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保江
自從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快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互聯網+”不僅成了中國老百姓口中的熱詞,而且為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的一項嶄新事業。半年不到,李克強總理不僅又多次強調要大力推動發展“互聯網+”,而且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足見高層對“互聯網+”的高度重視。
為什么如此高度關注“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既是一種新的先進生產力,又代表著一種新社會形態。新常態的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它,老百姓的生活便利、福祉改善需要它,乃至中國實現彎道超車也要靠它。
說“互聯網+”是一種新的先進生產力,是因為它不僅會改變生產方式,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激發社會經濟實體的新生命力,而且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
說“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是因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因此,在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3D打印等技術廣泛使用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洶涌的今天,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互聯網+”這個新事物。更何況,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加快推進“互聯網+”不僅有利于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而且有利于我們“彎道超車”,加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一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無疑需要關注“互聯網+”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產業變革和社會變革,不僅要加快清除阻礙“互聯網+”發展的舊的體制機制障礙,而且要研究“互聯網+”發展而提出的新的體制和政策需求,切實做好“互聯網+”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