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梅
“綜合與實踐”是一種新的學習內容和形式。《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可見它的重要性。
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綜合與實踐”這一部分內容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幾乎成“雞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應試教育觀念作祟
素質教育提了這么多年,應試教育在人們觀念中依然根深蒂固。也包括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與“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這三塊內容不同,“綜合與實踐”的內容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征,使得它很難以考題的形式出現在紙質試卷中。讓很多教師心存僥幸,忽視了這一內容的教學。
完全不講又怕萬一考試涉及。所以,就有教師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對那些考試可能性比較大的內容采取“一帶而過”的方式。例如,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的實踐活動《怎樣滾得遠》,是在學生學習過角的度量之后安排的內容。教材安排這次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用實驗的方法獲得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探討,發現與地面成怎樣的角度時,圓柱形物體可以滾得遠一些。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實踐活動,學生樂于參與。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些教師卻放棄了這么好的一個素材,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圓柱形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的距離,不僅與斜面的長度有關,而且跟斜面與地面所成的角度有關,當斜坡的角度為45度時物體滾得最遠!教師就這樣生生剝奪了學生猜測、驗證、動手實驗的機會,而把結論生硬粗暴地灌輸給學生。“實踐出真知”,學生沒有真正去實踐,去操作,即使知道結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的培養又何從談起。
二、“綜合與實踐”內容難教
“綜合與實踐”要求教師結合學生有關數學方面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和傳統的知識教學相比具有一定的實施難度。
1.備課難
“綜合與實踐”作為數學課程的一個嶄新領域,可以借鑒使用的案例不多。教參中對這一部分內容也沒有提供太多的參考案例。教師如果對教材沒有自己的解讀與領悟,是很難設計出操作性強的教學案例來。
2.準備難
“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它的核心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有目的的、自主的實踐活動。而要使活動能順利進行,學生真正“動”起來,需要教師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如活動場所、活動用具等。有些活動所使用的教具有異于常規教具,不是能順手拿來的。教師必須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或買或借,或改造或自制。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才能使上課時學生有合適的活動學具。例如,《怎樣滾得遠》這一內容所使用的學具就比較多,要準備木板、圓柱形物體、卷尺、三角板,還有搭斜坡所要用的墊高物等,有些工具沒有現成的,有些工具雖然有現成的,可能數量上不夠。這看似不起眼的平常用品,如果真的尋齊,可能費的工夫還不小呢!
3.上課難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綜合與實踐”課程中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方式,這與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完全一致。和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不同,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根據活動情況給予必要的指導。還是以《怎樣滾得遠》這節實踐活動課為例,在學生提出猜想以后,要采用分組實驗的方式來進行驗證。由于學生年齡小,在做實驗的時候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或是斜坡搭得不牢固,或是球跑偏了,或是測量不夠準確等等。如果場地有限制,各小組之間可能還會出現干擾的局面。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組織與協調的能力,可能就會使課堂失控。這也是教師不愿“涉險”的原因。
三、“綜合與實踐”的內容偏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應當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蘇教版教材一般是每學期安排兩次。從量上來講,和其余三個目標內容相比是遠遠不夠的。也容易使教師從心理上忽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能力和意識的培養絕不僅僅通過這一次兩次的活動就能實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最后又提到:“提倡把這種教學形式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給學生創造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和傳統的知識教學相比,“綜合與實踐”有很大的不同,它立足于“綜合”與“實踐”,側重于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我們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改變觀念,迎難而上,解決“實踐與綜合”內容難教的問題,把通過這一課程內容培養學生能力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