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貴蓉
摘 要:培智課程改革要求“提高智障學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國家統一的培智教材為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弱智學校試用教材,有些內容陳舊、抽象,已經不太適應智障學生的發展。要想提高智障學生的生存能力,使智障學生最終回歸主流社會,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教材的開發刻不容緩。
關鍵詞:課程改革;校本教材;以生為本
培智課程改革要求“提高智障學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智障孩子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智力障礙,他們在閱讀理解、溝通交流、動作技能、心理調節等方面的能力發展緩慢,普通孩子很容易獲取的生存常識和有關信息,他們掌握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目前,國家統一的培智教材僅為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弱智學校(班)試用教材,有些內容陳舊、抽象,已經不太適應我校智障學生的發展。要想提高智障學生的生存能力,使智障學生最終回歸主流社會,就必須突破現有教材的編排,對教材里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不易被學生理解的內容進行刪減,以學生為本,以智障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生存需求為中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生活化的主題作為教材內容。自2008年以來,我校開始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展開特殊教育教學生活化的探索實踐。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地研究、思考與總結,我認為如果能更好地培養與提高智障學生的生存能力,除了需要通過特殊、系統的強化訓練和引導,更需要探究適合智障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能促進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利用,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更貼近學生實際,更貼近學生立足社會的需要,更符合教育改革的實際。
一、校本教材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以生為本”的生本主義教育理念
培智課程改革要求遵循“提高智障學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理念,即培智教學必須做到以智障學生為根本,促進智障兒童的生存和發展。智障兒童也是社會的一個獨立個體,要想在社會生存,就必須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溝通交流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生存于社會。因此,培智學校校本教材的開發應以智障學生為本,以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簡單的家務勞動能力、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核心,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使每一個智障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從而使他們也能自覺地、勇敢地面對各種挑戰和機遇。
(二)“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思想
由于智障學生智力相對低下,其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行為能力、概括、抽象水平等都相對較低,在學習經驗的遷移上存在較大困難,所以離開了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就不為他們所理解,也不會被他們能力所接受,也就談不上能夠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智障學生學會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把書面的抽象的內容變為生活的直觀的內容,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讓智障學生在具體的形象的生活環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以生活為核心”,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攝取生活、聯系生活,最終為生活服務。
(三)“一切為了殘疾兒童的生存和發展”的培養目標
《培智學校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指出,除了要教育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能夠獨立在社會上生存的公民。所以,培智學校校本教材的開發應以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為目的,以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各種生活常識、技能、經驗為課程內容。一切為了殘疾兒童的生存和發展,做到傳授知識與補償缺陷的有機結合,將學生最終培養成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公民素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一個有發展的獨立的社會公民。
與此同時,培智學校校本教材的研究和開發還要兼顧科學性原則、個別化教育原則、趣味性原則和可讀性原則。
二、校本教材開發的具體內容
(一)低年級校本教材的開發注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學會自理提供更多可能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簡單地說就是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對于孩子來說,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大小便,自己刷牙洗臉和洗澡洗腳,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物,自己獨立進餐,自己背書包上下學、自己整理書包、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知道冷暖和飽餓,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等等。低年級智障學生年齡比較小,同時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以上所說的這些最基本的能力他們一般都不具備,所以低年級校本教材的開發應以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將以上各種能力的培養作為教材的內容,組織學生學習,為學生學會自理提供更多可能。