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川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鄭州 450046)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經濟發展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但由于落后經濟增長方式的約束,河南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2011年,河南投資總量前十位的工業行業累計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4.2%,位居中部6省第五位,完成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58.5%,位居中部6省第六位[1]。另外,從完成投資前十位的工業行業看,投資主要集中在非金屬礦物制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農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傳統產業。
通過對2011年中部6省各產業投資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河南的投資增速在中部6省居后于后位,主要是由于第一產業投資低速增長、第三產業投資貢獻率明顯偏低所致。
河南第三產業投資增速不高,主要是受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38.1%)、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29.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17.4%)、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4.8%)投資下降,以及住宿和餐飲業(2.4%)、批發和零售業(9.4%)、教育(9.6%)投資低速增長的影響。
河南省目前基本上仍然沿襲著我國原有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發展模式的特征,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可以使經濟在短時間內增長,但是難以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河南創新驅動發展的歷史和現狀表明,近年來河南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做了大量正向促進的工作。
1.載體建設。在過去五年時間里,河南省不斷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建設了一批創新孵化平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和檢驗檢測中心,不斷增強科技服務功能[2]。2008—2012年五年時間里,河南省新增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8家、達到5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創建實現零的突破,分別達到8家、20家,2012年國家區域性專利審查協作中心落戶河南。初步形成以綜合型孵化器為主體,專業孵化器為補充,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各類孵化器并舉的發展格局。
在不斷加快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對于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工作也在不斷加強。目前河南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共有35家,其中省直6家,其他均分布在各地市。在這35家服務平臺中,由政府或各職能部門搭建的服務平臺有16家,其余54%的平臺都是由企業自行或在當地政府的合作下進行建設的。河南省對載體建設的大量投入,為河南省實現自主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
2.體制機制。在國家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國發)[2006]6號》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2005]44號)》之后,河南省也根據省情發布了《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09—2020年)》。目前,河南省保證體制機制建設的配套政策包括財政投入類7項、稅收激勵類8項、金融政策類4項、政府采購類4項、引進消進化吸收再創新類3項、創造和保護知識產權類4項、人才隊伍類11項、教育與科普類5項、科技創新基地與平臺類10項。
具體操作:打開Authorware軟件,在時間線上加入顯示按鈕,雙擊圖標打開演示窗口,選擇“插入—ole對象—由文件創建—瀏覽—鏈接—完成”依次導入教學大綱、教案、幻燈片、教學視頻、動畫等到程序中,按住shift鍵進行大小調整,如圖6所示。
河南省政府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其配套政策的精神認識明確,理解到位,對各項優惠政策領導重視、組織有力、措施有效。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其配套政策的引導下,河南省已經形成了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塑造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在激勵企業加大創新經費投入、吸引創新人才和企業創新設施建設方而初見成效,初步構建起比較完善的自主創新政策環境[3]。
3.產業集聚區創新。從2009年開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河南省開始謀劃產業集聚區建設,全省規劃建設了180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目前,河南省的產業集聚區已經初見成效,2012年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2.6%,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3.7%,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9%。
產業集聚區已成為河南省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招商引資的主平臺、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改革創新的示范區和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對保持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4.人才環境建設。河南省作為我國的人口大省,近些年來一直在努力向人口強省轉變。河南近些年來不斷優化政策引導,加強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引進[4]。人才數量增多的同時,從事科技活動的人數也在逐年上升,河南省從事R&D活動的人員數量在逐年上升,2012年河南省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達到17.5萬余人。
在人數上升的同時,河南省的科技人員組成結構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河南省的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中,只有2.9%為博士學力人員,低于全國5.77%的平均比例。
通過河南創新驅動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可以看出,河南省近年來在創新上所做的努力主要體現在正逼機制方面,河南省促進創新的正逼機制已經形成。
通過調研發現,河南大多地區的技術創新都屬于倒逼型技術創新,創新驅動的力量來源于企業外部,即多數企業是被迫走上技術創新之路的。雖然就具體企業而言,創新類型可能存在明顯差異。
研究創新驅動發展的正向視角難以觸及倒逼機制,而應用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未能涉及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把創新驅動發展和倒逼機制結合起來研究,將會發現新的政策含義。河南省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企業在創新時面臨的逆向選擇,河南省經濟轉型的迫切性,要求河南省必須盡快利用倒逼機制促進創新驅動發展。
