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顧丹丹

摘 要:京津冀地區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是推動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各種規劃和設想層出不窮,但是有溢出效應的合作還是僅限于交界處的觀光旅游和農產品供給,大多數規劃和設想還沒有落實到實處。因此,分析影響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因素并積極的提出對策,使京津冀協同發展落實到位,使京津冀三地共贏是當前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本文中重點通過分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現狀、影響因素,進而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參考對策。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影響因素;對策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及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第一次指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所體現出的戰略意義。“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
京津冀協發展已步入從工業化向城市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的區域和城市發展方式已經是京津冀三地不堪負荷。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預計到2050年,京津地區人口必然突破5000萬,如不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勢必使京津地區已經存在的空間和重大環境問題,演化成更為激烈的矛盾與沖突。京津冀協同發展從大局出發,是國家,區域,京津冀三地都有協同發展的需求,但京津冀各地所處發展階段、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各有不同。
從協同發展需要看,北京市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第三產業發達,科研機構眾多,人才密集,教育、科技實力擁有難以比擬的優勢。天津市是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北方經濟中心,先進制造業、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發達。但是他們也都面臨著人口過度聚集、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嚴重等城市發展問題。近年來,北京雖然開始弱化經濟中心功能,意圖概述人口、交通、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壓力,但目前仍集聚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產業,依然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交通、金融、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和企業總部集聚中心。天津雖著眼打造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力圖提升其功能地位和產業層次,在京津冀乃至中國北方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仍集聚有大量的中低端加工制造業和原材料加工制造工業。河北省作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現代化農業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閑度假區域,是京津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重要基地。
對北京來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利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破解首都發展面臨的難題;有利于激活北京的各類要素資源,推動人才、資本等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更大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完善、提升其作為全國首都的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中心的功能。
對天津來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發揮其產業基礎優勢,提升先進制造業輻射帶動能力;發揮港口優勢,提升國際航運和物流樞紐功能;發揮金融創新優勢,提升為區域實體經濟服務能力;發揮政策環境優勢,提升示范效應,使其在京津冀經濟發展中發揮帶頭示范作用。
對于河北來講,作為河北省全面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于我省率先在全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我省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
世界各國在區域協同發展中都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響,如日本首都圈在加強協同的過程中受到了協同發展互惠性因素的影響,通過建立了利益補償、利益分享、利益分配等激勵型方案與約束型方案相結合的利益調整機制,從而為協同發展提供動力,加快了協同發展的步伐。
國內的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在協同發展中受到了行政壁壘,產業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如果不明確影響因素,積極出臺對策,就會造成區域內各地產業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造成投資浪費,同時對于區域整體合力和競爭力也有影響。
因此,明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1.產業結構與城市功能的互補性因素
產業結構互補與城市功能的互補性體現在各地區基于比較優勢而從交易中獲益的可能性。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京津冀各地區主要任務是要集中發展本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并通過地區貿易使京津冀三方都獲得收益。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看,三地發展還不平衡。人均GDP、財政收入、公共服務等皆存在較大區域差距,從產業結構看,北京市以第三產業為主,河北和天津以第二產業為主。2013年北京市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創新是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天津市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正向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過渡。河北省產業結構處在工業化階段,發展以投資驅動為主。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三地實現互補性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因素。
2.利益分享的動力因素
需求和利益共享是三地協同發展的動力,并且自始至終決定京津冀發展路徑。三地要想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根本的出路在于京津冀之間的合作與協作。通過協同發展使京津冀三地都得到利益。
3.政府的主導因素
政府的介入是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主導因素和基本保障,體現為以法律、規劃、報告、評估為主體的正式制度約束以及協商、社會組織等多元機制的影響。
2014年8月國務院已成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對于三方經濟社會重大決策和規劃問題的總體協調與主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中央統籌,各地政府如何介入,發揮主導作用,創新協同發展的保障機制是影響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協同發展的對策
在上述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受三地需求與利益共享(互惠性動力因素)、三地區域發展程度(互補性結構因素)、三地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政府性主導因素)因此要針對以上影響因素提出對策,進一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1)京津冀各自的優勢不同,應發揮各自的優勢在發展過程中形成有效互補。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對三地的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特點做出具有全局性判斷,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優勢互補的全局性的發展戰略。如三地可以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形成新增長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2)在動力因素中,三地的互惠性如何最大化,利益共享、建立區域內利益共享機制是協同發展的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在動力因素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要實現利益優化組合,明確三地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協同發展的基礎。2015年推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剛要中突出了京津冀三地“一盤棋”的思想,提出了三地要突出各自的經濟發展優勢,進行優勢功能互補、經濟錯位發展、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要想讓京津冀三方都有動力,就要制定京津冀在協同發展中各產業、行業具體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共享機制,與此同時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機制,為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保駕護航。
(3)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由中央層面作出規劃,增強規劃的剛性,雖然國家已經退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組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應加大力度,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解決京津冀為政的做法至關重要。因此要加強三地的橫向和縱向合作及長效的、多元的溝通協同機制。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問題,不能僅僅參考國際城市圈,大都市圈的案例,更要重視中國特有的行政等級管理體制。行政層級的級別決定了資源配置能力的高低,而地方本位的考核體制又決定了區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所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對于北京、天津、河北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競爭與合作并存,中央層面的設計規劃是協同發展的保障。
區域協同發展最核心的內容是區域間產業的協同發展,而區域間產業的協同發展包括了區域產業的合理分工和協作,因此,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是加強三地間產業的技術轉移和引進技術的承接。才能使京津冀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而在產業轉移和承接的過程中,要積極開辟新的產業領域,在產業轉型和創新上要有突破,發展具有本地區比較優勢和特色的產業,根據產業經濟和技術結構變化和發展來選擇區域主導產業,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政府工作報告,2015.
[2]薄文廣,陳飛.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與困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
[3]臧秀清.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利益分配問題研究[J].河北學刊,2015(01).
[4]陳耀.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思路[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