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維莉
家長吵架也能促進家庭關系?
記者趙維莉
每年臨近中高考,除了考生本人對即將來臨的大考感到緊張,就連見過風雨的家長們也難免會心浮氣躁,加上工作中、生活里遇到一些問題,難免會使夫妻雙方發生一些沖突,于是問題就來了,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備考,于是只能隱忍不發,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口角爭吵,不過對于家長這樣的做法,我們的心理老師王穎卻表示不贊同,難道說有什么矛盾就算孩子面前也可以肆無忌憚的“開誠布公”嗎?


最近幾年,在中高考之后都會出現一個“怪現象”,那就是在孩子等著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不少家長會到民政局“把事兒辦了”——離婚。這樣的舉動看似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殊不知卻對孩子是極大的傷害?!耙苍S家長們認為平時在孩子面前和平相處、秀恩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算家長們掩飾得再好,對于很敏感的青少年來說,也會有所察覺?!蓖醴f老師指出,不少孩子都是陪著家長“演戲”,而這只會讓親子間筑起一道心墻。
“很多家長都明白穩定的家庭生活能給孩子安全感,而離婚、甚至吵架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會給孩子留下陰影,于是選擇隱瞞,這樣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做法卻是錯誤的。”王老師指出,已經有研究表明,幾個月的嬰兒就已經對父母的爭吵有所反應,尤其是對母親的壞情緒更敏感,甚至一歲左右的小孩兒在睡著時大腦仍然對外界憤怒的語調有反應。家長之間的爭吵確實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尤其是在備考時會額外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他們的情緒更為焦慮,如果這樣的情況得不到緩解勢必也將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態,而且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負面的影響,使孩子以后遇到突發狀況時容易沖動,無法平復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對思維和情緒的整合與調節能力備受影響。那么家長不在孩子面前爭吵就是正確的選擇嗎?
對此,王老師表示家長們不要小看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有些時候,吵架也是促進家庭和諧、良性發展的催化劑,“因為吵架并不意味著只會單純地破壞彼此之間的關系,它往往是各種親密關系中的基本活動,人們通過爭吵來確定自己的人際邊界,例如什么可以妥協,什么不可以妥協;吵架是一種談判,對彼此關系有更新的作用?!蓖趵蠋熃o出了一種全新的解釋。
其實,哪些選擇或者準備選擇分開生活的家長們,不妨反思一下,你們的生活走到盡頭真的是因為吵架嗎?“其實,導致離婚的并不是吵架,而是大人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在爭吵中,不妨回顧一下,你們在爭吵中,是否喜歡貶低對方?會捉住對方的痛處,大加嘲笑?或是遇到問題,根本不溝通,直接采取冷處理?這些方式只會讓家庭生活越發艱難,傷害彼此原本親密的關系,而如果在爭吵中避開這些‘死穴’,只是開誠布公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反而會讓家庭生活變得親密?!蓖趵蠋熣f。
很多人,包括成年人在內,在面對自己親密的人會放下心防,愿意表達最真實的自己,這本來是好事兒,但是同時他們也認為對方是自己人,所以就算傷害對方,也不會被“記恨”,但這樣的“肆無忌憚”有時候就會“國界”,甚至會把傷害對方作為一種發泄的手段,久而久之會讓彼此之間產生更多誤會漸行漸遠,所以雙方之間有分歧最好的辦法是要多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彼此體諒,就算爭吵也要就事論事,不可翻舊賬。
此外,對于很多隱忍不發的父母,王老師指出這樣的“積累”會讓人如同戴上假面具生活,看似對人彬彬有禮,處事進退得當,但是心里由于長期得不到發泄反而會焦慮,就需要用更多虛偽的微笑和禮貌來掩蓋,而十幾歲真是最敏感的年紀,這樣看似“和諧”的生活,反而會讓孩子們更不安,害怕父母早晚要爆發。同時,孩子們還會從心底感覺父母的不誠實,甚至覺得父母這樣的演戲是背叛了自己。
家長們不希望成人間的矛盾影響孩子,但你要通過恰當的手段讓孩子了解你的觀點和態度,甚至通過大人間的沖突去學會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良性的爭吵,會讓孩子懂得如何去正確表達自己的憤怒,如何為自己的堅持去據理力爭,而經歷過這些帶著沖突意味的人際關系教育,也會幫助他們的成長,學會如何處理問題,可以幫助他們變得果斷、有主見?!痹谕趵蠋熆磥?,父母吵架也并不是一無是處。
家長們在爭吵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分歧而影響彼此間的關系,要把憤怒和挑釁分開,要懂得適可而止,能夠更好地樹立自己的情緒,那么這樣的爭吵不但不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同時也是非常好的一課,讓他們學會如何去處理矛盾,如何多角度看待問題。所以家長們別怕當著孩子面爭吵,而是要學會如何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