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東
摘 要:近年來,為了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我國的教育一直處于不斷改革發展的階段。在我國推行基礎教育課程中,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改革也備受重視。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育中存在著教育和生活之間脫節的現象,因此為了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要求,為了適應現代信息化的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新課程頒布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應做出相應的改進,以適應新課標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進途徑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進途徑
一、前言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常采用機械化、長時間、重復的學習方法,老師采用強化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書面上的數學知識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傳統的教學卻存在著許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和提高。因而在新課標教學背景下,面對這種現狀,我國的教育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進和改善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科學性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改進途徑
1.改變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存在強化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強迫要求小學生去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讓小學生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導致一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一種恐懼、抵觸感。并且在傳統的教學中,通常以教師為中心,常常忽略學生自身的感受,因此在當前新課標教育改革背景下,需要改變更新教學觀念,提倡“以人為本”,強調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感受,重視學生個體的自我發展。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數學中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逐步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讓小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愉快地
學習。
2.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結構
怎樣合理地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結構,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進的途徑之一。首先在時間上,小學規定一節課的上課時間為40分鐘,這40分鐘,老師首先要將教學內容、時間做好充分的安排,盡量做到不拖堂。其次是在教學內容的分配下,優化課堂結構。不能整個40分鐘都是教師在給學生灌輸、講解知識。小學生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并不足于接收老師40分鐘的知識講解,這樣導致學生無法掌握課堂上的知識,進而造成教學質量偏低。反之,應該將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思考練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樣既保證了學生有充足時間完成作業,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3.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化相結合
在傳統的教學中,存在著小學數學教學和現實生活化脫節的現象,因而在小學教學改革中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將生活化的內容充分地融入教學中,從而使教學同實際生活相貼近。數學不單單是一門數字化的學科,更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學上可以設計生活化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參與解答問題等。因此在小學教學中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學以致用,并且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4.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起著引導的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而老師在小學教學中需要充分體現和貫徹這一理念。在課堂教學上,老師要給學生創造活躍思維的條件,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當學生學會去思考的時候,才能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其次,在教學中要適當地組織一些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進行練習,學會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在實踐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并學會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如何運用課本上的數學知識,從而將書面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
5.教學中采取多樣化教學,適應學生的差異性
我國的教學組織形式上一直采用班級教學制,因此在教學中,一個老師需要面臨較多的學生,而學生存在著差異性,因而其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適用所有學生。所以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可以采取班級教學和個體教學相結合,換而言之就是,教學面向全班同學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最基礎的時期,因此這個階段中,老師需要給每個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當面對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時,可以采取課后輔導、提供不同的作業等方法。
三、總結
在改革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根據實踐顯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不僅僅是要改革小學數學教材,還需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做出相應的改革。并且需要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主體作用,才能進一步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進,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達到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