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楓
摘 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拓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空間,養成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新時代對學生的必然要求。因此,主要通過怎樣培養中高年級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來進行研究。
關鍵詞:語文;自主學習;培養策略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該由老師“教”逐漸轉變為學生“學”。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教的目的是達到不要教。”因此,小學教育階段不管對于小學生還是老師來說都是一個極其特殊的階段。這個時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教育思想對小學生以后的人生學習和思考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一、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義
1.有利于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自己課前和課后的自主學習,能夠迅速發現自己不會的知識,這樣在上課過程中可以有的放矢。在不斷豐富自己語文知識的同時,極大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老師教學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自身發展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小學生如果能夠具有良好的語文自學能力,對于其以后其他學科和知識領域的學習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學習是一個持續長久的過程,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會有更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力。因此,不管是在學習的道路上還是人生發展的道路上,自主學習、堅持不懈都是一個人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首先要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處于一個充滿好奇心、喜歡各種新鮮事物的階段。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引入各種有趣的故事作為引導,鼓勵小學生積極發散思維,開動腦筋。例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可以先給同學展示一下黃鶴樓的各種圖片,讓學生先了解這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其次,可以給學生講述一個關于友情、關于離別的故事,讓學生從自身經歷和體驗出發,充分表達自己對這首詩的想法。這樣為學生創造一種情景,用生動的故事來講解,更容易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
2.努力為學生營造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
現在我們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是呆板無趣的,課堂氛圍非常沉悶。老師總是習慣于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各樣的難題,然后讓學生舉手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隨機點名讓學生回答。這樣一來,有很多沒準備好的學生被點名,很多準備好的學生反而沒被叫到,小學生就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總是擔心自己不會回答或回答錯。所以,老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少一些課堂規矩和約束,積極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自由自愿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舉辦各種競賽活動,積極完善教育教學激勵和評價機制
小學生除了有強烈的好奇心,還喜歡被表揚,被鼓勵。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積極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和比賽,采取擇優獎勵的方法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例如,舉辦查字典大賽,看誰最熟練地運用工具書。舉辦閱讀比賽,看誰朗讀的好。舉辦知識競賽,看誰讀過的書多。舉辦作文比賽,看誰的文學修養水平高。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老師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和鼓勵。老師還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表現和擅長的知識范圍,因材施教,取長補短,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好方法。這樣不僅能讓小學生在比賽活動中受到知識的教育和熏陶,還能激勵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態度。
4.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系統的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需要學校老師,更需要學生家長的努力配合。老師可以為學生制訂學習語文的各種學習計劃,督促其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養成查字典的習慣,課前自己預習的習慣,回家復習作業的習慣,閱讀課外書的習慣,課堂認真記筆記的習慣,課堂積極主動發言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自己查找課文相關資料的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的啟發和引導,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完善教育教學機制,全方位、多途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等方面著手。堅信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其一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參考文獻:
安跟香.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