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成
摘 要:“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對傳統金融造成的沖擊巨大,無論是從四大行推出的網上銀行來看,還是淘寶與天宏基金聯合開發的余額寶來看,互聯網衍生出的產品種類正在吞噬著越來越多的客戶群體。“互聯網+”環境為金融領域帶來全新一面,網絡金融得以迅猛發展,并伴隨著區別于傳統金融的風險和機遇。為此,本文通過對當前“互聯網+”環境下網絡金融發展現狀與形成原因的分析,就其中存在的主要風險提出相應解決對策和展望。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金融;風險分析;傳統金融
一、當前“互聯網+”環境下網絡金融的發展現狀與形成原因
“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在國內的迅速發展,不僅帶動了整個金融業的迅猛發展,同時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據相關資料統計:余額寶截止到二零一三年年底,交易規模已達一千八百五十三億元,一躍成為市場公募基金的翹楚。但與之相比,上線尚未滿月的P2P眾貸網宣布于當年四月破產,城鄉貸也緊隨其后下達歇業通知,兩所網絡平臺最終都不免慘遭厄運。近些年來,我國金融行業逐漸意識到互聯性金融的重要性,“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不斷發展。盡管我國在網絡銀行的發展中得到了國際的認可,但金融犯罪仍然大量存在,這凸顯了我國在“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發展中的安全性難題。發展迅猛的“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缺少相應法律的制約,必然會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地在金融領域大肆橫行。由此可見,“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風險與機遇并存,制定正確的風險管理戰略體系對業界良性發展至關重要。
“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發展過快過熱造成資金流動與使用性超過市場承載能力,作為影響“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周期性因素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經濟活動本身是有規律性的,必會朝著經濟發展方向及市場規律方向發生擴張或收縮。面對復雜激烈的“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市場競爭,“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企業想要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利潤需要進行資本積累,資本積累能夠通過提升自身降低資本利潤率,這就會進一步降低利潤產生,同時能夠促進下一輪的資本積累。信用金融形勢的產生也為“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風險爆發埋下隱患,最終結果就是信用造成虛假需求,最終無法滿足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沖突需要。除此之外,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促使企業在“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運營中過分相信市場與依賴市場的調節能力。因此,外部監管力度越來越弱,外部監管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聯網經濟發展產生的效率,且會伴隨產生更多金融風險隱患。
二、“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存在的主要風險
1.詐騙事件與信用隱患
頻發的詐騙事件與信用隱患給“互聯網+”模式蒙上了一層陰影,以“財付通”理財手段來看,憑借騰訊公司作為自身后臺,擁有超5億潛在消費群體,快速發展的“財付通”很快與“支付寶”共享理財產品這片江山。但微信平臺上個人信息與密碼泄露屢見不鮮,快速發展的財付通軟件頻繁被卷入網絡詐騙事件,這影響了更多消費者對其信賴程度。“互聯網+”模式的快速發展,縮減金融市場流通環節,帶給消費者更多便利,但頻發的網絡詐騙與信用隱患問題依然存在,網絡盜竊與詐騙模式層出不窮,形勢新穎,例如盜竊理財產品密碼、假裝淘寶客服騙取支付密碼等,這些隱患正影響整個市場的安全。
2.信息泄露問題
為更好地帶動金融市場的發展,“互聯網+”模式將原有私人定制的服務呈現在公眾眼前,雖然減少了繁瑣的運行流程,但是也埋下了信息泄露的隱患。個人信息過于透明,保障措施過于單薄,成為“互聯網+”模式發展的軟肋,不得不說,有關媒體曾經報道某交流平臺存在用錢購買客戶資料的現象,不僅有客戶的姓名、性別、聯系方式,甚至包括其住址與身份證號碼。一旦此類信息被別用用心的人士獲取,只要一加分析,個人密碼、聯系方式、居住地址等信息將成為公開的秘密,嚴重威脅正常生活秩序。大量私人信息被無情泄露,引發“互聯網+”發展模式下的新型風險。
3.操作與運行風險
“互聯網+”模式的快速發展,加速金融市場運行機制,縮減不必要的流通環節,加快經濟發展,但快速發展的新模式也給企業帶來了致命性威脅,一旦企業決策失誤,相關運營理念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市場產生的快速反應將是致命性的。以巴林銀行(英國)與大和銀行(日本)遭受市場重擊的案例來看,把握操作風險對于企業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同時,“互聯網+”模式涉及道德、營銷方面新的考驗,一旦企業決策失誤,將會引起企業經營問題。因此,重視決策與操作運行的重要作用,減少市場風險,保持企業穩定發展是“互聯網+”模式下發展理念之一。
三、“互聯網+”環境下網絡金融風險的對策研究
1.完善現行金融監管法律制度
這是提升我國金融防范能力的基石,從監管理念層面上說,開放和保護相輔相成是大前提,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為保持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速度,不同監管者要對自身角色合理定位,遵循依法監管,全程監管,風險性監管和自我調控原則。另外,也要不斷完善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系,針對我國不同法律規范找到相應不協調的地方進行改革,使其更加嚴謹。對于相應法律規范的執行一定要徹底,金融風險防范法律體系的權威性必須樹立,加大金融監管手段的改進力度,法律法規制度的不斷完善需要引入更多市場準入、市場監管、市場退出因素,以進一步保證金融業務客戶利益不受損,保持我國金融體系平穩較快發展。
2.堅持信息技術為基,進行資源優化工作
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帶動著“互聯網+”模式產生與發展,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以較高水平的信息技術作為基礎,“互聯網+”模式才得以實施,才能夠短短數年間占據金融市場比重的極大份額。為更好地施展“互聯網+”模式,必須堅持以信息技術作為技術,不斷進行金融領域的發展與革新,保證金融市場的正常與安全。在此基礎上,加快對金融信息的整合,資源的優化,減小互聯網模式帶來的金融風險,保證市場平穩運行。
