式發展,實
行實驗室資質認證和實驗室認可管理體系,達到國內甚至國際實驗室管理先進水平。鑒于各類實驗室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筆者就幾種農林院所理化實驗室管理模式進行探討,為熱林所實驗室發展建設和管理創新提供借鑒。
1幾種農林院所理化實驗室調研分析
為進一步提升實驗室管理水平,優化當前實驗室管理模式,通過實地走訪,網絡調研,電話聯絡等方式在廣州、北京、南京、杭州、長沙、海南等地對以土壤、植物為主要分析樣品源的大致同等類型的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中國林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環境分析測試中心、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南方經濟林產品質檢中心、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等10所農林院所理化實驗室進行管理模式等相關方面的調查研究,學習與交流管理經驗,加強與同行實驗室的密切交流,提升熱林所理化實驗室的整體管理水平(表1~3)。
由表1看出,實驗室專職管理人員的比例大概均在10%左右,隨著實驗室人員規模增大,高級職稱人員的比例相應成正比增加,聘請臨時工人數根據實驗室自身情況而定,不同時段,樣品數量不同,工作量不同。理化實驗室1(廣州)為熱林所理化實驗室規模最小,無專職管理人員,由于科研經費的不斷增加,科研儀器設備的購置數量越來越多,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是制約實驗室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
表2表明:由于各個院所內部收費單價不同,人均年分析收入有所差異,從10萬~25萬元/人/年不等。由單價和人均分析收入計算,每個樣品按5~10個元素分析來算,理化實驗室1人均年工作量1 000~2 000個樣品左右,工作強度大,增加專業技術人員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表3實驗室各種條件的調查表明:隨著人員規模的
增大,大型儀器的數量,科研成果(包括論文、專利等),參加和舉辦培訓會議的頻率增大,限于熱林所實驗室規模發展,各項分析均處于較低水平。
結合以上幾方面的調研分析,總結出當前農林院所幾種理化實驗室管理模式歸類為如下4種。
模式1:科研單位內主要面向單位內部分析的理化分析室,如理化實驗室1(廣州)和理化實驗室2(杭州),該種實驗室規模較小,大型儀器設備數量較少,專業技術人員6人以下,所申請的研究項目較少,取得成果專利較少,參加或舉辦的講座或培訓較少,基本上沒有申請實驗室認證或者是實驗室認可。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與本單位科研人員、研究生不共享,只接收所送分析樣品。年工作量以本單位的樣品分析為主,兼有少量外單位樣品來源,每年按時完成所有的樣品分析任務,分析價格由實驗室根據實際情況制定。
模式2:歸屬于科研單位的有資質(通過計量認證或者是實驗室認可)的獨立型實驗室,面向單位,也接收外單位大量的樣品分析任務,如理化實驗室4(富陽),理化實驗室5(南京)等4個實驗室,該種實驗室規模較大,大型儀器設備數量較多,專業技術隊伍龐大,一般實驗室人員組成大致為10~30人,所申請的研究項目較多,取得成果專利較多,參加或舉辦的講座或培訓較多。實驗室只接收所送分析樣品,大型儀器設備不與本單位科研人員、研究生共享。每年分析樣品較多,分析價格一般為普通實驗室的2倍及以上。
模式3:科研單位、多數高校所設立的實驗室,面向本單位的科研人員及研究生的開放型實驗室,如理化實驗室6(北京),理化實驗室7(廣州)等3個實驗室。實驗室規模大,大型儀器設備多,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較多,主要面向本單位或者本校的科研人員,全日制開放型實驗室,部分實驗室具有計量認證或者實驗室認可,具有嚴格的實驗室管理規章制度,管理有序,成果較多,參加、舉辦培訓講座較多。專職技術人員分析本單位樣品不收費或者只收少量的分析成本,對外少量的樣品,分析收費標準較高。年工作量(分析樣品)較少,主要做為管理人員對本單位的科研人員及研究生進行培訓以及對大型儀器進行專人管護。
模式4:人力齊備、財力雄厚的課題組(研究室)所設的大規模實驗室。如理化實驗室10(長沙),實驗室人員組成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比例達到70%以上,各種研究所需的大型儀器齊備,專職、兼職的科研人員很多,本課題的科研人員及研究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每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專利、文章等很多。
2結合調研分析提出適宜于本單位理化實驗室的管理模式
熱林所理化實驗室擬借簽以上所調查的實驗室管理總體情況,對已有的固定模式加以改進,擬建2種管理模式如下。
2.1模式1:大型儀器共享集中管理模式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礎條件,其應用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標志。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程度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管理水平,其使用質量則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因此,推進大型儀器設備的共享,不僅是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合理使用資金、減少科技資源浪費、促進科技工作健康發展的需要。
目前該種管理模式是國內外多個重點實驗室所采用的模式。集中管理,就是建立大型儀器設備管理中心模式。該中心在大型儀器購置、使用、管理工作中,應遵循“統一規劃、分塊建設、集中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則,積極參與構建開放共享型大型儀器設備平臺,面向單位科研人員及高校師生開放使用,以提高儀器的使用率。
