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榕
摘 要:隨著教育的發展,學生的藝術熏陶教育受到了更多家長和學校老師的重視。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處于音樂的啟蒙階段,小學音樂教學對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培養以及學習方法積累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說,作為小學音樂老師,應該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多以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音樂教學。
關鍵詞:小學音樂;生活化教學;教育思考;方法途徑
隨著近年來小學音樂教學的不斷普及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提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被更多的教師所認可。小學生的特點是喜歡玩,喜歡生動有趣的事情。生活化教學就是在音樂教學中注入這些元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本文根據目前我國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對如何更好地利用生活化教學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率,進行以下幾點方法淺談,供同仁們借鑒參考。
一、將生活化融入導入教學
音樂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是一種語言,人們常常來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豐富我們的學習生活。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該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索音樂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感受生活。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可以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展示音樂教學的魅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比如說,在學習“蝸牛與黃鸝鳥”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巧設這樣的生活情景,同學們都喜歡吃葡萄,小蝸牛也不例外,老師今天就給大家先講一個關于小蝸牛的故事。春天來了,葡萄樹才剛剛抽出新芽,小蝸牛就已經開始往樹上爬了,這時,被樹上的兩只黃鸝鳥看到了,它們嘲諷小蝸牛說:“葡萄還要很長時間才能成熟呢,你現在上來做什么呢”?蝸牛笑笑說:“我爬得慢,所以要提前動身,這樣等我爬到上面,葡萄也就成熟了。”這樣的生活情節導入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有利于老師音樂教學的展開,并能夠學習小蝸牛不怕困難、鍥而不舍的精神,了解歌曲的內涵,從而在歌曲演唱中更好地表達。
二、生活化讓音樂教學更直觀
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生動的學習。”而部分復雜的音樂理論知識卻使得教師頭痛不已,因此,我們可以將音樂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將抽象、復雜的音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整合,提高音樂教學效果。如,在學習音符節奏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母雞下蛋的咯咯聲,引導學生熟悉這些節奏,掌握規律,然后再進行十六音符節奏的教學,就順利多了。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充滿了趣味,還容易讓小學生接受和理解,讓小學音樂課堂變得輕松活躍,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將生活元素融入音樂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找到生活與音樂的共通點,如在介紹一些樂器的音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沙球的聲音好像下雨,定音鼓的輪擊像雷聲,鋼琴的快速琶音好似流水等,下雨聲、雷聲、流水聲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相應的樂器的音色。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學生在音樂中尋找生活的影子,在生活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陶冶情操。
三、利用舞蹈進行輔助教學
生活中的音樂與舞蹈一直以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形式共同存在著,我們可以通過生活化的舞蹈對音樂的含義進行解讀,而音樂可以為舞蹈設置正確的生活情感氛圍,烘托情感氣氛,“載歌載舞”這個詞語就說明了音樂與舞蹈的關系,一些少數民族更是將音樂和舞蹈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對學生的音樂教學奠定基礎,舞蹈教學密不可分。對于學生來說,“聽”可以將學生帶入到相應的音樂意境,還可以幫助學生對音樂進行進一步的感知與理解,而舞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詮釋音樂的內容和含義。例如,在《粉刷匠》的教學中,在對學生進行教學之前,應先引導學生了解歌詞的大意,然后給學生展示粉刷匠粉刷時的動作,帶領學生隨著歌曲節奏根據粉刷匠的動作自主律動,和粉刷匠一起來分享勞動的快樂,進而培養學生的聽覺聯想能力,滿足聆聽需求的主要選擇,將動作與音樂相融合,讓學生明白歌曲與生活的關系,這樣學生才能夠將樂曲的性質更好地體會理解。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時,教師可以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來對學生進行啟發,還可以利用具有啟迪能力的圖片以及電化教具幫助學生進行音樂的了解。再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的節奏感以及律動感,這樣學生才能夠逐漸激發對音樂的學習欲望,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效率。
總而言之,生活化的小學音樂教學,需要廣大小學音樂老師不僅要對小學音樂課程本身進行一定的研究,還要對學生在生活中所喜聞樂見的事物有所了解,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學習需求出發,進而更好地在音樂教學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利用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在課堂中輕松學習、快樂學習,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陳玉燕.淺析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生本理念的運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