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普
(黃河科技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鄭州 450063)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直接面對并且已經直接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靈魂,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講就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常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新思維是最基本的創新能力,只有具備創新思維,才能運用它去解決創新性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政策放寬,鼓勵高等教育發展,出現百花齊放的態勢,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數量上講,全國各個高校的招生規模都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難道對大學生的需求量,社會已經飽和了嗎?造成現在這種現象,原因是復雜的。從表面上看,這主要是因為大學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變遷和滿足社會長遠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對過剩和就業困難。但是,如果我們深究其根,從大學教育的角度分析,就不難得出,這主要是由于過弱的文化氛圍營造,文化內涵情操陶冶、專業教育結構混亂、太多的功利導向和太多的共性問題制約所造成的,而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缺乏就是它最突出的表現。隨著社會大眾知識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各個職業跳槽頻繁,變更比較快。大學生學校教育只是單純學習學校書本上知識,這樣所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已很難適應社會的變革。
高等教育的潛在涵義應該是發現、發掘和強化學生的創造潛力,挖掘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性思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的造就。創新教育要求不斷進行教學管理、教育制度、教育內容的創新以及教學方式、教學環節等方面的全面創新。所以,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培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教育創新和大學生創意創新培養共同進行的。
學校教育的功能定位本身不利于創新思維生成。與成人學習的自主性和開放性相比,課堂教學傾向于簡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課程目標、標準、內容的強制性和相對穩定性,使“準確無誤地掌握課程內容”成為師生的共同目標。
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提出的新穎觀點經常被教師所拋棄;對于沒有預期到的學生的評論和觀點,教師往往持拒斥態度。在學生所生成的觀點的新穎性和適用性方面,教師傾向于優先選擇后者。教師擔心生成活動影響教學進度,往往把成績優秀的學生等同于高創新者,而把富于觀點生成和創新的學生視為“行為不端者”。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少創新意識培養,與缺乏相應的評價指標也不無關系。由于缺乏關于創新意識培養的評估指標,通常只采用結果定向的評價方式,把學生的回答結果或作業的好壞對錯作為唯一評估標準。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缺乏諸如“具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獨立見解”等評價性反饋,學生就難以意識到創新意識培養本身的價值,就不會自覺主動地從事創新意識思維開發,形成新的綜合性的新事物。
“90后”大學生缺乏積極的人生態度,缺乏自信心、勇氣、獨立性。要有健康的人生觀和積極的處世態度,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創新;要敢于挑戰權威,敢于標新立異,敢于承擔風險,勇于面對困難和阻力。
現在大學生都已意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基本上具有了主動培養創新能力的行動傾向,但主動作用發揮不夠、投身實踐的勇氣和能力欠缺。針對這種特點,我們應該理清怎樣去挖掘現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方式的培養思路,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性學習的核心是創新思維。思維力是創新型人才的智力結構的核心部分,它在創新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和決定作用。而大學生又具有創新的潛質,因此,有志于創新的創造者都應該自覺地、努力地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要在課堂中加入創新思維培養。思維培養和創新是一種先行與后繼的關系;創新思維培訓是創新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沒有創新思維培養,就不會有創新。但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只注重抽象思維的培養而忽視了形象思維的訓練,導致我們學生形象思維很差。對于大學生,首先必須強化創新動力觀教育;其次是強化創新主體觀教育,沖破循規蹈矩的思想羈絆,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意識。
在高等教育中應該鼓勵學生隨心所欲地思考,思維越發散越好,想法越狂野越好。每一個學生對一個事情或者事物的看法追求數量,點子越多,成功的可能越大。在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中,開發思維,整合思維,整理出有價值的新事物,尋求綜合創新思維的提高和創新事物的增加。
高等院校要加強實踐能力培養,要積極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需要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教育。創新型人才要培養突出的思維能力,就必須是這五種能力有機協調、均衡發展,使之成為合理的思維結構。
創新需要形象思維與想象力。大學生創造性思維是創新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它主要是兩種思維(抽象、形象)新穎、靈活有機的結合。當代大學生要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信心,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與優秀世界文化融合,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對于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素質是創造性地應對多元的、不斷變化著的環境的能力。社會的發展、人才的成長、客觀現實要求學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設創新思維課程,采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開啟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和創新精神,以實現培養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1]關于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EB/OL].http://www.doc88.com2012-06-23,道客巴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