針對目前所內實驗室及課題儀器重復購置情況嚴重,設備利用率低、實驗室規模小、條塊分割的狀況,提出大型儀器共享的實驗室管理模式,既能優化資源配置,又能最大限度發揮建設效益。具體規劃如下:公開招聘實驗室專業管理人員1~2名,加上原有2名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管理理化實驗室現有大型儀器,每人分管3~4臺,負責大型儀器的使用、維護、保養工作,負責培訓學生和本單位科研人員操作大型儀器,提升大型儀器共享利用率。
目前,理化實驗室已按照對研究生開放的管理模式試運行,至今發現一些問題,如實驗室安全和衛生制度需不斷加強,實驗室部分學生對實驗室基礎理化操作知識欠缺,所以請導師在讓學生到公共實驗做實驗之前一定要了解學生對實驗基礎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并加以指導。今后將逐步完善實驗室各項管理制度,加強落實。
針對上述大型儀器共享集中管理模式提出以下建議:
(1)單位對研究生的培養可增設實驗部分課程,采用學分制,既充分利用公共實驗室資源,使學生在實踐中與理論有機的結合,又能提升學生科研實踐能力。
(2)儀器的采購與管理統一由一個部門負責,或者是兩部密切聯系,購管有機結合,避免儀器重復采購。
(3)可將課題中部分閑置的儀器歸并到公共實驗室統一管理,通過儀器共享,提高儀器的使用效率。
(4)如果實行儀器集中管理制度,必須要有配套的嚴格的制度制約。
2.2模式2:形成獨立的專職分析機構申請實驗室資質認證,需擴大規模,增加專業技術人員,增加房間,在實驗室用房管理方面,用房緊張是阻礙許多實驗室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瓶頸問題。
3問題與思考
建立實驗室大型儀器管理共享平臺是發展趨勢,平臺的建立是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實驗室管理新模式的前提和保證,而集中管理模式在技術上的實現方法就是開發基于網絡的實驗室管理系統。但建立實驗室大型儀器管理共享平臺的過程還存在很多復雜的問題。
(1)領導要充分認識建立新的實驗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科研改革的層面設定目標,制定改革計劃。實驗室管理模式的改革涉及的部門眾多,各部門必須統一思想,相互配合保證管理模式改革的順利進行。
(2)在改革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在具體實踐環節上應該和相關專業課題組加強聯系和合作,避免因體制上的差異和管理上的獨立使上級部門和實驗室之間、課題組科研人員和實驗室技術人員之間產生脫節和各行其是的局面。
(3)基于網絡的實驗室管理系統還是新生事物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在這個系統應用推廣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實現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要避免因網絡問題、技術故障或人為原因影響實驗室的正常管理和使用。
安徽農業科學2015年
參考文獻
[1] 孟莉新,孫培祿,弓鏘,等.高校實驗室管理模式初探[J].運城學院學報,2011,29(5):107-109.
[2] 張妮,焦哲,廖文波.建立開放式實驗室管理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4(3):114-116.
[3] 張鋒,武秀麗.高校實驗室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4):159-161.
[4] 畢建杰,常安琪,張明忠,等.科研與實驗室建設有機結合,探索實驗室開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農業教育,2002(8):82-83.
[5] 彭紅,賈非.實行高校實驗室認可 提升高校實驗室建設[J].山西建筑,2008(5):236-237.
[6] 錢大益,劉亞東,柯紅巖,等.高校開展實驗室認可與計量認證對科技資源共享的意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3):321-324.
[7] 師紅云,陳立宏,王愛軍.積極參與實驗室認證認可,促進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10):181-183.
[8] 梁毅.參與實驗室認可 提升企業藥品檢驗能力[J].醫藥工程設計,2008(1):29-31.
[9] 胡冬梅,翟培軍.我國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認可概況[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2(1):45-48.
[10] 翟培軍,葛曼麗.實驗室認可是提高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有效途徑[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6):7-10.
[11] 姜培紅.論企業食品實驗室的質量管理[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8(4):116-117.
科技論文寫作規范——數字
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各種計數和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年份不能簡寫,
如1990年不能寫成90年,文中避免出現“去年”、“今年”等寫法。小于1的小數點前的零
不能省略,如0.2456不能寫成.2456。小數點前或后超過4位數(含4位數),從小數點向左
右每3位空半格,不用“,”隔開。如18 072.235 71。尾數多的(5位以上)的數字和小數
點后位數多的小數,宜采用×10n(n為正負整數)的寫法。數字應正確地寫出有效數字,任
何一個數字,只允許最后一位存在誤差。
責任編輯胡劍勝責任校對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