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穹

要說萬元內用于4K高清視頻拍攝的相機,我們通常直接會想到松下Lumix GH4。它的專業性能不錯,但對于普通愛好者來說多少還是奢侈了一點,因此便宜又好用的松下Lumix G7進入了我的視線。
M4/3系統相機一直都是相對小眾的產品。原因不難理解,追求畫質的攝影師通常會選擇全畫幅相機,認為“夠用就好”的普通用戶更傾向體積小巧、操作簡單的DC或者直接使用手機。不過,多數情況下,需要用到高像素和高畫質的機會很少。拋開“專業攝影情節”,一臺畫質夠用又易用的相機是更加實用的選擇。使用松下Lumix G7時,我就有這種感覺,慢慢理解了M4/3系統獨特的“平衡美學”。
平衡性能中尋求突破
硬件方面,松下Lumix G7與GH4很相似,大致可以看作是GH4的簡化版本。它也使用1600萬像素Live MOS感光元件,采用仿單反的外形設計,有舒適的手柄、電子取景器和可以翻轉的液晶屏。使用方式與數碼單反幾乎一樣。只是由于它是普及機型,某些性能指標低于GH4,比如防塵、防潮性能、最高連拍速度、最高快門同步速度等。
G7采用了最新的維納斯(Venus)四核多線程圖像處理器,整體操作感十分流暢。對焦系統雖然沒有相檢測對焦,但采用了與GH4相同的DFD空間識別反差對焦技術,搭配優化算法,實現了最快0.07秒的合焦速度和每秒8張連拍(連續追蹤對焦時為每秒6張)。實際感覺合焦速度相當快,與多數單反相機的對焦性能相當,對焦精度也相當高。
M4/3畫幅的像素密度相對較高,如果對應到全畫幅,其像素密度大致與6000萬像素級別感光元件相當。因此過多苛求G7擁有很好的高感光性能并不太合理,但實際拍攝中,ISO 3200依然具有實用性。維納斯(Venus)影像處理器機內影像優化、色彩還原以及鏡頭像差等問題都解決得不錯,JPEG格式直接拍攝就可以得到較滿意的影像,這對于后期基礎不太好的用戶很方便,對于視頻拍攝也有正面意義。
當然,機內的畫質優化并非萬能,M4/3系統優秀的鏡頭群才是它得以在畫幅劣勢中扳回一城的重要籌碼。由于M4/3系統的開放性,任何品牌的M4/3卡口鏡頭都可以直接使用在該系統的機身上。無論是購買松下還是奧林巴斯,或者是Blackmagic,它們的鏡頭都完全通用。奧林巴斯的Zuiko Digital系列、松下與徠卡合作推出的定焦鏡頭都有相當出色的品質,價格也不貴。
民用4K視頻機
自從M4/3系統進入到1600萬像素的“瓶頸”時代之后,像素的提升已經不再是重點。奧林巴斯根據自己在鏡頭和機身設計技術上的優勢,不斷在機身防抖、戶外防護性上下功夫。而原本就在廣播級視頻設備上擁有半壁江山的松下,在視頻上發力也變成順水推舟的事。
松下Lumix G7繼承了旗艦機GH4的優異4K視頻拍攝性能,支持3840×2160分辨率最高30fps的4K視頻內錄(可以使用U1規格的高速SD卡),可以外接麥克風。由于檔次限制,它的最高碼流只有每秒100MB,也不像GH4那樣能夠通過HDMI輸出4:2:2 10bit的高品質視頻信號,但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市場上除索尼、三星外市場上有限的幾款萬元以下可以拍4K高清視頻的相機,其4K視頻質量完全可以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要。
這臺相機新增加了一個有趣的“4K照片”功能。它實際上來自4K視頻功能,但將畫面長、寬比例改為了照片常見的3:2,并在每幀畫面中加入了Exif信息,以方便截取畫面。它有三種錄制模式:4K Burst Shooting、Burst Start/Stop和Pre-burst。第一種是連續錄制;第二種是按下快門開始錄制,再次按下快門停止;而Pre-burst模式相對特別一點,當你按下快門之后,相機會錄下按下快門前、后各1秒共60張800萬像素的帶有Exif信息照片,并同時錄下聲音,你可以在回放時任意選取一幅畫面輸出。如果你正好需要拍攝一個運動的瞬間,對畫質要求并不太高,這是個簡便而成功率很高的拍攝方式。
絕佳的操作感
Lumix G7的外觀和操作手感是我用過相機中最棒的兩臺之一(另一臺是增加了手柄的徠卡M240,G7是塑料機身,重量輕,但依靠優質的手柄設計和蒙皮工藝做出了專業機型的質感。
G7標配了一塊可翻轉的3英寸104萬點觸摸屏,其精度和手機屏幕相當,許多操作可以通過觸屏解決。你可以調整對焦框的大小,通過雙擊屏幕觸發快門,甚至可以邊看電子取景器邊用大拇指在關閉的機背屏幕上滑動,調整對焦點的位置,極為方便。相機的操作系統也非常流暢、簡潔,邏輯清晰、很容易尋找你需要的功能選項。搭配上機背豐富的按鍵設定,操作設定的效率很高。
總之,Lumix G7給我帶來了不少驚喜,5000元不到的套機價位著實厚道。對于需要一臺相機拍拍家庭日常照片和視頻的讀者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