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濤
(黃河科技學院體育學院,鄭州 450063)
教育評價是評價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過程,其理論體系、指導思想等都處于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因此對教育評價的概念界定各位專家學者也是眾說紛紜。大教育家泰勒認為教育評價是確定在評價活動中教育目標被實際理解到何種程度的過程。日本心理學家大橋正夫[1]從價值的角度闡述了教育評價的內涵,認為教育評價就是對照教育目標,對教育行為產生的變化進行價值上的判斷。我國學者也對教育評價的概念做了相關研究,劉志軍[2]認為,教育評價是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評價對象的發展變化進行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的過程。綜合各種解說,將教育評價定義為:教育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通過系統的收集信息資料,是對整個教育現象(包括教學評價、課程評價、學習管理評價等)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體育教學評價概念的研究一般是在與體育教學評價中的其他問題一起出現,單獨研究的較少。高斌等人[3]認為,體育教學評價是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對體育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解釋并做出價值的判斷。趙立功等人[4]認為,學校體育教學評價是對體育教學進行優缺點改進和價值評定的過程。藺忠玉[5]則認為,體育教學評價是通過系統收集體育教學信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體育教學中活動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通過查閱文獻,認識到盡管對體育教學評價概念的定義每位學者有所不同,但對體育教學評價本質的認識是一致的,即都是從價值判斷的角度來定義,得出體育教學評價是依據體育教學目標,對體育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的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的過程。
體育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普通的評價活動在體育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法手段的利用,教學內容的選擇等諸多理論與實踐過程。體育教學目標和體育教學原則制定得是否合理,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得當,學習效果是否良好,都需要體育教學評價過程才能得到判定。
1950年實施的《小學體育課程暫行標準(草案)》從當時的實際出發,沒有規定統一考核項目與標準,只提出了體育成績考核的原則。1956年實施的《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草案)》結合“勞衛制”體育制度,規定了體育成績考核統一的項目與標準(稱作“教學標準”),并以五分制作為體育課成績考核的評價方法。1961年在總結1956年大綱考核的基礎上,承認地區差別,提出了體育成績的考核項目供各地參考,使評價的客觀性有了提高。1978年實施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首次在考核項目中設置了素質項目,首次詳細地規定了體育課考核項目和標準,并要求建立體育課考核制度。體育成績考核以單項技術為主,學習某一內容,考核該內容。所學技術(如大綱上有的50米、鉛球等)按照五項達標的分數進行計算,并根據該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加減,體育成績要呈現正太分布。有些學者已經建議體育成績考核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態度和體育學習時的精神面貌。體育成績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內容包括體育知識、技能、課堂表現。1987年實施的《全日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考核采用體育課出勤率及課堂表現,體育基礎知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運動技能、技巧等四方面構成的“結構考核”,使學生體育學習成績評價的內容與以前相比較全面,更趨合理。1996年實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體育教學大綱(試用)》仍采用四方面構成的“結構考核”,但將體育課的考核方法納入學校學籍管理的范疇。這一時期的評價注意到了學生的出勤率和課堂表現。學生的體育成績考試內容較多,理論考試實施的不太多,主要集中在運動技能、技巧,課堂表現。身體素質主要體現在體育五項達標上。新《課標》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同時也強調新的評價理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從而是評價理念和體系出現前所未有的改革和拓展。
1.多元評價主體。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增加學生自身評價(使自己始終保持在教學目標指引下的定向學習狀態)、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
2.情意表現、合作精神作為體育課評價內容。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身心健康,情意表現及合作精神(即練習時的情緒、快樂度、感染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同伴交流與溝通、協作與融洽度、理解與尊重,交往與合作精神)評價指標,長期處于忽略的地位。這次新《課標》體現出來。
3.評價內容更加豐富。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技術、技能;體育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進步幅度;身體素質教育;社會適應能力。根據不同學期的學習目標、內容、需要掌握的重點,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也應不同。基本階段技術發展的比重多一些,提高階段增加技、戰術的實踐運用能力。
4.評價形式有所改變。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綜合素質的考查與評價,重點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態度,實際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以及是否刻苦鍛煉和學習方法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所以采用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級評定代替百分制。
5.診斷性、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往的體育教育評價活動中,比較注重終結性評價,即每學年或學期結束后,對l~2個運動項目進行技評或達標,由于這種方法是在單元或階段學習結束時進行,失去了評價的有效反饋功能,激勵功能。學生先天的、現有的素質,性格表現、運動的興趣、態度、學習方法等各種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應千篇一律地采用終結性評價。改變單純采用終結性評價的方式,采取診斷性、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三種評價相互滲透,充分考慮學生的起始狀態、進步幅度,使整個評價活動始終處于不斷上升的動態之中。
1.對體育教學評價的認知不到位。學校開展體育教學評價的目的主要有:一是監督和檢查體育任課教師的教學情況,及時有效地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做出改進和督促,以提高教學質量;二是了解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了解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情況并有針對性地做出指導。然而在實際的工作開展過程中,很多人對體育教學評價的目標的認知不到位,以至于為了評價而評價,甚至把體育教學評價作為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評價活動的高效開展。
