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航空器制造商在其航空器投入運營后,會在使用、維修過程中出現和發現故障、失效或缺陷等潛在不安全狀態,影響航空器的持續安全運行,從實際應用及規章要求的角度都需要建立持續適航體系,保證飛行過程中的安全。
【關鍵詞】持續適航體系;風險評估;研究
0 引言
航空器在獲得適航證并投入運營后,由于在標準制定或標準符合方面可能存在未探明的變化,同時由于設計和制造缺陷可能引起不可預計的失效,以及可能存在意料之外的操作條件或者環境條件等因素,會在使用、維修過程中出現和發現故障、失效或缺陷等潛在不安全狀態,影響航空器的持續安全運行。此外,適航規章中明確規定,當型號合格證持有人不能或者不愿承擔持續適航責任時,將被暫扣、吊銷型號合格證。因此,如何保持航空器在設計制造時所獲得的固有安全性,使其能始終處于安全運行狀態,這是型號合格證持有人必須解決的問題。
國外實踐證明,持續適航體系在避免事故和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提高航空器安全性和可靠性,改進航空器的設計,提升航空器的市場競爭力等諸多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 持續適航體系的現狀及研究必要性
目前,國內航空器制造商對持續適航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舊觀念上,也未建立有效的持續適航體系。為了能夠切實躋身于世界民機市場,國內航空器制造商其飛機處于取TC證最后階段、離交付使用不遠之際,即可著手開展民用運輸類飛機持續適航體系建設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適用于自身的持續適航體系不僅必需,而且急需。
航空器制造商通過開展民用運輸類飛機持續適航體系建設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適用的持續適航體系,不僅能夠解決運營飛機持續安全保障能力問題,履行型號合格證持有人的持續適航責任,實現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提升,而且能夠推動國內民機產業鏈的持續適航建設,提升國產民機的持續適航保障能力。
2 持續適航體系的研究要素及技術要求
2.1 研究要素
從持續適航體系建設的規章要求及相關符合性方法出發,通過對國外先進大型客機及支線客機制造商持續適航體系的研究,同時在分析國內航空器廠商自身狀況與擁有資源的基礎上,開展持續適航體系建設研究工作,主要從組織機構與職責體系研究、接口關系研究以及程序、標準與方法研究,之后針對整個體系的建設過程進行經驗總結,最后形成的制造廠商的持續適航體系,應用于具體飛機型號項目中。
在開展以上研究內容過程中,航空器制造商需突破的關鍵難點問題(包括管理與技術兩方面)可歸納如下:
1)基于何種安全理念及工作模式下的持續適航體系將更具民機持續適航安全保障能力;
2)在滿足適航規章要求的基礎上,如何建立并形成一套判定與控制航空器適航風險水平的科學分析方法;
3)在有別于國外先進民機制造商持續適航體系組織機構特征的情況下,建立何種組織機構與職責體系將更適用于自身公司。
2.2 持續適航體系核心技術要求
根據上述的總體研究思路及要素,針對需突破的關鍵難點問題給出相應的技術方案。
1)基于主動風險控制與保證產品安全理念的持續適航體系
(1)主動風險控制理念
航空器適航風險水平的主動控制是指對危險及威脅到航空器運營安全的后續風險進行主動識別、評估和消除或將之降低至可接受風險水平的過程。這種主動性通常由提前設置監控參數的方式來體現,其控制時間點在事件發生之前,而被動控制通常在事件發生之后進行風險控制,即由發生的事件實現驅動。主動風險控制理念的優點是能夠將風險關口提前而更能確保安全,其缺點是需要付出較多的資源投入。因此,在被動風險控制的基礎上輔以主動風險控制,將能夠更好地實現在適航風險水平與資源投入之間的平衡關系。
基于以上理念,可建立的主動/被動混合式適航風險控制技術框架如圖1所示。
(2)保證產品安全理念
保證產品安全理念是指通過更多的資源投入確保航空器的適航風險水平能夠控制在遠低于可接受風險水平之下,使其風險水平的裕度足夠大,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產品安全。
為了實現這一理念,除了采用前述的主動風險控制之外,還在適航風險水平的評估與處理原則方面進行體現,即:1)無論是定性或者定量風險評估,所給出的結果應具有較大保守性;2)對于可容忍風險,將強烈建議采取糾正措施,使其恢復到可接受風險水平;3)對于不可接受風險,采取的強制性糾正措施應能夠使其恢復到可接受風險水平,而不是可容忍風險水平。
2)基于系統化實施理念的適航風險水平判定與控制方法
所謂系統化實施理念的適航風險水平判定與控制方法,是指在實現適航風險水平判定與控制功能時所采用的一整套內容完整、要求明確且系統化的工作程序、標準、方法和工具集合。
基于主動/被動混合式的適航風險控制技術框架,以“5W1H”方式(即Who+When+Where+What+Why+How)構建工作流程與程序,同時將復雜的標準、方法和工具進行整理劃分,比如事件風險評估方法與工具、事件判定標準等等。
3)持續適航體系組織機構與職責體系
持續適航體系工作需要相應的組織機構來實施和維護,要根據對公司自身狀況及戰略目標的分析,考慮公司的組織機構與職責體系所屬于的組織形式,結合持續適航體系的運作模式,確定持續適航體系組織機構的模式。在保持與目前公司組織形式協調一致的基礎上,構建持續適航體系組織機構與職責體系。
3 總結
長期以來,國外先進航空器制造商對航空器的持續適航傾注了大量精力、人力和財力,不遺余力地從組織、管理、方法、標準和流程等方面構建了適用于自身特點的、完整的持續適航體系,例如波音公司的持續運行安全流程、空客公司的持續適航程序、龐巴迪公司的持續適航工作等。
目前,鑒于國內民機設計與制造產業起步較晚以及歷史機遇問題等原因,國內航空器制造商對持續適航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舊觀念上,并未建立有效的持續適航體系來保障其產品的持續安全運營。
在研究持續適航體系建設的規章要求及相關符合性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國外先進大型客機及支線客機制造商持續適航體系的研究,同時在分析國內航空器制造廠商自身狀況與擁有資源的基礎上,開展持續適航體系建設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完整、系統化的的國內民用運輸類飛機持續適航體系。
【參考文獻】
[1]AC-21-AA-2013-19.型號合格證持有人持續適航體系的要求[S].
[2]朱鳳馭.對我國民機適航工作的幾點思考[J].國際航空,2007(5).
[3]許沁瑩.淺析民航飛機的持續適航管理[J].價值工程,2011(28).
[4]肖峰.中國民航持續適航規章體系的問題及建議[S].中國民用航空,2012(02).
[責任編輯:侯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