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珊水
摘 要:玩具是有趣的、多變的,會使幼兒回憶起許多有趣的美好情景,是幼兒最喜愛的事物之一。結合大班特色區紙玩具夢工場的運用與指導進行了闡述。根據紙玩具特有的特征,利用對稱的剪法,剪出各種各樣的圖形進行裝飾,然后進行報紙的填充,展現立體的效果。通過成品紙玩具的刺激,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有效支持、提供具有美感的成品紙玩具,適時指導,激發幼兒想象;利用半成品,降低活動難度,維持興趣;導入有效的情景,增加新情節,保持活動的新穎性。一物多用,形成區域的聯動性,使其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有效支持;內容選擇;活動效果
一、分享之中——誘發心的暢想
在家長助教活動中,家長給幼兒準備了禮物,是用紙玩具做的可愛動物。兩張紙一重疊,往里面塞一些報紙或棉花就變出可愛的動物。幼兒都爭先恐后地想要禮物,幼兒這種強烈欲望與開心之情,誘發了老師蠢蠢欲動的心,激發了心的暢想,讓紙玩具走進我們班的特色區。
二、運用之中——發現問題所在
有了心的暢想,我和搭班老師首先嘗試了紙玩具的各種制作方法,動員幼兒參與到制作的過程中,家園共同收集材料,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情景描述:首先我把制作好的紙玩具投放到美工區,并投放了油畫棒與畫好的物體模型和大量色紙,讓幼兒用油畫棒為“沒有表情的長方形、三角形等娃娃畫上表情”。學習涂色的技能、感受紙玩具的有趣。接著,班級區域活動開始了,幼兒都爭先恐后地來到美工區,欣賞著成品紙玩具的有趣,并開始自己制作簡單的紙玩具的圖形。第一次嘗試中,發現幼兒在剪的時候沒有問題,但是在把報紙塞入到紙玩具里的時候就存在問題,一塞紙就破了。所以時間不是很長,幼兒就陸續離開了。
反思與調整:針對幼兒在活動中塞報紙的行為,我進行了思考,塞報紙是一個小肌肉的動作,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其精細動作還存在不受手臂力量支配。于是我將塞報紙的動作進行現場的操作,并對幼兒詳細講解塞報紙只要少許就夠了,不用很多。塞報紙的量減小了,又加入了卡通圖案玩具圖片的新元素,難度降低了,興趣又隨之增強了。
三、指導之巧——激發創造的興趣
幼兒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要想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學習動機及探究事物的興趣,關鍵在于老師。因為老師是孩子學習、活動、游戲的觀察者、指導者,更是材料的提供者和協調者。
1.融合主題,刺激視覺
第一次提供的玩具比較單一,又是簡單的幾何圖形。經過一段時間后,幼兒的興趣慢慢降低了,到最后沒有一個幼兒愿意參與。經過與幼兒在活動后的討論,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將主題活動與區域相結合,在綠野仙蹤的主題開展中,讓幼兒用卡紙和訂書機制作《綠野仙蹤》的主題墻。其目的是為了能讓幼兒對紙玩具的制作產生更進一步的興趣。
2.加入新材料,維持興趣
長時間的使用制作,讓幼兒失去活動的興趣,在活動中觀察幼兒的情況,調整活動材料,進行布的加入。在布的加入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材料選擇,布和紙的區別在于布的可塑性更好,但也加大了難度。
3.導入新情景,增加經驗
長時間單一的用固定材料制作紙玩具,會使幼兒的興趣降低。經過一段時間的剪、畫、訂之后,我利用原有的墻面制作了一個叢林,在活動中加入情景的導入,叢林里面有什么?引導幼兒將制作好的紙玩具布置到叢林中,使叢林更加豐富。紙玩具展示在叢林中,增加活動的情景,使其更富有趣味性,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生活經驗,使幼兒的作品得到了展示。
四、再次利用——形成區域聯動性
幼兒對新材料的興趣維持時間往往不長,利用班級其他區域的作用,將閑置的紙玩具發揮其更大的教育價值。為此我做了一下調整:將紙玩具運到農場去偷菜,送給語言區的幼兒進行故事的創編,特色區就成了紙玩具的生產地,這樣既解決了紙玩具閑置的問題,也激發了幼兒再次制作的欲望。
五、活動效果與感悟
1.效果
(1)幼兒的能力發展了。幼兒能自主進入區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對于畫、剪、塞、訂的技能得到了很好的練習與提升。
(2)區域的內容豐富了。有趣的紙玩具不僅豐富了我們特色區,發揮它更大的教育價值,也豐富了益智區中開心農場與閱讀區,形成了有效的區域聯動性。
(3)老師的觀察能力提高了。教師深入觀察幼兒在區域活動時的情況,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并采取相應措施,使幼兒與材料更好地互動,發揮材料最大的教育價值。
2.感悟
教師在投放區域材料時,要準備好隨時對幼兒的興趣做出反應,并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興趣,引導每位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在觀察、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應提供適合幼兒發展的“有準備的環境”,為幼兒的活動提供自由保障,協助幼兒的自我發展。要讓幼兒真正體現各自的個性特點,確保每位幼兒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喜悅的情感,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霍力巖,齊曉恬.區域活動的本質特征[J].幼兒教育,2009(01).
[2]華愛華.活動區材料投放方式與幼兒行為及發展的關系[J].幼兒教育,2008(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