2.體育教學評價的標準和內容缺乏科學性。當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主要實現形式是考核,而考核的主要對象是學生。而且,當前的教育教學評價僅僅針對各個分開的學科課程,而忽視了各個學科課程之間的有效整合。此外,當前的體育教學評價只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只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知識技能的發展,而忽視了學生個性、意志及情感的發展。因此,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標準和內容還缺乏科學性,需要進一步進行完善。
3.體育教學評價方法較單一。在我國體育教學評價中,以終結性的評價方式作為主要評價方式的現象十分常見。同時,在以終結性評價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時,評價過程中他人評價的方式也較自我評價的方式使用的范圍和頻率要大得多,以至于體育任課教師和學生很少對自己的教學或者學習活動做出反思,不利于體育任課教師執教水平的提升和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國學校體育教學評價方法的科學性仍有待提升。佟鑄等[6]在論文中對體育教學評價的方法進行了分類,從評價性質上將其分為量化評價和質化評價、在評價方式上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并認為體育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一的評價方法難以全面的評價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因此,作者認為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模式進行評價。高林洲[7]在文中也認為,目前的評價方法不利于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知、情、意等非認知性指標的評價,并建議在評價過程中應加強調形成性評價(即過程評價),并注重完善形成性評價、預備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建三段一體的教學評價體系,真正發揮評價的診斷、改進的功能。張濤[8]在文中指出,我國目前在體育教學評價的方法、方式上,存在著注重定量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忽視定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問題。并指出目前的評價方式不能評價學生態度、情感、個性能力等非智能素質的發展,作者建議將定量與定性、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更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4.體育教學評價內容不全面。在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中,評價人員受傳統的技能教育的觀念的影響,仍然過分重視對學生體能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評價,而對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觀念以及體育意識等方面的關注很少甚至幾乎沒有。這種單一評價方式與現代學校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良好的體育習慣和終身體育觀念的目標相背離,使得評價的內容十分局限和片面,無法達到教學評價應有的成效。張濤[8]指出,我國目前體育教學評價中偏重于體育技能和身體素質的考核,存在著評價內容單一的情況。閆允璐[9]在學術論文中分別就對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評價內容作了說明,其中對學生的評價應既包括技能、體育知識等認知和技能領域的,也包括學生的興趣、習慣、體育態度、品德等情感領域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外,還應要對教師的工作態度、素養、科研等方面進行評價。朱少華[10]在碩士論文中指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傾向于學科掌握取向,即重視對競技體育的知識和競技成績的評價,而忽視了對學生身心健康、運動參與、積極的體育學習情緒等方面綜合素質的評定。同時作者指出,目前體育教學評價重在評價學生的一般趨勢與共性,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與獨特性評價,而且教師的評價過于重視對學生達標率和教師技能的評價,忽視了教師對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等隱性指標的評價。
1.體育教學評價由單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體育教學與其他科學教學相比,在課程體系結構、授課方式以及實踐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而且學生個體在體育素質方面也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這就使得單一的體育教學評價無法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以及準確性。因此,只有將多種體育教學評價的方法綜合起來進行運用,才能使體育教學評價的效度和信度都得到很大提高。
2.體育教學評價由重視評價結果轉向重視評價過程。從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來看,對教學和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視成為了人們的共識。而且,隨著體育教育觀念發生的深刻變化,不僅僅重視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而且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精神和能力;更加注重對體育理論和技能的貫通以及對體育學科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匯;更加注重體育知識的運用。因此,體育教學的評價需要與這種轉變相結合,從重視評價結果向重視評價過程轉變。
[1][日]牧口常三郎.價值哲學[M].馬俊峰,江暢,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1.
[2]劉志軍.教育評價的反思和建構[J].教育研究,2004,(2):59-64.
[3]高斌,徐明欣,等.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改革[J].體育學刊,2003,(6):77-78.
[4]趙立功,等.我國學校體育教學評價現狀調查與分析[J]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學術研究,2008,(4):47-51.
[5]藺忠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評價改革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6,(7):19-21.
[6]佟鑄,李貴陽.體育教學評價現狀及改革趨勢[J].體育學刊,2003,(3):90-92.
[7]高林洲.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理論思考[J].浙江體育科技,2006,(4):49-50.
[8]張濤.學校體育評價創新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0,(1):1l1-113.
[9]閆允路.論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J].山西體育科技,2005,(3):65-67.
[10]朱少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實證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