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柏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可以結合生活實用性,讓學生通過形象體驗學習知識,生成運用技能。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從實用性的角度進行小學教學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以用為綱;貼近生活;實踐體驗
小學數學到了中高年級階段許多學生抱怨不好學習和掌握,那是把數學教抽象了,實際來說小學數學與現實生活比較緊密,而小學生多以形象思維為主,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兩個特點整合教學內容,讓數學知識的呈現符合實用性,從而驅動孩子們深入學習,長足發展。下面結合一線教學實際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貼近生活,形象教學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知識又來源于生活。所以中高階段小學數學,我們可以通過貼近生活的情景來闡述概念,讓學生以形象的方式進行理解和認知。
例如,學習“按比例分配”內容時,如果我們講解抽象的概念,同學們肯定沒有興趣,也未必理解到位。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貼近生活的情景來引導他們形象認知:小高和小王合伙開公司,初始股份是小高30萬,小王20萬。今年市場行情見長,盈利200萬。那么讓同學們思考:(1)所得利潤小高和小王平均每人分100萬可以嗎?(2)你覺得怎樣分配比較合理?(3)實際生活中還能遇到什么問題需要按比例分配?
如此以學生樂于認知、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來闡釋抽象概念和問題,便于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驅動他們積極深入學習和探究,并最終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計算方式和指導意義,完成教學任務。
二、實踐體驗,生成能力
課堂學習的過程是知識動態發展的過程。書本上的知識是固定的、狹隘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肯定不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設置問題牽引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體驗數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整個過程。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許多學生不理解面積到底是什么,怎樣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和應用。筆者就畫了一個示意圖:一個長方形地里面栽種4行樹,每行6棵。讓學生數一數一共多少棵樹,然后,這樣就引導他們認識到長方形面積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實踐出真知。我們只有這樣設置,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形象體驗和認知問題,才能刻骨銘心地記憶和理解問題,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生成能力。
本文是筆者從兩個角度對怎樣以切近生活體驗的方式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分析與指導。具體操作中,我們一定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然后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讓知識以符合學生認知的方式呈現出來,才能驅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效提升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