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穹

上期我們已經聊了不少關于4K視頻的由來和價值,如果你經歷過此前視頻技術的換代,就會發現4K依然只是視頻清晰度的新一輪提升而已。而更清晰的6K、8K視頻必有到來的一天,并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因此大可不必把它當回事,而應理性看待。
當需要解決一個技術問題時,我們首先應當評估它的難度標準,建立一個合理的預期。比如自己拍攝4K視頻,我們希望達到網絡視頻節目的水準,這是合理的預期;但如果你希望用民用設備拍攝出院線電影的水平,那就是要求過高,不合理。無論是拍攝照片還是拍攝視頻,找準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4K視頻并非難啃的骨頭,視頻拍攝的很多知識都基于攝影,但畢竟它是一系列較高像素畫面的動態疊加,需要控制的技術問題更多。今天我們就來大致解析民用設備拍攝4K視頻的基礎流程。
視頻技術的短板——編碼格式
拍攝視頻與攝影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在于視頻通常需要先確定拍攝流程計劃。相對于視頻,照片拍攝的自由度更大一些。作為攝影師,只要保證用RAW格式拍攝、照片的曝光相對準確,照片的質量就有保障了。即便在拍攝時出現了一些小的失誤,通過一些復雜的后期處理技術,其實也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但視頻則要麻煩太多,4K視頻的數據量非常大,采用H.264編碼高壓縮率格式的民用設備依然如此。而更專業一些的ProRes422高品質編碼素材則更是超乎想象。
關于視頻的流程,編碼格式實在是太重要,因為它的選擇將直接影響整個視頻拍攝剪輯的工作強度。視頻拍攝的“木桶效應”非常明顯,而編碼往往就是這最麻煩的一塊短板。比如,多數配置還不錯的家用電腦播放相機機內錄制的4K素材基本還算流暢,但要流暢播放外錄儀存儲的素材則對硬件有很高要求。確定好自己所拍素材的類型是確定流程方案的基礎。
針對絕大多數希望嘗試視頻制作的讀者,我建議可以優先選擇使用相機內錄的4K視頻格式。它們的視頻質量足以應付普通的視頻拍攝,對于硬件的要求也沒有那么高。但在拍攝時一定要在前期在機內設置包括曝光、白平衡、反差、銳度等主要指標。能在前期做好的工作就一定不要待到后期中來補救,因為高壓縮率視頻素材的后期空間相當小,操作不當反而會造成畫質劣化。如果你的前期拍攝技術確實有限,那么使用iPhone拍攝視頻會是更好的選擇,盲目追求器材中的專業設定反而會適得其反。
器材選擇
確定了編碼格式,那么所使用器材的類別也就基本確定。如果沒有特別高的拍攝需求,建議選擇支持4K視頻內錄的相機型號。比如,GoPRO HERO4的BLACK版本、松下GH4、G7或FZ1000、索尼A7R II、RX10 II或即將上市的A7S II、三星NX1、NX500等,當然iPhone 6S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之前的索尼A7S因為需要搭配外錄儀來使用,不太適合非專業人士使用。
在你做器材升級的時候,可以把4K視頻的拍攝當作一個參考指標,假如你剛好打算購買A7 R II替換老版本的相機,那么最好;如果你僅僅希望購買一部相機來專門拍攝簡單的視頻,那松下G7、LX100、三星NX500、GoPRO HERO4或許會更實用一些,它們的鏡頭、附件、對硬件的要求都比較低,可以節省不少預算。小尺寸感光元件在視頻拍攝中其實反而有不少優勢,它們拍攝視頻的“果凍效應”更弱一點,更大的景深也不易脫焦,易于操作。缺點是大部分不能實現“全采樣”,因此鏡頭焦距會延長1.4倍左右,拍攝廣角鏡頭比較麻煩。
鏡頭的選擇其實比較簡單,攝影上拍攝照片還不錯的鏡頭多數都能勝任。但有兩點需要注意:其一,鏡頭最好采用機械聯動對焦,電子輔助對焦,這樣調焦不會產生時
滯;其二,選擇畸變和暗角較好的鏡頭,或者相機機內能夠自動進行補償,否則在視頻中會比較明顯。鏡頭的色彩最好也要好一些,畢竟機內的色彩模式并不萬能,一支好鏡頭在光學層面將色彩的問題處理好,可以大大減少后期的工作量。蔡司LOXIA系列鏡頭在視頻拍攝方面就相當不錯,索尼FE PZ 28-135mm F4 G OSS也不錯。
