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南
愛國如父
◎張炳南
常聽人將祖國比作母親,而我,更愿意將祖國比成自己的父親。父親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男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拿著不高不低的薪水,過著不好不壞的生活。父親,總是說:“人這一輩子,不用有大作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孩提時期,父親是我的榜樣。他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偉岸、強大,仿佛能抵擋一切,父親,是我一切驕傲的源泉。
那時的我,為祖國的大好河山而驕傲,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自豪。看著五星紅旗隨風飄揚的時候,總感到無比莊嚴;看到祖國運動健兒勇奪金牌,跟唱國歌時,我也會熱淚盈眶。中國,是個令我驕傲的名字,他是那么的偉大而富強!
許是青春年少,許是叛逆輕狂。少年的我,看到了父親無力的模樣。他會犯錯,會失敗,他不再是那個我幼時崇拜的模樣!我怨他懦弱無力,怨他碌碌無為。我總是在想,等我長大后,一定要有一番大作為,讓他以我為傲。
那時的我,第一次讀到禮運大同篇:“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才應該是我夢里的中國,這才應該是祖國應有的模樣!
所以,當我看到動車追尾時,痛心疾首;當看到腐敗浪費時,捶胸頓足;當房價居高不下,我只能望房興嘆;當災難來臨時,面對那紅色捐款箱,徘徊遲疑;當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時,無所適從;當春運一票難求時,無能為力;北京霧霾微塵彌漫,華東禽流感頻發時,恐懼,卻無奈。當面對主權領土問題時,我空有一腔熱血,恨不能今日宣戰,明日就沖向上戰場……
我的世界觀開始崩壞,原來祖國,并不是我兒時所想的那樣強大,“天下大同”的理想雖偉大卻遙不可及。我自比為困獸,苦于報國無門。于是,我開始跟風附和,怨政策制定的無力,怨當局者的無能,怨社會的不公平,怨過一切的一切……無奈過后,只能自我調侃,跟著網絡的熱潮,笑談著一個個社會怪現象。
我不再愛國了么?不,當然愛。而且愛得徹底,總是說愛之深,責之切。我只恨自己的渺小,只恨空有一腔熱血無處揮灑,只恨自己不能一身戎裝,戰死沙場。
逐漸成長,進入社會后,我才漸漸地理解父親,每個人,都有他無奈的地方。我的父親,不再年輕力壯,卻仍然為了這個家,奮斗拼搏。他依然偉大,卻并不萬能。
我從來都是愛我的父親的,無論兒時,還是現在。就算是在和他爭吵。但是,看到父親逐漸老去,我開始為與父親爭吵而懊惱,也為自己年少時的幼稚而發笑。
我們的祖國何嘗不是這樣?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人民安康,可是,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無法責怪我的父親,更無法抱怨我的祖國。
如今,我未能實現我的遠大抱負。成了與父親一樣的普通人,奔波在工作的路上,穿梭于市井之間。可領到第一份工作換來的工資,卻突然理解了父親的話。報答父親,不用成就一番非凡事業,不用成為天之驕子,而只需要給他依靠,能用自己的雙手,撐起我們的家。
愛國,亦是每個平凡的人都能做的事情,不必非戰死沙場、馬革裹尸;也不必如1919年青年學生那樣舉旗吶喊,振臂高呼;也無需擁有領導權,更無須擁有決策權……如父親,如我,如許多在自己平凡崗位上踏實工作的普通人,也為祖國的美好明天,獻出了一生的力量。
該如何愛國,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首先要正視,問題既然存在,就不能因為愛而盲目無視。其次要理解,人都有無奈之處,何況一個國家?解決問題才是根本,而不是一味責怪。愛一個國家,就應該讓它變得更美好。愛國,不應是只有滿腔熱血,也不應是沖動莽撞,更不該是調侃抱怨責罵。對于現在的我,愛國,無需豪言壯語,無需戰死沙場,只要維護國家的稅收,也無愧于納稅人,更無愧于自己的良心。
對于各行各業的年輕人,愛國,也應是這樣:學電子的同學,努力將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學檢驗檢疫的,努力讓國人都吃上放心糧;建筑工程的,每棟大樓的藍圖都精確;環境規劃的,讓空氣污染,遠離我們的城鄉;醫生無愧于患者,教師無愧于學生,人民公仆無愧于人民,每個人,都問心無愧,那么一己之力雖小,但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都如此,祖國,將定是我夢中的景象!
美好的中國夢,由我們雙手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由千千萬萬的年輕人來共同實現!當我們也為人父母時,當我們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時,我們再無資格抱怨,因為我們的模樣,就是祖國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