我們采用單元主題的形式來設計教材內容,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并將每個主題穿插在不同的科目之中,即不同的科目承擔同一主題的不同部分的教學。例如,在“個人衛生”這一主題單元中,我們設計了“刷牙”系列課,包括認識牙刷、牙膏、杯子,學習有關句子:我用牙刷刷牙……(語文課),動手學習刷牙(生活適應課),數數一共有幾支牙刷、牙膏……(數學課),牙刷、牙膏的分類(常識課),用筆畫出牙刷、牙膏、口杯(美術課),學唱刷牙歌(音樂課)……這樣的設計既遵循了系統性的原則,又便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二)中年級重在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為學生今后適應社會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當學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就應該開始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處的角色及其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必須遵守的規則。如,生活中防火、防盜、防中毒等安全意識,買賣東西的常識,待人接物做客的禮儀,道路交通知識,通信、儲蓄、就醫等常識,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社會常識,才能更好地指導智障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外出時大家都會有乘坐交通工具的機會,只有了解了乘車乘船等交通工具的基本常識,才能有助于出行,避免意外和交通事故的發生。所以,在中年級的校本教材中,我們設計有“安全出行”“商城購物”“醫院看病”“社交禮儀”等主題單元。例如,在“安全出行”這一主題單元里,我們通過語文課,教給學生認識各種交通工具、交通信號的名稱,在數學課上計算買幾張車票要多少錢?在生活適應課上學習如何乘車、乘船……如何安全出行。在常識課上,認識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在美術課上學畫汽車、輪船、飛機……在音樂課上學唱交通安全歌……通過一個主題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適應社會。
(三)高年級職業教育的開展,為學生今后就業提供更多可能
無論哪類學生,最終必將走向社會。為了使智障學生既能生活自理又能自食其力,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公民,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把職教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放到重要地位,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加強高年級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高年級的校本教材我們設計了十字繡、絲網花、插花、廚藝、園藝、家居保潔、電子元件簡單裝配、勤雜等內容。例如,“家居保潔”這方面的就業面在我縣來說非常廣闊,所以在這一主題中,根據家居保潔的基本程序,從開窗通風換氣、鋪床疊被、擺放物品,到擦洗家具用品,最后清潔地面。我們在教材中安排了居室的整理、擦拭、清掃三大環節的內容來進行教學。如清掃,目前家庭裝修中,人們普遍采用木材、金剛板、花崗巖、大理石、地板磚等材料作為居室、廚房、衛生間的地面。要清掃好地面就要了解不同地面的清掃知識,所以,我們還設計了不同地面的清掃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培訓,輕度智障以及大部分中度智障學生都能掌握家居保潔的技能。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產品進入家家戶戶,電子產品雖然科技含量高,但是,一些電子元件的加工只需要簡單操作就可以,因此,我們在校本教材的職業技術教育中也滲透到了這些行業。
三、校本教材的教學實踐
在校本教材的教學中,我們打破各學科之間的界限,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變單科內容為綜合內容,使學生在不同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使各種實用知識系統化、整體化,以符合智障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切實需要,從而有力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教學時,我們還做到解除封閉,注重課堂內外的交流溝通,組織學生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投身于更廣闊、更豐富的生活天地,優化課程形態,加強課堂與生活的溝通。例如,我們把教學地點移到功能室、廚房、車站、超市、醫院、社區等等,讓教學從單純的課堂走向“生活”。教學時,我們還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盡量激勵學生去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索,讓每個智障學生能夠親身感知與體驗。摒棄以往通過圖片或模具進行教學的方式,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活物品和實物來刺激學生的感官知覺,讓學生自由選擇認識事物的方式,由淺入深地學會感知環境、學會生活,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最后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從而促進其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提高。
我校校本教材內容豐富,涵蓋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知識,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針對性,既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又促進了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職業技術能力的提高。雖然我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各種能力相對低下,但通過采用教師手把手先教,然后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方式鍛煉他們的能力,使他們掌握一定的生存能力。特別是我校的宿舍文化已形成了我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宿舍干凈整潔,學生所有生活用品,如被子、枕頭、衣服、鞋子、毛巾、牙刷他們都能按統一的要求進行整理和擺放。此外,結合學生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我校還充分發掘學生潛能,打造了5項傳統優勢體育項目(籃球、滾球、羽毛球、輪滑、乒乓球),形成了一定的學校特色,我校學生參加市、省、全國,乃至世界特奧會成績優異。
注: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學教師發展基金資助立項課題《“生本教育”在培智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TSJY2014040294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