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民
韜奮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為南洋公學)的杰出校友,從附小、到附中、到大學,在交大求學的八年時光,不但為他從事鐘愛一生的出版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學養基礎,也形塑了他那一絲不茍、鍥而不舍、溫潤進取的人格和不朽的韜奮精神。可以說,韜奮精神帶有交大百年文脈的深刻烙印。也許我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韜奮出版獎”的交大校友,為此我感到尤其榮幸,也有一種親切之感。交大的老圖書館已經成了歷史保護建筑,韜奮當年就是在這里接觸到了代表傳統的《王陽明全集》和代表新學的《新民叢報》,現在我們則把它布置成了校史博物館和古色古香的會議室,也還常常到那里開會,每次駐足都難免憶及韜奮與交大的點點滴滴,油然而生的歷史感和責任感也滲透到我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
出版是一項可以托付終生的事業,韜奮是向我們如是詮釋的,而且我認為現在這個數字時代也依然如此。回首來路,我投身出版已有二十六年,從來沒有改變過對出版的熱愛,面對其他行業的好機會,也從來沒有動搖過此生獻給出版的初心。一個干部可能至多只能解決一時一地的問題,但是出版和閱讀卻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我經常和朋友說,這輩子選擇了做書,是如此的幸運和幸福。“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讀書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而能為大家策劃書、做書,那真是美上加美了。能做出版,人生何圖。
書對很多人來說,就像空氣一樣,須臾不可離。一個人不讀書,口袋里丈量社會、判斷是非的尺子就短,關注的無非是功利層面的東西,如住房、開車、穿衣等。一個社會如果不讀書,就會特別功利,大家就會熱衷于追名逐利。紛繁的名利場,注定是人生要經過的罌粟田。很多人會在罌粟田里被撂倒。唯有讀書才能助你通過這個罌粟田,才能擁有更豐富、更深刻、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人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塑造一個社會政治、經濟行為的關鍵因素。解決當前諸多社會問題最好的良藥,就是讓國民讀書。假冒偽劣藥品食品、環境污染、亂砍濫伐、肆意拆遷等等,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讀書,一些是非標準、美丑善惡在古今中外的許多書中都有答案。不讀書,就失去了敬畏感,失去了大的是非觀、審美觀。讀古書,就知道抬頭三尺有神靈。有信仰就有約束,就有文化。
出版是要走入歷史的,是文化建設的長子,肩負著傳承文明、教化社會的重任。這些年來,我和交大出版社的同事們一起依托交大、謀劃轉型、真抓實干,重點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守學術和專業出版,策劃出版了《東京審判出版工程》《大飛機出版工程》等體現國家意志的項目,也成為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生力軍。2014年交大社獲得了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獎,這些來自政府和讀者的肯定我們倍加珍惜。
我認為,經營好轉型為市場主體的出版企業,只是完成了出版使命的第一步。作為出版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更大的擔當,讓出版對社會、對文化、對人心起到引領作用,和讀者一起不斷向美、向善、向上躍升,這也是韜奮精神和出版使命的真正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