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云鳳
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重要方法,巧妙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數學課堂上形成教學高潮,提高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因此,作為一線數學教師,研究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對學生進行提問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數學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如何設計問題,優化數學課堂呢?
一、抓住重點,提高質量
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都存在教學設計上的重點、難點,教師在預設課堂問題時應當抓住重難點進行設計。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問題對學生掌握學習內容起到的作用,不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隨心所欲提出問題,否則就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設計問題時應考慮到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認真思考,而學生在課本上又不能找到現成的答案,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這樣的問題是最合理的適合學生的問題。
二、結合實際,難易適中
教師在問題預設時,需要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學生的數學水平、班級的整體狀況、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數學的能力等進行綜合考慮。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教學目標的需要,把握問題設計的難易狀況。如果問題過于簡單膚淺,如“是不是?”“對不對?”等選擇性問題,學生不用深入思考就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只是形式上的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起不到任何作用。當然,如果問題過于繁難深奧,超出了學生的理解程度,學生思考半天都無法理清思路,也會扼殺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樣無益于數學教學。
三、引發興趣,關注評價
教師在預設課堂問題時應當結合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在問題中體現新舊知識的沖突與碰撞,激發學生的矛盾意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欲望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數學能力。在學生解決問題之后,教師的評價要及時跟進,對于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教師都應做出及時的、準確的評價。對于那些表現優秀的學生,教師在積極肯定之余,應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對于出現錯誤的學生,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尋找出錯原因,及時改正錯誤,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教師要善于運用評價的手段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切忌用簡單的對或錯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
課堂問題的設計與應用既是學問,又是教學的藝術,它考驗著教師的教學基礎。一堂數學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于課堂問題的預設與生成。成功的提問,可以讓學生積極投入數學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數學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課的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