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件幸福的事,但做職業攝影師可能沒這么簡單。有句戲言: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這倒不是捕風捉影,因為攝影要投入大量時間、經濟和機會成本。指望攝影帶來財富,對于大多數人是不現實的。如果只求“風光”、“賺大錢”的話,職業攝影也不是合適的選擇。
據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攝影師在200個行業中排名第172位,竟然比 “洗碗工”還低——工作環境差不多,但壓力更大。排名主要以工作環境(例如競爭性、危險性、勞動強度、污染問題)、收入(包括增長率)、職業前景(例如行業發展、失業問題)及工作壓力(例如工作節奏、公眾關注度、生命危險)這幾個方面做為評判標準。這個排名當然是不全面的,畢竟主觀因素沒有加進去,例如職業使命感與滿足感,這往往是不少攝影師真正的工作動力;而還有另一項調查結果,認為攝影師是內心幸福指數比例相當高的人群。
使命感和虛榮感是兩回事,就像幸福和快樂。想起采訪候孝賢時,他說,如果只想著電影表面的虛榮,你永遠不會理解電影是什么。電影作為造夢工業,要比攝影閃亮得多,明星的光環與分合,票房與八卦都讓人津津樂道。而攝影多少有些落寞。但攝影其實正是需要默默進行的事業,一個人的狂歡,這也正是很多人選擇與它終生為伴的原因。就像從路學軍,王琛兩位老師的照片和字里行間,我們分明能夠體會到孤身前行的攝影帶來的人生和內心的富足。
吳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