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李倩
據說丹麥人釣魚時會隨身帶一把尺子,每當釣上一條魚,都會用尺子度量一下,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生。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丹麥人舍棄眼前的小魚,獲得的不僅是將來的大魚,更保持了一種良性的生態平衡,敞開了仁者愛物的豁達胸懷??此品艞壯矍巴偈挚傻玫膶嵲诶?,其實卻是一種更長久的更有意義的獲得。
現實的生活中是多么需要一把丹麥人的“尺子”,這把尺子或許是責任,告訴我們什么是擔當,什么是付出,什么是使命,什么是忠誠,什么是默默奉獻。或許是善良,或許是道義,也或許是生命的菩提。帶把尺子去釣魚,既然反映的是一種向度、一種視野、一份大愛、一種情懷,那么,其中的哲學與靈光對于教師同樣具有鏡鑒意義。
一、一把社會責任的尺子量出教師的境界
教師教書育人與釣魚當然不能相提并論,但帶把尺子對教師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進與退、取與舍的睿智,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在教育教學生活中,你可能會因為工作壓力、待遇不公、前途渺茫等而生出諸多的怨言和憤懣,也可能面對物欲橫流,多種選擇而見異思遷,也可能習慣了日復一日的生活,早已厭倦了的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機械重復的勞動,而變得無奈、被動、消極,苦不堪言。什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什么“以學生為本”,什么“尊重學生的合法權益”,什么“教學民主”。統統拋在腦后。你就應該拿出隨身攜帶的“尺子”,用正義、良心、責任當刻度,來量一量得與失,想一想肩負的使命與職責,讓自己隨時保持警醒,遠離浮躁,耐住寂寞,經得住誘惑。
二、一把良知的尺子量出道德的高度
帶把尺子去釣魚背后昭示著一種良知。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在有良心和羞恥心的良好基礎上,人的心靈中才會產生良知。良心,就是無數次發展為體驗感受的知識,正是在它的影響下,必然會派生羞恥心、責任心和事業心?!睂τ诮處焷碚f,是否重視學生的健康、安全和權利。是否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幸福與成長而敢于舍棄一時一己之利。是否把別人的孩子看做自家的孩子盡心盡力施教,做到“有教無類”。我們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考上大學,但是否能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人??梢哉f,教師的良知,是檢驗師德高尚的一把尺子。教師一句話一個動作,也許就改變了一個少年兒童未來的人生走向。我們應該把教育當作一項事業去經營,經常用心中的那把尺子來衡量自己,應該將心比心,假如是我的孩子,我能這樣做嗎?時刻捫心自問:想想做到了幾分,還差幾分,問問自己是否盡到責任,是否奉獻了愛、發出了熱,是否做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情感世界與內心深處,并適時地給予關愛。平日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快樂與幸福。時時用道德拷問良知,事事用良知的尺子量出道德的高度。
三、一把智慧的尺子量出教育的生態
丹麥人的智慧在于讓小魚兒放生。我們的教育是否做到讓千萬萬的“小魚兒”放生大自然呢?一面扛著素質教育的大旗,一面搞著應試教育的勾當,一面呼喊著“減負”,一面讓孩子們的童年灰色斑斑。為追逐一時的教學成績加班加點,為追求課堂的浮光與熱鬧而丟失教學的本真,為擔心學生發生事故而舍棄一些必要的實踐活動,為了所謂的特色,什么是時尚就追捧什么,刮什么風就朝那個方向奔,今天誦讀經典詩文,明天推行感恩教育。我們常常感覺為了孩子已經盡職盡責了,而實際上卻做著“揠苗助長”“涸澤而漁”的蠢事。我們殫精竭慮為孩子設計著明天,卻把他們今天的幸福埋葬了。凡此種種,都是不尊重教育規律和破壞教育生態的具體表現?;蛟S,到了該我們警醒反思的時候了,是讓孩子自然成長,還是提早捕撈?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什么該管不該管,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短期利益什么是長遠大計,要智慧地取舍,不應用成人的功利標準去衡量,應該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去判斷,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鳥兒學飛,花兒開放,它們需要自由的空間,按照一種節令遵循一種規律。要學習丹麥的智慧,學會放生,課堂上變“靜態”知識傳授為“動態”的生命的流動。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權力下放,大事小事大家定,發揮小隊長、中隊長的積極作用,實行學生自治。課余生活中要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時代在發展,社會大轉型。當我們面對多種誘惑的考驗,名利得失的考量,方向行為的抉擇的時候,我們應當學做丹麥人隨身“帶一把責任、良知、智慧的尺子”。不斷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責任感、危機感。一切都要尊重教育規律,孩子成長的規律。善于權衡當前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善于放棄眼前利益,善于放棄局部利益。不僅要考慮孩子今天,還要著眼于他們的明天。明確自己的角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得有所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只有這樣,我們的“小魚兒”才能在愛的海洋里健康地、適度地、自由自在地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