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顯仲
(浙江萬里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互聯網+”時代《新聞評論》教學改革探索
余顯仲
(浙江萬里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互聯網+”時代,教育領域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新聞學專業必修課程《新聞評論》也處于同樣的境況。基于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新聞評論》課程組成員結合課程特質,分別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等角度進行了教學改革的探索。
“互聯網+”;應用型新聞學專業; 《新聞評論》;教學改革
近年來,國際高教界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2014年3月中國教育部亦決定探索“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層次的高職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由部分省屬本科院校與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國家大型骨干企業聯合試點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國內的諸多高校紛紛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實踐環境的強化。
《新聞評論》是新聞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主干課程,是應用新聞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傳播學、新聞學、新聞采訪與寫作等課程基礎上的綜合性應用科學,是一門集實踐性、理論性、思想性于一體的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對各類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分析解讀與思辨能力,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強的特點。
“互聯網+”時代,《新聞評論》該如何貼合現實,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的一個難題。
C2B(Consumer to Business,即消費者到企業),是互聯網經濟時代新的商業模式。這一模式改變了原有生產者(企業和機構)和消費者的關系,是一種消費者貢獻價值,企業和機構消費價值。其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當家做主。對照我們的《新聞評論》課程教學,這個概念為我們確立新的教學理念提供了較好的思路,即以學生為中心來確立課程教學的實施和設計。而從學生的學情來看,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從學生的專業基礎來看
《新聞評論》是在學生修完了《專業導論》《新聞學》《傳播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報刊編輯學》《廣播新聞采制》以及《電視新聞采制》等新聞基礎理論課程及新聞專業基礎實務課程之后開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新聞學基本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實務操作能力。
(二)從學生的學習目的來看
大致有以下三種較為明確的類別:一類是考研,需要新聞評論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實際寫作能力。二是新聞單位求職,目前大部分的媒體單位在招考時,均要求應聘者具備相應的新聞評論能力。三是較為寬泛的職業素養教育,即在當今媒介扎堆、評論聲音魚龍混雜的全媒體時代,迫切要求所有的公民均需具備一定的對各類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分析解讀與思辨能力。
(三)從學生的學習習慣來看
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閱讀新聞學類專業書籍的人較少;他們與大多數的90后一樣,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多地依賴網絡甚至是移動網絡。碎片化閱讀、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信息是他們共有的特征。
正如司林波副教授在《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一文中所提到的,真正好的教學質量應該是“與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現代教學體系所實現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就是我們的一切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都是在逐步縮小學生當前的實際能力素質與社會和未來發展所需要的預期能力素質目標的差距。這種縮小差距的過程,就是有質量的教學生成的過程。”[1]所以,《新聞評論》課程在教學目標的設定過程中,緊密結合傳媒業的實踐發展趨勢即媒介融合發展的要求,將課程教學目標設定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知識目標,即新聞評論基本原理的掌握。既包括新聞評論的基本規律,以及對新聞評論的要素、結構、選題、標題等知識的了解和把握,更注重對各類新聞評論體裁的寫作要點和注意要點等的了解和掌握。
第二層次能力目標,即通過教學,使學生在熟悉經典新聞評論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完成各種媒介類型的新聞評論作品,如以圖文為主的報紙新聞評論專版、以音視頻為主的廣播電視新聞評論以及綜合性的網絡新聞評論等,從而達到新聞評論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新聞評論》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將原有的新聞評論知識體系進行重新建構,并以模塊化的形式呈現。本課程調整后的教學內容如下表所示:

學習階段模塊理論內容研究性學習項目第一章:新聞評論的基本規律第一階段:知識儲備階段模塊一:新聞評論基本原理1.獲獎評論作品解析第二章:新聞評論的要素第三章:新聞評論的結構第四章:新聞評論的選題第五章:新聞評論的標題第六章:短評、編者按、配評論模塊二:報紙新聞評論2.知名評論欄目追蹤3.報紙言論版制作第二階段:能力提升階段第七章:社論第八章:新聞述評第九章:言論版第十章:廣播新聞評論4.隨堂口播新聞評論5.電視新聞評論采制6.網絡新聞評論專題制作第十一章:電視新聞評論模塊三:電子媒體新聞評論第十二章:網絡新聞評論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安排上,結合各個不四、互聯網教學平臺和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的教學組織流程
同學習階段以及不同的模塊,配以不同的研究性學習項目,與學生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和信息接收習慣相輔相成。
《新聞評論》在教學組織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平臺(moodle平臺①)[2]上的互動功能,特別是在研究性學習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每一個項目的實施細則均會在平臺上發布,學生則在規定時間內登錄該課程網絡平臺,進行小組內及小組間的研討互動。
《新聞評論》在每個模塊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大致遵循如下圖所示的流程設計。

以模塊二報紙新聞評論為例,在“第七章:社論”開講前,教師將本章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做一個羅列,然后要求選擇研究性學習項目“知名評論欄目追蹤”的學生以這些知識點為提示,對所選取的報紙評論欄目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并歸納出所研究的個案在該知識點上呈現出的個性特征。在“第七章:社論”開講時,先由學生以PPT形式將自己的學習成果以翻轉課堂[3]形式進行展示(包括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而后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理論知識補充和其他學生的點評提問協助該學生完成該知識點的內化。最后,在模塊二報紙新聞評論所有知識點學習完成后,通過綜合型研究性項目“報紙言論版制作”的實施來考查學生對于該模塊知識的整體掌握情況。
注釋:①Moodle一詞是Modular Object-Or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塊化面向對象的動態學習環境)各詞首字母的縮寫。是由澳大利亞教師Martin Dougiams博士主持開發的網絡教學平臺。此處特指作者所在單位使用和建設的Moodle教學平臺。
[1]司林波.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J].中國大學教學,2015(11).
[2]林軍來.基于Moodle平臺的協作學習環境構建與實踐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張金磊,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8):46.
G420
A
1674-8883(2015)24-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