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均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抓住重點語段作為突破口,但有些教師處理重點語段的策略不夠得當,教學效果不理想。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扣準關鍵詞語、品析重點語句、理清段落結構等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領悟表達方法,并進行語言表達實踐,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重點語段;指導;表達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一兩個重點段落在教材中舉足輕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點和突破口。這些段落有的語言生動形象,在情感表達上匠心獨運;有的提綱挈領,在文章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有的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利于學生模仿謀篇布局,構段成篇。怎樣用好這些重點語段,指導學生領悟其表達真諦,提高語文素養,值得每位語文教師仔細揣摩、研究。
筆者在平時的語文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中發現,有些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對重點語段的教學常常有失偏頗。有的教師重內容,輕語言。注重繁瑣的結構和內容的分析,而忽略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忽視了品讀感悟,使閱讀教學枯燥無味。有的教師重感悟,輕運用。在教學中過分注重人文性忽視工具性,重感悟輕運用的傾向,甚至以“感悟”為主要目標,忽略揣摩語段中作者是怎樣用語言來表達情感的,使課堂生硬老套。有的教師重知識,輕能力。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在語段教學中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操練,把生動的文本肢解為知識的方塊,忽視語文教學的規律和原則,使閱讀教學脫離本位。
那么如何發揮課文重點語段的作用,引導學生真正領悟表達的真諦,更好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重點語段的教學。
一、扣準關鍵詞語,把握表達精髓
許多課文的重點段常常有“提綱挈領”的關鍵詞,是文章語言表達的精髓所在。這些關鍵詞語有的凝練了段落的內容,有的抒發了作者的情感,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還有的關聯著文章的思路。找準重點段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緊扣這些關鍵詞來品讀、感悟,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實現閱讀教學的突破。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趵突泉》一文中,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大泉日夜翻滾的樣子,以及冬天的神秘景象。段中的“冒”字形象地寫出了大泉的特點,教學時只有緊扣這個“冒”字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趵突泉所顯示出的生命和活力。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片段:
1.自由讀描寫“大泉”的句子,說說大泉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2.注意“冒”的字形。
3.理解“冒”的意思。
4.理解為什么作者連用三個“冒”?
5.讀這段文字,你可以從哪些詞句感受到趵突泉“冒”的時間已經很長?你們覺得這趵突泉究竟這樣接連不斷地冒了多少年,以至于老舍先生用了四個“永遠”?(生猜測)教師出示趵突泉歷史記載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感受趵突泉的歷史。
6.在理解“冒”的基礎上,順勢讓學生抒發自己的閱讀感受。
7.學生帶著感受再讀文中描寫大泉的句子。
教學這一語段,我緊緊圍繞“冒”字,從字形、字義入手,再探討為什么連用三個“冒”,接著引導學生從史料記載中領會“冒”的歷史,最后設身處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思,并帶著感受再次朗讀這一段落。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趵突泉所顯示出的生命和活力,而且對作者語言文字表達特色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
二、品析重點語句,活學表達實踐
在課文重點語段中,有些語句是作者表達情感的紐帶和窗口。這些語句,或語言表達精練優美、或抒情議論文采飛揚、或修辭手法貼切自然,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在語段教學中教師能抓住這些語句,引導學生品讀、賞析,領悟其表達特色,就等于找到了讓學生學習語言表達實踐的突破口。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第八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排比的手法,一氣呵成寫出了兵馬俑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給讀者以極大的震撼。我是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
1.默讀第八自然段。思考:作者介紹了兵馬俑的幾種神態?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先寫兵馬俑的什么?再寫什么?
2.交流閱讀發現。
3.朗讀想像兵馬俑的神態。
4. 假如我們站在拱形大廳里,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兵馬俑,讓我們也來用“有的……好像……”寫寫我們眼中的兵馬俑。(課堂練筆)
5.課件出示世界各國政要參觀兵馬俑后的感慨。
6.讓我們也來對兵馬俑發出由衷的贊嘆。
這一段文字在表達方法上特點鮮明,感情真摯。在教學這一重點語段時,我緊緊圍繞段中的排比句,按照“默讀理解——發現特點——想像神態——練筆表達——由衷贊嘆”的過程展開教學,學生在對重點語句的品讀、理解、感悟中,自然而然就學會了情感表達的方法,然后再進行課堂練筆,這樣就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理清段落結構,領悟表達真諦
每一篇課文都是由若干個自然段組成的。有些課文有明顯的重點段落,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抓住重點段落精心設計、指導,就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而有些課文以并列式結構行文,段落之間無輕重之分。教師就可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段落結構,再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有代表性的語段,進而總結學習方法,最后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其他段落,這樣既能讓學生領悟到文章表達的真諦,又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這樣的課文很多,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按“春、夏、秋、冬”四季順序來寫,各段的寫法大體相同,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進行講解,而只要以點帶面選擇其中一段進行精心指導,就可以讓學生觸類旁通。
我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就是這樣設計教學活動的:
1.生自由讀2~5段,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小興安嶺的四季?
2.出示小興安嶺的四季圖,讓學生分辨出春、夏、秋、冬。
3.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小興安嶺的哪一個季節?(學生舉手示意)那我們就從大家最喜歡的季節出發吧!
4.例如:學習小興安嶺的春天:
(1)默讀第二自然段,用“——”畫出小興安嶺春天的景物。
(2)這一段中有哪些詞語或者句子最打動你?
(3)學生回答,老師出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麗,學習表達方法。
5.總結學習方法。
6.運用學習這一段的方法自主學習其他段落并交流學習體會。
7. 學習運用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描寫家鄉的一處景物。
教師按照學生的意愿,首先走進小興安嶺的春天,在品讀、感悟中領略到小興安嶺春天迷人的景致以及作者清新自然的語言文字的魅力,然后讓學生按照這種學法學習其他自然段,最后運用課文的表達方法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在教學中,教師不僅重視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培養,更重視能力目標的訓練。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從而逐步提高他們自主分析、獨立感悟的能力,特別是條理清晰的段落組織和謀篇布局的能力。
此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其他多種結構方式,常見的有總分式,遞進式、對照式等。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能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抓住重點語段領悟表達真諦,就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和習作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指導與點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語感,而不在于對知識系統的記憶。”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語段,進行指導與點撥,是幫助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良好語感形成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