河南創新驅動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表明,河南省長期以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體現在正逼機制。河南創新驅動模式是正逼機制與倒逼機制的結合,而且在河南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只有率先構建創新驅動發展的倒逼機制,才能減少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加的負外部性,從而將環境壓力轉變為技術創新的動力。
通過對河南省的創新主體進行深入調研,并結合經濟增長理論[5~6]、創新系統理論[7~8]、市場結構理論[9~10]等對調研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將創新驅動發展的倒逼機制與正逼機制結合起來。
創新驅動發展的倒逼機制主要包括用戶倒逼、政府倒逼、競爭倒逼、供應倒逼等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市場約束因素。構建上述倒逼機制是構建河南創新驅動發展的倒逼機制的關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權力由廠商向用戶的轉移,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11]。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用戶挑剔性的需求是倒逼企業創新的最強動力。因為產品功能是由內嵌其中的各種技術決定的,不同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存在差異,表面上是由產品的功能決定的,實質上是由內嵌在產品中的技術決定的。
發揮用戶倒逼企業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擴大對外開放,通過向發達國家出口產品或服務,將更加成熟的消費者納入本地企業的服務對象,倒逼企業創新;二是嚴格規范各種產品和服務的技術標準,加大技術監督部門的執法力度,堅決杜絕不符合技術標準的技術次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三是擴大對技術標準宣傳的力度,使更多的消費者由無知型消費者成為成熟型消費者。
20世紀80年代末,伴隨中央控制經濟資源的減少,中央集權弱化,地方權力增強,一種中央和地方分權的模式開始形成[12]。地方政府公司化是中央和地方分權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現象,地方政府公司化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也形成了凸顯GDP的政績考評體系。地方政府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企業的經營活動,甚至直接公司化,成為具有無限管理職能和利益訴求的經濟主體,以GDP增長作為政府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追求GDP背后的經濟利益,導致政府迷失公共價值目標,本應承擔的公共職能嚴重缺位,公共產品和服務匱乏,社會保障制度滯后。
發揮政府對企業創新的倒逼作用,最根本的做法是徹底貫徹科學發展觀,盡快使政府回歸本位,地方政府官員的職能由經營轉換為公共管理,在地方政府官員的考評指標體系中弱化GDP權重,增加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民生福利、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等指標的權重,用指標考核倒逼各級地方政府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創新,從而驅動經濟發展。
世界技術創新歷史表明,每次技術革命都是強烈競爭倒逼的結果[13]。在這種情況下,發明一種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的動力裝置就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題。紡織企業之間激烈的技術競爭,有力地推動了蒸汽動力技術的發展。
為形成競爭倒逼機制,有必要競爭性地扶持新興產業發展。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減排節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等的發展,建立專項資金競爭扶持機制,通過公開招標、公平競爭、公正評審方式,使市場前景廣闊、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項目得到更多的資金扶持。通過正向激勵,對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企業產生倒逼壓力,逼其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微觀經濟增長方式轉型[14]。
當前河南創新的典型問題是企業在技術創新時面臨多種逆向選擇,企業可以輕易獲得資源、勞動等廉價生產要素,損壞環境成本和各種侵權成本不足以抵消高利潤回報對違法行為的遏制。
建立市場化形成資源要素價格的倒逼機制,關鍵在于實施資源稅改革。一是積極推進資源稅費改革;二是推行電價、水價、成品油改革;三是建立煤炭聯動機制;四是探索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15]。
河南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包括正逼機制和倒逼機制。目前,河南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是盡快構建由用戶倒逼、政府倒逼、競爭倒逼、供應倒逼等構成的創新驅動發展的倒逼機制,使河南的創新驅動發展由原來的單軌制轉向雙軌制,以倒逼機制和正逼機制同時驅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1]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林憲齋.危機倒逼機制與河南經濟結構調整[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58-160.
[3]段云龍,趙明元,劉春林,陳明,劉昱崗.企業持續創新過程重大機遇管理策略及機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9):180-181.
[4]郭小燕,呂軍.中部地區利用倒逼機制實現“彎道超車”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2009,(11):89-91.
[5][美]G.M.格羅斯曼,E.赫爾普曼.全球經濟增長中的創新與增長[M].何帆,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2-128.
[6][美]E.赫爾普曼.經濟增長的秘密[M].王世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9-45.
[7][挪]詹·法格博格,戴維·莫利,理查德·納爾遜.牛頓創新手冊[M].柳御林,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179-231.
[8][瑞典]霍剛·吉吉斯.變化中的北歐國家創新體系[M].安金輝,南南·倫丁,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43-50.
[9][美]埃里克·馮·希普爾.創新的源泉:追循創新公司的足跡[M].柳御林,陳道斌,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33-70.
[10][美]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32.
[11]周江華,仝允恒,紀珍.基于金字塔底層(BoP)市場的破壞性創新——針對山寨手機行業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12):112-130.
[12]張平.“倒逼機制”、增長波動和政策選擇[J].經濟學動態,2008,(11):9-15.
[13]陸菁.國際環境規制與倒逼型產業技術升級[J].經濟貿易問題,2007,(7):71-76.
[14] 劉勇.倒逼機制下的改革[J].中國評論,2012,(6):62-64.
[15]吳翔陽.倒逼機制:企業創新動力的政府行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