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標。但是從韓國學生的整體表達水平上看,漢語教學,特別是口語能力的提升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將主要討論任務教學法在對韓漢語教學的應用,在理論的指導下,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際水平出發,對課堂進行調控管理,調動學生交流互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嘗試,完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提高漢語水平。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對韓漢語;口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是以培養學習者的漢語交際能力,使其流利地用漢語進行交流為根本目的。綜合課、聽力課、泛讀課等課型大部分是語言的輸入,但是如果缺乏足夠的語言輸出機會,學習者學好漢語也將成為一句空談。因此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就成了師生最為重視和需要的目的。如何有效地開展漢語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一直是漢語教學界的主要研究課題。因此,合理、科學,有效的教學法也就成為對外漢語教學者所迫切需要的。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相關理論研究
近年來,在漢語口語教學的課堂實踐中,教學法類型不斷創新發展,交際教學法的使用頻率也愈加頻繁。隨著交際語言學的發展,其衍生而出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法也日益被廣泛應用,逐漸發展到涵蓋聽、說、讀、寫多項技能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在漢語教學界,馬箭飛首先研究了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短期教學模式以及任務型教學大綱。雖然在漢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被廣泛運用,但仍處于不斷實踐和摸索的過程中。學生的成績經常和分數掛鉤,而容易忽視了很多其他隱性因素,如學生的態度、學習策略等,導致一部分學生弱化了口語交際的實際活動,這些都與任務型教學法本身的理念和目的相違背,不利于學生漢語水平能力的培養。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教學方法。對于“任務”的定義也各有側重。DavidNunan對任務的定義更突出語言學習行為,強調語言的意義而非語言的形式,而是分析、處理、生成和交互的活動。Skehan把任務分為五個特征的活動,較為全面地概括了任務的特征:一是重點在于“意義”;二是有需要解決的交際問題;三是將任務完成放在第一位;四是任務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是相關聯的;五是根據任務完成的結果來評價任務完成的情況。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課堂基本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Willis的三階段模式:前任務(pre-task)即教師引入任務;任務鏈(taskcycle),其中包括做任務(學生執行任務)、計劃(各組學生準備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報告任務結果;后任務(post-task)語言分析階段。任務型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是:以意義為導向,教學過程由一系列任務組成。環環相扣的任務系列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語言交際的機會,在任務中接觸、感受、體驗語言。“當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使他們當前的語言能力發揮至極點時,語言習得也擴展到最佳狀態”(龔亞夫,羅少茵,2003)。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模式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積累了豐富的理論以及實踐經驗。關于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特點經過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關注教學過程而非教學結果;在學習中加入真實的生活素材;通過有目的的交際活動掌握語言;通過實踐把課內的語言學習和課外語言活動聯系起來轉化為真正的語言能力。總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對韓漢語教學上的應用
韓國學生身受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的影響,屬于內斂型的學習風格,即不喜歡主動表達,與他人交流,而更喜歡跟本國熟悉的同學用母語交流。因此韓國學生普遍在書面表達、閱讀上的能力較強,但是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則比較緩慢。筆者在韓國東亞大學孔子學院一直擔任口語課的教學,針對韓國學生的性格特點,結合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技巧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1)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搜集記錄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的表達習慣,分析偏誤原因,制定整體的以實用性交際能力為主的教學目標。從訓練學生的語言輸入著手,提高學生的聽的能力,適度糾正學生的語音語法偏誤。接下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以語音糾正為基礎,訓練學生從成句成段到語段語篇的組織能力,改善只言片語的拼湊表達的現象。最后在任務中要求學生將輸入和輸出結合,強化口語交際的綜合能力。在任務型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原則中,要呈現“層級性”梯度變化的評價方式,語言的準確性作為言語表達評價的第一層級,流利性作為第二層級,得體性作為第三層級。任務設置由簡到繁,層層深入,形成由初級任務過渡到高級任務,并由高級任務涵蓋各級初級任務的循環系統。每一個新任務都以前任務為基礎,每一個單元內的子任務系列的難度逐級遞增,使學習者逐步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
(2)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在布置任務的話題選擇時需要考慮話題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實用性的話題,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生存和溝通能力。例如在講解“購物”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同學發放“購物指南”,引導學生關注在中國有哪些有名的商業街,如何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針對不同的人如何還價等等實用性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方式。同時,教師也可以網上搜集一些影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觀察掌握各種有趣的來源于生活的交際用語,并將這些用語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這就為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交際打下了良好的文化交際意識基礎,也增強了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學生很樂意接受這種真實有趣的教學內容。
