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祖
當財富像洪水一樣涌入景德鎮,這座小城近千年來形成的陶瓷生態被迅速改變。往日的手工匠人,搖身變成了“大師”,而各種等級、門類的“大師”評選成為這里快速致富的捷徑。
“大師”是塊吸金石
目前,景德鎮從事瓷畫工作的有10萬多人,其中不乏一大批身懷絕技的民間陶瓷藝人和陶瓷藝術工作者。
不同級別的大師作品價格差異巨大。在景德鎮,通常將陶瓷作品以“件”為單位計價,省高工職稱藝術家的陶瓷作品,市場價為10~30元/件;如果作者是景德鎮工藝美術大師和省工藝美術大師,則可以賣到50~100元/件;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創作的陶瓷作品,至少是以100元/件的價格起步,高的可達1000元/件。
這意味著國家級大師的一個作品,動輒就幾十萬元、上百萬元。
“即使同一級別的大師,其作品也相距甚遠。當省高工評上省級大師,其作品價格馬上翻一番,再從省級大師評到國家級大師,價格又再翻一番,一年一個價。”某業內人士介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景德鎮的陶瓷藝術事業正處于起步階段,專業技術部門少,人才相對缺乏,有許多民間陶瓷藝人被選拔進入國家、省、市主辦的陶瓷研究機構工作,他們相對學歷低,社會地位也不高。
為了發展工藝美術事業,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才想到評選“工藝美術大師”這個方法,以此帶動整個陶瓷行業的發展。
從1995年起,江西省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大師評選,省級評選、市級評選層出不窮,這些以家庭作坊謀生的陶瓷藝人,一大部分成為了大師。
2013年5月,政府把延續了34年之久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交由民間組織性質的“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評選,而不再是政府部門主辦。“因為這個稱號跟經濟利益產生了復雜的連鎖反應后,它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不是靠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協會能夠把握得好的。所有圍繞大師評選的相關人員都能夠通過評選得到或多或少的好處。”景德鎮青年藝術家李申盛,曾經多次撰文對大師評選進行抨擊。
評選的渾水
“大師”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讓景德鎮變成了一座大師橫行的城市。
一位曾經在陶院授課的老師告訴記者,早些時候,一個在建國瓷廠賣菜的花了5000元錢,也評上了省級大師。在景德鎮,圈里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百萬元買一個省級大師,千萬元買一個國家級大師。”景德鎮還流傳著一句笑話,你在街上喊一句大師,10個人里有7個人都會回頭。
青年陶藝人曾建中和喻明福一起參加了某年的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但他沒能入選。因此,他做出來同規格的陶瓷作品,價格還不及喻明福作品的一半。沒有入選的曾建中說,除了在心理上有些失落,他還損失了5萬元的稅金。他提到的損失5萬元稅金,是指景德鎮市在制定“第六屆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規則時,要求每位參評者須提供一年內納稅5萬元的憑證。
另一位陶瓷藝術家喻惠庭也表示,“大師是一個榮譽,給評選設置納稅5萬元的門檻,感覺就像是用錢買一樣。”
曾建中告訴記者,他剛報名的時候,就有中介通過朋友找到他,希望全權代理他的評審。對方要求他必須先提供100萬元或等值的陶瓷作品,如果成功躋身“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之列,這100萬元或陶瓷作品則作為酬勞不予退還,若是失敗,錢物如數退還。
不過,現在不少陶瓷藝人變聰明了,他們在決定找中介人的時候,要跟對方簽合同,如果成功,陶瓷藝人支付給中介人100萬元或等價陶瓷藝術品;若是不成功,則要求中介人除退還錢物外,還要賠償20萬元。
誰在炒作大師
隨便走進景德鎮一家個人專賣的藝術瓷器店,都能在顯眼的地方看到,墻壁上懸掛著店主與高級別領導或政要的合影。這樣的談資與榮譽,不僅是為簡歷增色,更重要的是為作品打開一條通往官場的大道。
某大師告訴記者,自己將作品送給某地政府新樓之后,市領導很滿意,政府部門又下了一批訂單要他的瓷器。
還有一些大師則直接將觸角伸向了藝術之外——以瓷器為媒介,建立一個官商密切互動的社交平臺,繼而以此為主業。
此外,拍賣行的加入,也是炒作大師的一大推手。“時常聽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師作品拍出天價,實際上是和拍賣行合作,自己托人買走了。”
趙娜是景德鎮藝術瓷器的經銷商,也是資深的陶瓷收藏者。如今,她門庭冷落。背后的紫檀木架上,一排“大師的作品”已經多日無人問津。
(珍珍摘自《商界》2015年第1期,圖/向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