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峰
第五問:什么是創意?
答:“Idea”是指思想、概念、意見、念頭、打算、計劃、想象、模糊不定的想法、觀念等。這是關于創意的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詞匯。創意的漢語原意是指寫文章有新意,也就是說有好的想法和巧妙的構思,它一般是指有新意的想法、念頭和打算;過去從沒有過的計劃和思路;創新性的意念等。概括起來創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突發性。創意常常得意于人們的某種靈感,而靈感誘發形成了想法和念頭。
二是形象性。人們在產生創意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他的思維活動是形象思維并用表象來把握對象,這個時候的創意還是“具有或多或少明晰程度的表象”。
三是自由性。創意來自人們的自由想象,想象的時空無拘無束,天馬行空,自由奔放,任意暢想。
四是不成熟性。由于創意誕生于整個創造或者創新活動的初始階段,所以需要有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再思維或者再完善的過程。
可以看出,創意的延伸功能就是創造,創意是創造的前提基礎和事先準備,沒有創意就不會有創造或者創新,因為創意產生設想和思路,只有創造才能把設想物化為有形的產品。
第六問:什么是創造?
答:根據我國的《詞源》解釋,“創造”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創”的意思主要是“破壞”和“開創”;“造”的主要含義是“建構”和“成為”。所以,“創”和“造”組合在一起就是要突破舊事物,創造新事物。英文的“創造”(Create)一詞是拉丁詞“Creare”一詞派生而來的,其意是創造、創建、生產、造成。我們可以給創造的概念下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創造是人類在繼承以往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為了滿足新需要,實現其愿望和理想而進行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創造活動。創造表現為人們將已有的事物、理論、觀念、技術和產品進行分解和組合,提出新觀念,創造新事物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應當看到,創造的實質是創新。創造是人類改變自然和社會重要的實踐活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直接和現實的動力。沒有創造,人類社會就不會前進。
模仿是創造的基礎,一般大多數的創造都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創造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模仿。例如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有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線桿、臺階、行人等。
創造并不神秘,創造就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說是時時處處都有創造,人們時時處處都在享受著創造的成果。例如科學上的發現、藝術上的創作、方法上的創新、技術上的發明等都是創造,據此,可以把創造分為“大創造”和“小創造”、“特殊領域的創造”和“日常生活中的創造”等。創造并不是發明家的專利,同樣也不受個人資歷的限制,不需要你有高學歷,也不會受到年齡、人生閱歷的約束。人們普遍認為年齡太小或太大都會難以創造。然而,牛頓在22歲發明了微積分,23歲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達爾文22歲進行環球航行,之后撰寫成《物種起源》;伽利略18歲發現鐘擺原理;愛因斯坦26歲提出相對論;愛迪生29歲發明留聲機;黃道婆革新紡織技術的時候,已經年過半百;富蘭克林40歲以后才開始致力于科學研究。這些都說明年齡不會成為創造的障礙。
人們把創造活動進行了不同的分類,按照創造的內容分為物質財富的創造、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社會組織的創造。按創造過程的表現形式分為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和藝術創作。為什么人們一般通常把“發明”和“創造”聯在一起相提并論呢?這是由于“創造”中包含著科學發現的成分,而科學發現是技術發明的理論基礎。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較完整的涵義是指“所有新穎的、獨特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和價值的技術成果和科學發現”。“發明”歸屬于創造的范疇,是具有獨立屬性的創造物。例如電燈、電話、避雷針、造紙術的發明。“發明”一詞的使用有兩種不統一的情況:一是把獲得專利的技術創造叫做發明;二是把技術領域的創造,只要能解決問題,有一定新穎性但是還不夠專利水平的都統稱為發明或小發明。 責編/劉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