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菊香
古語云: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嬰兒在父母的指引下經歷了人云亦云,才能使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豐富。今天我要與大家交談的話題是,其實,數學教學中“人云亦云”有時是必需的,它是教師數學教學中需要的一種“催化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生活、活動和游戲的情境中,容易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創設良好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多種方式,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以及不同數學內容去思考,于是一些教師就在新課的導入時想方設法創設新穎別致的情境,已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幾年以前,許多教師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會不約而同地用到“猴王分餅”這一故事情境:有一天,猴王得到了三塊同樣大小的餅,準備把它們分給三個聽話的小猴子。他把第一塊餅平均分成兩塊,分給第一個小猴子一塊;第二個小猴子要求分得多一些,于是他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四塊,給了第二個小猴子兩塊,第二個小猴子滿意地走了;第三個小猴子要求分得更多,于是猴王想了想,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六塊,把其中的三塊給了他,第三個小猴子也滿意地走開了。同學們,你們覺得猴王分得公平嗎?
學生喜歡“猴王分餅的故事”,對故事總能津津樂道,這個情境貼近學生的心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與新課緊密聯系,是一個好情境。可是,如今再來聽“分數的基本性質”,卻很難再聽見“猴王分餅的故事”了,好像大家覺得這個情境已經過時了,再如法炮制,就是拾人牙慧,沒有創意。
“猴王分餅的故事”真的過時了嗎?是誰覺得這樣的情境過時了?作為我們教學的對象,學習的主人,學生應該不會覺得過時。為什么這樣說呢?學校的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原來的學生喜歡“猴王分餅的故事”,現在的學生也十分喜歡“猴王分餅的故事”。這樣的情境過去學生很喜歡,現在學生也很喜歡。
當然,有的情境結合了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事件,可適時更新。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日時間揭示課題,也可結合奧運會舉辦時間來揭示課題。又如,“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課,我們可以結合當今的運動賽事,創設計算運動員得分的情境,明年再上這一課,我們可能就需要創設新的情境。只有合理有效地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才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同時,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誘思。為此,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要以真實性為情境創設的前提,也是情境創設的本質保證,并要以發展性作為情境創設的價值導向。讓數學課堂教學在適度改變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時,引導學生最終折服并受益于數學的理性思維。
今后在教學中,我們更多的需要關注學生對于教師創設情境的反應,學生是否喜歡這個情境,能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情境是否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否有利于給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幫助?如果這些都能做到,不論這個情境使用過多少次,始終是一個好的情境。那些在教學中,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花了許多精力,絞盡腦汁,挖空心思的做法,結果卻事倍功半,顯然得不償失。
最后,我要說的是,教學中,機械的“人云亦云”、華而不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適時、有機地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的“人云亦云”卻是一種有效的“催化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