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霜
曾有一種說法,在官場上晉升和高考奔名校一樣,都很難,都要擊敗很多對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按理說,干部能上能下,在我們國家一直是有傳統的。毛澤東曾專門在開會時提到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舊社會的一個內閣總理可以去當縣長,為什么我們的部長倒不能去當縣長?我看,那些鬧級別,升得降不得的人,在這一點上,還不如這個舊官僚?!边@種能上能下的規矩和干部心態,在建國初期被廣為提倡。
對一個干部而言,“下”不一定完全是壞事,“下”的前提是因為不能勝任現有崗位,需要好好的反思,對今后的成長是一種積累。在很多時候,讓一個人“下”給他帶來的震動,比不讓一個人“上”要大得多,效果也會好很多。文化部原黨組書記于幼軍因違紀被降級后,有報道稱于當時的整個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不過他很快就坦然受之,寫出了《求索民主政治》、《社會主義五百年》等具有較高價值的著作,并說自己“書讀進去了,人走出來了”。
不過,有的干部并沒有這樣的擔當。如最近披露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韓志然因嚴重違紀“下”了,半個多月之后,現身保齡球館,表情輕松,“完全不像一個正處于風口浪尖的官員”,很難指望他能有什么反思。
更遺憾的是,個別官場也沒有這樣的環境。正因為讓官員“下”的震懾會大一點,有可能會造成受罰的一方、包括其保護傘的強烈反彈,讓一些組織或個人在問責官員時,有所顧忌,轉而選擇那些更為“平衡”的解決辦法。譬如保留級別待遇,安排個閑職,更有新設個崗位來安置。
有組織部干部對筆者表示,有的官員犯事了,寧愿免職賦閑兩年,也不愿被降級了繼續工作?!耙驗槊饴氂袝r候可以保留待遇,一有機會就‘東山再起。”曾有統計稱6年來全國85名免職官員逾三成復出,相比之下,“降級”處分堵住了等幾年“官復原職”的漏洞。于是,干部就這樣不能下了。
“下”并非官員的末日,干好了仍然有重新“上”的機會。就算不能再“上”,在現有崗位上做好本職,照樣也是一種擔當,仕途未必不會精彩。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為官之道推崇范仲淹的精神,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能秉持信念,躬身而為,建樹一番業績。重要的是,進退有守,用舍皆行。
“窮達皆思報民恩,沉浮不改憂國情,愚者竭誠百千慮,訴與諸君仔細吟?!边@是于幼軍在《求索民主政治》中寫下的一首詩,值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