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
摘 要: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們對于“禮樂教化”十分重視,當這種“德音雅樂”進入現代,用在“孝”這個問題上時,兼收并蓄、融合創新的做法將會產生深刻的作用。
關鍵詞:德音雅樂;孝心孝行;作用
什么是“德音”?什么是“雅樂”?在中國封建社會,前人就將神樂署的中和韶樂稱之為“德音雅樂”,意為以中和韶樂之音為德行,以神樂署演奏之樂為雅致。本文就來簡析一下“德音雅樂”對培養孩子孝心孝行的作用。
一、通過“德音”,喚醒孩子的孝心
“德音”即“中和韶樂之音”,音樂之聲,在于感受,強調從心里得到的感受。而在“中和韶樂之音”中,很多曲目都有涉及“孝心”,如《生命之河》,在學習《生命之河》時,帶領學生哼唱這首歌的歌詞“生命的河,喜樂的河,緩緩流過我的心窩。我要唱那一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天上的烏云和心里的憂傷全都灑落”,在教導孩子哼唱時,慢慢地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生命之河》里的“河”指的是什么?生命的河是什么?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思又是什么?不同的人的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讓學生沉浸在這首歌中,感受這首《生命之河》帶來的心理感受,然后讓他們思考最后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的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父母對于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從而得出父母的生命意義就是孩子,思考得到這個答案的孩子們,會很感動,就會知道“孝”的重要性,心里就有一份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的“孝心”。以“德理之音”教化孩子、喚醒孩子的“孝心”,是最好的方法。
二、在“雅樂”中,通過“手語”,喚醒孩子的孝行
在現代,教師往往將“神樂署演奏之樂”與“手語”相結合,來促進孩子的行動,而“孝行”則是其中內容之一,用來進行配樂的“手語”動作是十分講究的,以下介紹兩個配樂的“手語”手勢。
1.拍手
拍手分為正面、左面和右面拍手,在教唱歌的時候,隨著音樂聲響起,教師和孩子們一起跟著音樂節奏,先正面拍手,然后左面拍手,最后右面拍手,然后重復動作,關于這個“拍手”的手語手勢就是上面提到過的《生命之河》里的手語動作,此外,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加入父母,“拍手”這個手語手勢動作還具有集體性和合作性,當所有孩子和父母一起跟著音樂的旋律,整齊劃一地“拍手”時,孩子們會有很強烈的歸屬感,會想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要性,從而形成長大后要“好好報答父母”的心愿,同時“拍手”這個手語的動作還可以靈活變動,具有合作性,如孩子們向左邊拍手時,父母可以向右邊拍手,然后一起“正面”拍手,簡單地合作?!芭氖帧钡氖终Z手勢簡單容易,節奏感強,掌握度高,通過簡單的“拍手”手語手勢,讓孩子們和父母們共同完成,讓孩子們知道父母們的重要性,喚醒
“孝行”。
2.描繪
“描繪”是一種形象化的“手語”手勢,就是我們現代社會所說的,為聽力有缺陷的人們提供溝通交流功能的“手語”,如表示“天上的烏云”時,往往以左手為山,右手慢一點兒在山頂上盤旋。雖然我們所說的“描繪”手語手勢是一般的手語,但也稍微有點不同的地方,如我們會用特定手語手勢,表達古文的某些意思,如儒家文化里的一句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為與他人發生矛盾時,先冷靜下來,然后先找出自己的錯,再找別人的錯,然后客觀分析,正確地解決矛盾,從這個名言,孩子們可以認識到與父母相處時,往往會發生矛盾,這時孩子們應該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錯,有錯則先向父母道歉,踐行“孝行”。這個手勢動作是:手心從外面慢慢抬起的時候往里面翻轉。這個動作也十分簡單,但內涵則十分有深意,其他的古文,如“人之初,性本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的手語手勢也十分簡單。
三、通過“德音雅樂”,培養孩子們的“孝心孝行”,有利于社會的和諧
古文常道“文以明道”,強調文章中體現的思想感情,而音樂的思想感情往往被忽略,其實,音樂所迸發的思想感情比文章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更強烈,影響更廣遠。在禮樂之府——天壇神樂署,具有華夏正聲別稱的中和韶樂,時刻訴說著一個個久遠的歷史故事,教導人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盡孝,奉行以“孝”立身,從孩子們這一代做起,以“德音雅樂”,讓他們的思想和性格更好地發展,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教導,最終可以使我們的社會風氣改變,向更好的方向、更高層次的“孝道”發展,實現社會和諧與文化文明的健康發展。
以德音明德理,以雅樂明雅致,在學習“德音雅樂”的過程中,我們將“孝心和孝行”聯系起來,有利于弘揚古代優秀品格,又符合時代的發展,達到天下大同。
參考文獻:
[1]王小玲,王玉聰.傳統和聲教材中持續音理論的完善與補充:以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為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2).
[2]彭林.禮,文明古流不可棄[N].人民日報,2014-05-06(005).
[3]彭林.重拾中華之“禮”的當代價值[N].人民日報,2013-11-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