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艷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在生態環境上給地球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工業的無節制生產,導致了地球資源的消耗過大,資源的浪費給人類咋地球發展的道路上帶來了很大問題,現階段,能源問題已經是各個國家領域主要研究的項目。對生態環境的不重視,工業污水、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變的“烏煙瘴氣”,更導致全球的氣候變暖,江河湖泊受到污染等等,極大的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隨著生態的不斷破壞,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的撲面而來,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近年來時有發生,仿佛是地球向人類發出的一次次警告。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經濟是相互依存的,可持續經濟是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手段,也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可持續經濟是人類在工業時代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解決生態環境的影響的一項理性化的補救措施。
【關鍵詞】可持續經濟 生態文明 研究探討
一、引言
經濟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從人類的經濟發展史上一共經歷了三大階段原始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中國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現在已經認識到資源環境問題對未來發展的影響,那么對經濟發展的目標應該是生態文明下的可持續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就引導社會、改變社會傳統的經濟模式是當下比較關鍵的問題,從傳播、教育、體制的改革等方面深入到企業和社會群眾當中,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簡單的來說等同于資源節約,環境和諧、保護環境等活動,較少的設計經濟社會過程中本身的改革和轉型。另一種則是從文明更替的角度去認識生態文明,很多學者都把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經濟時代列為人類的文明,像最初的原始經濟時代被稱為原始經濟文明,人類只是靠著簡單的勞動力去維持生活;農業經濟時代被稱為農業經濟文明,通過耕種,采摘,能夠保障和滿足當時人類的生活需求;工業經濟時代被稱為工業經濟文明,以機械工業生產為主。區分這兩種思想的劣質是容易的,只要看一看多年來我們的生態和經濟的發展模式和人類在面對各種經濟危機下采取的方法,就可以看到社會經濟過程之外認識和處理和處理問題的局限了。
可持續經濟要求存進微觀經濟領域的可持續化,通過淘汰落后的生產水平,提高技術創新,通過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逐步減少資源的消耗程度,降低成本。
二、可持續經濟發展理念
可持續經濟發展的主體是可持續發展,保持經濟的循環再生,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工業文明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后果的反思結果,是人類為了克服一系列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特別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環境污染方面做出的理性抉擇。
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條件,可持續經濟的發展要求是,改變原傳統的經濟體系,創新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可持續經濟模式,提高企業的生產技術,降低成本,減少能源的開采,在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的情況下,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發展可持續經濟的體制和體系,通過制度制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傳播教育的方式,提高人們的素養,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保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能夠和諧共處。回收和循環利用不可在生能源的廢舊物,通過對能源的再次利用,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
三、現代文明的生態環境的建設
我國政府對生態環境的問題異常重視,黨在第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發展趨勢,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項艱巨的歷史重任,就中國現階段來說,它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通過各界人們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對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傳播教育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以培養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提高全民的個人修養和素質,以此推動社會主義可持續經濟建設的步伐。
在我國要發展生態文明的經濟理念,就必須堅信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優勢,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對我國的社會成員,中央政府,各地區的有關機構和社會群體的人們形成道德發展規律,用傳播思想,改善思想的方式,有組織的影響社會成員,讓他們達到符合發展生態文明的道德水平線上。傳播可持續經濟的思想,改變人們對自然生態文明的看法,做到從我做起,造福大家等等。
四、可持續經濟發展觀的孕育
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處在農業經濟時期,通過簡單的工具火氣所需的物品;而到工業革命之后,機器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原本的生活質量和生活需求,更加肆無忌憚的對自然界進行索取。受到傳統經濟學的影響,各國都以追求GNP的增漲為目的,這在根本是建立在對資源的大量開發上與使用上,所以這種計算方法是不適合可持續經濟模式下計算的。再這樣的計算下,增大生產力,甚至提出“生產高于一切”的口號。生產力的加大,成倍的資源耗費使得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許多地球上的不可再省資源面臨枯竭。
人類還面臨的一項重要的問題,隨著人類的數量不斷劇增,生活品的需求量不斷加大,但是各地區的資源卻因過度開采而面臨枯竭。根據現有的數據預測到2100年,人類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各種自然資源都有可能被開采殆盡;甚至,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日益嚴重,人類有可能因此退化到鉆木取火的原始生活中。
資源和環境發展理論,源于19世紀初的經濟學理論和自然保護學說,古典經濟學家所考察的是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和缺席環境所造成的印象,而倡導自然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則是自然保護學說提出的主要觀點。
五、總結
我國已經認識到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我國政府在各個地區也已經開始實行可持續經濟的發展戰略方針,在各個省市區向全國逐步展開,如湖北武漢積極推動可持續建筑的發展,提倡建筑可持續;上海加快發展可持續低碳經濟,在大量的重工業轉型和改革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經濟改革的時代,過去的經濟模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要創新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的參與到可持續經濟發展當中。生態環境的享有者屬于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和即將來到社會的每一個人,我們有責任對我們的后輩負責,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將人類的文明持續的更遠。
參考文獻
[1]曲福田,朱德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政策體系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03:4-9.
[2]鐘芙蓉.環境經濟政策的倫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李勁松.中國環境經濟政策倫理及其實踐路徑[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