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提倡教師為學生創設與實際生活相統一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交流實踐中習得語言及其文化。
結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理念,在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百花齊放的情況下,故事教學法依據孩子天生愛聽故事的天性,寓教于樂,以其散發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占據了突出的一角。它把教學內容融合其中,以故事情境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交際為目的,讓學生在體驗和感知中達到熟練運用語言和感知世界的目的,使以往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而進行有效的故事教學,材料自然而然是課堂成功的基礎和關鍵。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構建故事教學的材料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究。
一、尋找與教學目標相符的原版繪本
原版的英文繪本由生活在英語國家的作家所編寫,其內容直接反映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同時是兒童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在教學時如果能找到與教學目標相符的原版英文繪本,那自然是最好的。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對原版英文繪本的閱讀,其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語言表達會幫助學生逐步建構起英語思維,培養對外語學習的語感。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會感覺是在學習外語,而是在了解事物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就像嬰兒牙牙學語之初所接收到的,逐漸建構起來的語言系統一樣。Krashen(1982)指出:“沒有大量的豐富自然的目標語相關知識輸入,外語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英語繪本閱讀符合其有效輸入原則,類似于安妮鮮花提到的語感啟蒙一樣,兒童在無意識的,充滿興趣的交流中,語言就會自然地表達出來。如由David Shannon所編寫的《No,David》以生動詼諧的畫面,簡單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在家里調皮搗蛋,總是惹媽媽生氣的小男孩David,很多場景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如出一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自己就變成了David,要做的事要說的話都是他們內心的直接反映,而語言的搭建剛好給了他們表達的支架。在邊看邊讀的過程中,那些語言已經變成不用思考的直接表達。
二、對課本內容進行再創造
結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編者在編寫小學英語教材時,也提供了很多可以利用的小故事或情景,有些比較完整的我們可以直接拿來使用,還有一些情節不太完整的,根據教學目標等,我們可以適當對其進行續編或改編,比如設置一個合理的開頭,或是對故事的結尾加以拓展等。讓故事的因果關系變得更加突出,拉攏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情境變得更加真實、語言的出現變得合情合理。例如,牛津英語二上有篇Naughty Ginger的小故事,目的是為了鞏固復習“in/on/under”三個方位詞以及“There is/are”句型。語言結構為:

雖然也有配圖,但都只是枯燥地描述了貓在哪里,未免有些平鋪直敘。某教師就在此故事的基礎上加了一只老鼠進去,貓抓老鼠是孩子們都知道的事,符合他們的生活體驗,情境真實。同時,因為有了老鼠的加入,孩子們能表達的內容就豐富起來,如老鼠可以說:“Im hungry. Wow, there is/are some___ in the bowl.”拓展了孩子們的想象空間,故事也變得有趣起來,將平鋪直敘的描述變成生動有趣的對話,激發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詞匯句型的運用變得自然而然,拉近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打破了生疏感。
三、利用中文故事書、電影電視等改編
原版英文繪本固然好,但是要恰如其分地與所教內容相吻合,有時候會比較難以實現。所以有時候可以對一些中文繪本加以利用,或者對學生喜歡的電影電視節目素材加以截取或改編等,作為我們故事教學時使用的材料。例如,某教師在教授牛津四上“feed/litter/throw stones/pick flowers等詞匯時,巧妙地將學習內容融合于之前很火的“爸爸去哪兒”中,教師變身“村長”,學生變身“Cindy/Stone/Kimmy/Angela”。學生因為對這些場景非常熟悉,也知道“村長”每次都會分配一些任務,他們會覺得無比親切并充滿好奇。所以教師就從任務入手,編成一個小故事,利用節目中的人物和場景,將詞匯遷移其中,如“Feed the hen./Dont throw stones.”等等讓學生去體驗和交流。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圓滿地完成了“村長”的任務,同時也掌握了所要教授的內容,收獲頗豐。
四、利用網絡等搜索材料自編
網絡功能強大,能為我們提供大量豐富的素材,供教學之用。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沒有現成好故事的情況下,自己創編一些故事,然后上網搜索所需要的圖片、音樂、視頻等素材,對其加工重組,做成一個完整的課件,用多媒體呈現出來,就成為日常教學的好材料。例如,在教授cats、pigs、dogs、hens等詞匯時,某教師就利用狐貍喜歡吃雞的特性,結合教材內容,創編了一個狐貍偷雞的故事。



恰如其分的表達,驚心動魄的情節,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機警的dogs又給了學生正義的體驗。故事起名為“Ugly dogs”,但是從精神上,這兩只dogs不但不ugly,而且非常cool,給了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和情感指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