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駝原產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屬哺乳綱偶蹄目駱駝科美洲駝屬。羊駝主要用于產毛,其毛被譽為“軟黃金”,同時羊駝肉、乳也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經過專家考察,我國中西部地區適于羊駝生長。羊駝對海拔高地域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加之獨特的畜牧學特性所包含的高度潛在的經濟價值對豐富我國畜種結構、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我國優質毛原料短缺、提高毛紡面料的品質、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發展區域經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生活習性
1.采食:羊駝的采食習性與羊、牛等相似,但略有不同。羊駝的采食量和飲水量不大,咀嚼時發出較大的“沙沙”聲,采食種類較雜。
2.反芻和噯氣:通過對舍飼羊駝仔細觀察后發現,羊駝每天反芻4~5個周期,每個周期大約40分鐘,每次反芻25~30秒,每個周期共反芻80~100次。周圍環境將直接影響羊駝的反芻時間和次數以及周期。噯氣不能明顯觀察到,僅有2次在反芻間未見食團上升的動作,疑似噯氣。
3.警覺性:羊駝的警覺性非常強,因其膽小常常表現出驚恐狀,有一點陌生的東西和奇怪的聲響就會受驚,一般都聚在一塊。耳朵的轉動、臥倒時的姿勢都表現了羊駝還有一定的野性,僅僅處于家養動物初期階段,還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家畜。
4.爭斗:羊駝打架有時激烈,有時緩和。一般公羊駝之間的爭斗比較激烈,表現為碰鼻、纏脖、咬耳朵、踢腿等,激烈時將對方壓倒在地為止。
5.發情:羊駝發情時發出“嗯嗯”的聲音,連續不斷,延續時間較長,且表現出煩躁不安,比較容易辨出。
6.排糞:羊駝習慣于定點排糞,分群后的羊駝每群有一個固定的排糞點。不排糞時它首先走到糞堆邊,然后通過嗅糞便的氣味來識別是否是原先的排糞點,公羊駝和母羊駝排糞尿時的姿勢相同。羊駝的定點排糞習性對環境保護和阻斷寄生蟲循環有著重要意義。
7.沙浴:羊駝喜歡沙浴,在沙場中像大家畜(騾、馬等)一樣打滾。為防止沙浴破壞草場,可單獨開辟羊駝沙浴場。比如在草場邊上或趕往草場的路上開辟一塊沙浴場。羊駝的沙浴習慣對其預防和治療寄生蟲病以及提高駝絨的品質有著重要作用。
二、飼養管理
在羊駝進舍的前兩天中,采用干草粉飼喂。若羊駝發生嗆咽現象,可改用長的干草料飼喂,暫不飼喂粉碎料。幾日后為了減少飼草的浪費,開始用切割成3厘米左右的小段秸稈飼喂,效果良好。兩三日后整群已基本處于平穩狀態,畜群顯得很友善,采食時會出現爭斗行為,此行為是羊駝處于穩定期的表現。
1.飼養
在45天的隔離期內,根據要求只能進行舍飼,飼料以干草為主,補飼以精料為主。
(1)第一周采用苜蓿飼喂,每日5次,時間為每天從早上6點開始,到晚上10點結束,隔4小時飼喂1 次。每頭羊駝每天飼喂干草2.2~2.6公斤,飲水量與干草量相當。
從第二周開始將第一周的單純飼喂苜蓿改為苜蓿加莜麥稈(5∶5),全天飼喂次數改為4次。
(2)每日補飼情況為:孕駝0.15公斤/頭,喂3天,第4天增加至 0.3公斤/頭。其他羊駝每天0.125公斤/頭,喂3天,第4天增加至0.25公斤/頭。
補飼以精料為主,補飼時間一般放在晚上,也可適當補以青料。補精料時尤其注意維生素和礦物質(鈣、磷和鈉為主)的補充。
(3)過了隔離期后可進入放牧階段。放牧采用輪牧,將草場劃為幾個區域(草場主要是苜蓿、紅豆草和飼料玉米),一日放牧2次,每次放牧大約3小時。
羊駝在放牧過程中總是穩步游走,切斷并啃食一小部分牧草的尖部或草叢的梢部,即使在饑餓狀態下,羊駝也是以擴大采食范圍來獲得食物,因此羊駝天性不會破壞草場。
2.管理
(1)公母分群飼養管理。如果不分群,會出現公駝追逐母駝的現象,影響羊駝的采食和下一步的繁殖計劃。
(2)畜舍嚴格隔離。尤其是在隔離期,禁止一切非飼養人員進入。進出人員必須嚴格消毒,舍內按時打掃,定期消毒(包括用具)。地面定期進行沖洗,但范圍不要太大,以免引起羊駝摔跤。
(3)地面較潮、天氣較冷時可以適當放入墊草,較熱時取出。墊草一般選取無刺、較軟的草料,比如莜麥稈、苜蓿、麥秸等。
(4)飼喂和飲水用具為普通飼喂用具即可,但不可太高、太小,太高對其吞咽不利,太小容易弄翻。用具顏色(如塑料水桶)最好不要使用黃色,因黃色易招來蜜峰。
(江蘇省東海縣包莊鄉獸醫站 ?李濤 ?郵編:22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