(3)在教學過程上,任務型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是環環相扣,層次遞進的。教師需要事先了解每個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實際水平,對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引導師生、生生之間進行有效交流,保持課堂氛圍的互動性,讓學生處于更加興奮緊張的學習狀態,教學質量也會隨之提高。教師可以為小組活動事先準備難度系數不同的任務,分配給程度水平相對匹配的學生去合作完成,這樣保護了水平較低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也激發了高水平學生克服困難的學習意志,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此外要注意的是,根據學生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差異,可以盡量在每個小組中分配1-2名合作意識較強的學生,帶動小組之間的互動。通過教學實踐觀察發現,依據形成性評價結果的反饋而改進課堂管理和教學策略能有效加強小組成員之間交流,緩解因任務難度不合理而造成學生的焦慮心理,減少發生冷場的可能性,增強課堂氛圍的互動性。除了學生在任務中交際表達的過程外,任務前的準備活動以及任務后的語言聚焦活動也需保持課堂氛圍的互動性,但這必須通過師生有效地互動才能鞏固知識點,讓教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在教學中的任務前階段,可以讓學生在熱身活動中報告預習的情況,學生積極地分享自己準備的資料。在任務后階段,師生討論對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進行總結與完善。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分組討論的機會,有意識的讓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生結對鍛煉,避免學生用母語討論,鼓勵學生多多進行口頭表達。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勤說,課堂提問盡量使用開放式的問題代替封閉式的問題。
課堂教學還可以設置多種交際任務類型。例如,從敘述到議論性任務,從具體話題到抽象話題,訓練學生口語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可以讓學生就一段話題材料先回答材料相關問題,檢測學生是否了解材料大意。然后概述要點,最后就材料中某個觀點發表看法等,循序漸進地加大思維訓練的難度。此外,為提高學生組織和發展口語會話的能力,可以設置討論、辯論、角色表演等互動交際任務,讓學生熟悉各種交際語境。當然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還要從思維方式上入手,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文化滲透等,而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4)教學技巧上,在任務型教學課堂中,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表達時間占課堂教學時間的主要部分。所以,教師為營造一個相對輕松自然的教學環境,盡量減少對學生完成任務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干擾,不必刻意糾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力求有效的糾錯方式。在學生完成階段性的任務時,教師會總結學生的各種偏誤實例,通過對比語言特征做針對性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所犯的錯誤特征和錯誤緣由,在下次表述時提醒自己避免重復犯錯。例如,在聲調糾正中,教師可以釆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再說一遍,自行糾錯;或者在聲調糾正中,用手勢提醒學生,學生也可以立刻糾正,原則上不過多干擾學生完成任務,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傳達的意義上。學生通過這種糾錯方式的提醒,也可以了解到如何有效地為他人指出錯誤。此外,因為教師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時關注到所有的小組活動,而且若老師在一旁巡視太頻繁,或者老師對于某個學生過多地提問,靦腆的學生會不愿意開口。所以教師可多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指正,營造互助合作的學習氛圍。
三、結語
目前,漢語熱持續升溫,相關學者專家和漢語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在不斷總結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管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還是發展創新的教學模式,都是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提高其學習效率。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以及漢語學習者年齡、背景的差異的加大,我們仍需在實踐中多觀察多思考,從教學對象出發,結合教學條件,不斷總結選擇并創新出各種有效的對外漢語教學法。
【參考文獻】
[1]馬箭飛.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0(4)
[2]黃祥年.關于課堂教學評估的實踐與認識[J].世界漢語教學,1996(2)
[3]Nunan. 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A comprehensively revised edition of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11)
[4]鄧秋萍.外語教學之分組活動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2)
[5]劉頌浩.第二語言習得導論—對外漢語教學視角[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6]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7]劉壯,戴雪梅,閻彤,竺燕.任務式教學給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J].世界漢語教學,2007(02)
[8]馬箭飛.任務式大綱與漢語交際任務[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04)
[9]魏永紅.外語任務型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
[10]吳中偉.淺談基于交際任務的教學法—兼論口語教學的新思路[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
[11]吳中偉.語言教學中形式與意義的平衡—任務教學法研究之二[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
[12]吳中偉.輸入、輸出與任務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研究之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
[13]易斌.任務型教學之“任務”分析與評價[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09(02)
[14]仲方方.我國任務型語言教學研究述評[J].考試周刊,2010(16)
【作者簡介】
馮錚(1990-),男,黑龍江佳木斯人,東北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漢韓語言對比。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海外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