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凱
新課程指出,要尊重每一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主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著名教育專家周一貫說過:“教師與學生課堂溝通的紐帶和橋梁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傾聽與對話,而關鍵在教師的耐心傾聽。”
在素質教育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探究性、自主性不斷增強,學生思維的不斷更新、轉換,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那么,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怎樣傾聽?如何傾聽?何時傾聽?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選取關注課堂上教師的有效傾聽為切入點,進行實踐嘗試和探索研究,以期待真正實現和諧課堂、理想課堂。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傾聽什么?又遵循什么原則呢?
一、教師傾聽要遵循尊重的原則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越來越強,學生發表意見、提出問題、質疑反駁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學生發言過程中,雖然教師聽到的可能只是一些零碎的、簡單的、幼稚的看法,但這些卻反映了學生的思維與觀點。因此,對學生話語權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哪怕是學生與教師發生了針鋒相對的見解,我們教師也要態度真誠,尊重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到自信,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敢于說話,敢于發表見解。
二、教師傾聽要遵循耐心的原則
傾聽是一種等待,耐心是一種期盼。教師在學生發言時不隨便打斷孩子,也不輕易做出評價,即使是學生錯誤的觀點,我們也要耐心聽完,讓他們把話說完,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教師在教學中要傾聽不同的見解,傾聽不同的聲音,傾聽不同的思想,并抓住契機適當地點撥,也許還能從中找到生成的資源。教師的耐心傾聽,會讓學生更有信心發表自己的見解,會讓學生感到自己語言更具有魅力,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加信任、更快成長。
三、教師傾聽要遵循細心的原則
在教學進程中,學生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疑難困惑。學生在表述過程中,是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開始,也是他們思維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過程。其中,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瑕疵與不足。因此,教師在傾聽學生發表見解時,一定要注意細心傾聽,避免假聽或心不在焉。教師要細心傾聽,篩選出其中有代表性的表述,并充分利用,進而激發教學。對于學生表述中的知識性問題,教師要進行必要的知識層面的釋疑解惑;涉及教學內容理解的問題,就要求我們隨機靈活對待,或適當補充。
四、教師傾聽要遵循鼓勵的原則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受人表揚、被人理解和尊重,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動力和自身價值;正確適當的鼓勵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應適當地鼓勵學生,讓學生想說、樂意說,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聽到學生表述的精彩處,可適當稱贊一句;或聽到動情之處,會心一笑;甚至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己的體態語,和藹的態度,用神情告訴學生:你講得很好,我正在認真聽。聽完之后教師還應當對學生的言語進行簡要的評價,這會更好地鼓舞學生,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
五、教師傾聽要遵循真誠的原則
教師傾聽學生表述要積極熱情、真誠。切不可表現出對“權威”被懷疑、原定的教學計劃被破壞而不滿惱怒,甚至是遷怒于學生;或是對學生不成熟的甚至淺薄的見解的不屑輕視;或是對學生不甚流暢的表述而顯現的急躁、斥責。作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教師,必須以一顆充滿柔情的真誠愛心,去聆聽那些稚嫩的聲音,才能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
六、教師傾聽要遵循交流的原則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教師傾聽學生不僅僅是一個單向接收的過程,更應該是一個雙向交流互動的過程。尤其在課堂教學中,某一個學生的發言本身也是其他學生鑒別、借鑒、學習的內容。這就意味著作為傾聽者的教師,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主控者。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語言中能夠表述的關鍵,因勢利導:或聽到疑惑費解的地方,要求他做出解釋;或其他學生聽不清楚時,要求他重述;或語言表述形式上存在不當之處,給予糾正……這樣的傾聽不僅使發言者受到質的提升,還能使其他學生的學習質量得以保證。
“傾聽”是開啟學生求知的一把鑰匙,同時“傾聽”更是一門教學藝術!一位學生喜愛的教師,一定是一位善于與學生溝通的教師,同時也一定是一位善于“傾聽”學生心聲的好教師。那么,就讓我們把“傾聽”這門藝術真正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傾聽”的魅力,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