3.傳統金融加快轉型
“互聯網+”模式的快速發展,給金融行業注入了新活力,但傳統模式依然有其獨到之處。具體來說,“互聯網+”模式主要為中小型企業服務,能夠滿足企業小額貸款的業務需求,傳統金融方式主要服務對象是大型企業與長期客戶,其良好的聲譽與雄厚的資金儲備保證傳統金融穩健發展。為更好緩解金融風險,應重視新型“互聯網+”模式對小微企業的服務作用,關注“互聯網+”技術升級與使用方法,并重視傳統金融業對大型企業、大量資金需求的服務作用,加快金融業的轉型,推動經濟的發展。
4.實施客戶數據庫策略
客戶信息是“互聯網+”環境下的發展基礎,企業根據客戶信息預測客戶需求,研究經濟發展趨勢,根據客戶量身推薦不同風險指數的產品,帶動整體金融業發展。這些重要的客戶信息包括客戶個人資料、購買股票類型、投資類型、相關理財計劃、購買支付方式等。為更好分析處理相關數據,企業應實施客戶數據庫策略,將客戶資料搜集保存在一處,以規定形式分析并予以儲存,一旦企業想進行資料調取,可以方便快捷地從數據庫中導出,保證數據大量與準確,提高企業經營管理的整體效率,帶動金融需求的增長。
5.拓寬互聯網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
“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大量的互聯網用戶群體,他們不僅是未來金融發展的客戶資源力量,還能夠帶動整個“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的全面發展,而“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被認為是最具開發能力的金融平臺則是因為其快速便捷的特性,這使其具有超強的吸引力。企業必須重視網絡業務的份額,著重發展互聯性新業務,同時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擴寬互聯網的服務范圍,不斷進行創新,滿足客戶的各種合理需求,帶動整個經濟業務的發展。在拓寬互聯網讀物范圍的同時,重視服務業務種類的增多和服務水平的提高,關注更多的客戶需求,發展更為個性和重要的業務。
6.拓寬業務渠道,提高服務水平
“互聯網+”模式的誕生,帶動互聯網潛在客戶“浮出水面”。“互聯網+”憑借網絡作為媒介,既具有網絡快捷、高效的特性,又具有實在性、經濟性的重要作用,能及時響應客戶需求,滿足客戶要求,推動模式的快速發展。因此,在“互聯網+”的技術上,為擴大客戶群體,我們必須認清“互聯網+”的優勢,明確新金融渠道的發展趨勢,擴寬業務渠道,滿足客戶不同需求,提高企業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在傳統金融方式上,我們應堅持傳統金融方式對大企業的服務作用,保持傳統金融企業安全穩定的特性,滿足客戶需求,使其與“互聯網+”模式相互配合,加快升級與轉型,推動市場的發展。
四、“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展望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互聯網業、金融業、電子商務業三者行業融合度不斷加深,“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藍海廣闊的市場前景呈現,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作為一項新事物也必然會在初期發展階段中遭遇重重困難,“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不僅具有傳統金融活動所帶來的信用風險、流動風險、市場風險,而且由于其特有的產生方式也會產生技術風險、虛擬業務風險、法律風險。因此,電商在不斷摸索前進中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政府不斷完善金融風險法制體系,出臺網絡公平交易細則十分重要。未來的“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工作方向應始終圍繞風險識別管理與其可持續發展層面上,比如在研究“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風險的同時,為“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制定全面定義;對“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風險的研究工作重點放在金融收益與風險的平衡上;保證“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穩定發展的同時,兼顧其可持續性。
未來“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管理和法律保障措施,尤其以實施實名制和個人信譽機制作為典型。完善監督管理和法律保障措施能夠為“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發展提供安全的國內金融環境,并帶動整個“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的規范性,但完善這措施是一個深遠而長久的過程,監督與信用體系應該在搜集金融客戶資料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研究信用分級信息、客戶個人資料、歷史相關交易記錄等來確定此次融通的金融額;“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企業在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后,根據客戶的資金需求,利用互聯網提供行金融服務,不斷開發網銀的附加功能,充分使用余額寶這一新興交易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互聯的營銷金融體系,更可以深入發展“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的共享平臺,結合傳統和網絡兩大模塊的營銷方式,創新交互式的營銷類型。
五、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快速發展,但整體來說發展不夠完善,尤其與國外成熟的金融體系存在差距。在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事物與傳統事物相輔相成的特點,融會貫通。總而言之,要從根本上減少“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風險,仍需我們相關從業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徐蕾,陳希.對互聯網金融創新及金融衍生品的反思及展望[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2(06).
[2]楊再平.同享優質資源,融匯無界精彩———“金融與互聯網行業高峰論壇”對話實錄[J].金融科技時代,2013(1):10-11.
[3]蘭秋軍.“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金融數據抓取方法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1(5):1829-1832.
[4]莊崚.網絡金融風險:我國的監管狀況及完善對策[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3(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