此外,附件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腳架和存儲卡。手持拍攝視頻時常會有明顯的抖動,即便具備五軸防抖功能的機型,實際拍攝中抖動依然存在,只是不太明顯。如果不是一定需要移動拍攝,建議最好還是放在腳架上拍攝。存儲卡建議優先選擇支持U3讀寫規格的SDXC高速SD卡,比如三星PRO Plus系列SD卡,是符合UHS-I標準的U3卡,讀/寫速度分別達到95MB/s 和 90 MB/s,64GB容量卡可以存儲約110分鐘的4K 超高清視頻或490分鐘的全高清視頻。當然采用MP4格式存儲4K視頻的設備基本也都支持U1規格的SDHC高速卡,如果之前相機配備的是該規格存儲卡基本就可以沿用(保險起見最好事先測試)。
操控要點
前面已經說過,拍攝視頻需要預先做好前期拍攝的各項設定工作,簡單來說相機的每一項設置最好都由自己來手動控制,這一點極為重要。
快門:多數情況下快門速度應當在1/100s~1/50s之間,在這個區間下拍攝的視頻看起來更具連貫性。假如你在室內人造光源下,特別是日光燈環境中拍攝,1/50s的速度通常能夠避免視頻中出現頻閃條紋。而在亮度很高的室外環境中,可以使用更高的快門速度來調節曝光量;
光圈:拍攝視頻時,建議選擇小于f/4的光圈值,以得到相對較大的景深。假如你使用的是變焦鏡頭,那么光圈應該小于f/5.6,這時它們的暗角不會很明顯,同時畫質也還不錯。而當你近距離拍攝某一個靜物時,除了注意鏡頭是否有明顯的“呼吸效應”,還要避免使用大于f/2.0的光圈,因為這樣景深會極淺,除非你需要這樣的效果。由于拍攝視頻經常需要使用較小光圈,所以三腳架也是常備附件;
感光度:視頻對于高感并不敏感,在室內使用ISO 1600拍攝也很正常,如果使用A7S甚至可以用到ISO 6400。唯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高感下帶來的視頻銳度減低,在光線相當暗的環境中你甚至難以區分焦點是否清晰,此時就需要調大光圈,或用攝像燈對主體補光;
對焦模式:視頻中建議盡量使用手動對焦模式,這樣能夠最大程度避免自動對焦反復搜索焦點帶來的不良觀感。在現有的民用相機中,拍攝視頻自動追焦效果較好的首推三星NX1相機搭配原廠的S系列專業鏡頭,其次是索尼A7R II搭配FE PZ 28-135mm F4 G OSS鏡頭。
色彩模式與白平衡:現在許多相機都會內置S-LOG2、V-LOG這樣高寬容度視頻拍攝色彩模式,但它通常只適合于日光環境,暗光線則會出現大量噪點。通常情況下選擇“自然”或者“生動”這類色彩模式,并且在設定中提升一擋銳度、降低一擋飽和度即可。而白平衡方面可以對比一下機內已有的設定,選擇一個整體預覽色彩符合個人需求的搭配,并手動設定。如果戶外環境看不太清機背液晶屏的色彩,那么你一定要在電子取景器中確定。
素材整理
簡單的視頻素材整理不太復雜,出門前確定拍攝時間、文件夾自定義名稱是否已經正確設定。并在存儲卡已經備份過的前提下,使用相機格式化需要使用的存儲卡,盡量卡中只存該次拍攝的相關素材,方便整理分類。完成拍攝后,一定要做好當天的素材雙備份。用于剪輯的備份應該存儲在SSD或者高速硬盤陣列中,而備份的素材則可以放在速度相對較慢但存儲量更大的3.5寸桌面移動硬盤中。
編輯剪輯
針對視頻的剪輯,最易用的是iMovie,幾乎可以做到即學即用。將素材導入,通過拖拽視頻條就可以剪輯、拼接不同的視頻片段,其內部也配備了一些直接了當的調整功能鍵滑塊,冷暖傾向、飽和度、色彩匹配等,只要前期拍攝得還不錯,后期剪輯其實非常輕松。而且該軟件還可以輕松使用靜態影像制作視頻相冊,傻瓜式的操作設計值得推薦。
如果希望實現更多復雜的剪輯功能,則可以選擇Final Cut Pro X或者Premiere CC這樣的專業非編軟件,你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購買或者下載視頻轉場、特效濾鏡、色彩濾鏡等豐富多樣的插件。許多電視劇、紀錄片都使用它們來進行剪輯,但要熟練使用,你得花時間來學習。此外,如果你有機會拍攝高畫質的素材,也可以嘗試使用DaVinci Resolve 12(達芬奇)來進行專業調色,它還能配合DATACOLR(德塔顏色)或者愛色麗的專業色板進行校色,這也是高品質4K視頻制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結
視頻的制作是一件可繁可簡的事情,這與你的最終需求有關。專業的視頻制作流程一本書都寫不完,這里只能簡單地描述一下。要想視頻拍攝的樂趣,還需要你在更多的實踐中學習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