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的經典個案:庫切

2015-11-14 08:32:58黃懷軍
中國文學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文化

黃懷軍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樂黛云先生近年來一直倡導比較文學學者要具有多元文化主義的視角,也不妨多關注具有多元文化主義視角的作家。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是20 世紀末期開始活躍于美國學術界、教育界和政治界的一種政治學和社會學理論,它對美國的傳統信條提出了挑戰,后者認為美國的核心文化是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即信奉新教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文化。多元文化主義指出這一信條既無視美國是多種族、多民族的事實,又抹殺了其他社會群體對美國文明的貢獻,因而提倡“差異政治”說(politics of difference),不僅拒絕融入WASP 主流文化,而且要求承認文化差異性的存在以及不同文化的平等,給予所有社會文化群體以平等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地位。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南非白人作家J. M.庫切(J. M.Coetzee,1940—)在小說創作和文學評論中反對激化因為歷史原因而導致的文化對抗,提倡平等地對待和包容各種文化,或隱或顯地表達了多元文化主義觀,堪稱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的經典個案。

一、庫切的流散生涯:超驗他者視角與多元文化觀的形成

從童年時代開始,庫切就一直過著流散的生活,或者處于內心的流散狀態。流散(diaspora)又譯散居,最初指公元前586 年猶太人被驅逐出家園,現在泛指一切被動或主動離開祖居地去其他國家或地區居住的行為。庫切認為,歐洲殖民者出于掠奪、占領、傳教、控制等目的提倡殖民地的人們學習他們的語言,被殖民者在學習這些語言的過程中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殖民者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習殖民者語言的被殖民者就既不屬于殖民地國家,也不屬于殖民者宗主國。庫切的父母是荷蘭裔布爾人,他在家中通常講英語,與其他孩子交往則操南非荷蘭語。在南非歷史中,說英語的英國人與說南非荷蘭語的布爾人曾經長期處于敵對狀態。不同的語言承載不同的文化,說兩種語言的庫切必然會遭遇這兩種敵對文化的碰撞與撕裂,所以他在《兇年紀事》中說:“語言從來沒有給我棲息的或歸家的感覺。”

英國評論家安德魯·格爾在《流亡的作家》一書中指出:“一個在殖民地出生的藝術家意識到他所在國家的文化從屬地位,作為文化從屬感的補償,他就會被迫流亡入大都市。”作為歐洲白人的后代,庫切內心深處缺乏對非洲本土文化的認同感,1962 年22 歲的庫切去了英國。他本希望在南非的宗主國找到文化之根,但英國人對他異常冷漠,庫切被局外感、排斥感、孤獨感所縈繞。美籍巴勒斯坦裔批評家賽義德在《流亡的反思》一文中這樣闡述流散者的雙重體會:“流亡令人不可思議地使你不得不想到它,但經歷起來又是十分可怕的。它是強加于個人與故鄉以及自我與其真正的家園之間的不可彌合的裂痕:那極大的哀傷是永遠也無法克服的。”

浮萍般的漂泊感催促庫切在流散的路上繼續前行,1965 年他帶著“不可彌合的裂痕”和“無法克服的哀傷”離開英國來到美國,做了大學文學教師。庫切在美國獲得歸屬感了嗎?他在《我是如何認識美國和非洲》一文中給出了答案:“現在我在美國,可我尋找的青山,在我眼中就像英國薩里鄉間一樣疏遠。我所想念的仿佛是某種空曠——空曠的大地,空曠的天空,那是我在南非所熟悉的。”可見他在美國依舊孤獨,對非洲有著無法割舍的鄉愁。問題是庫切對南非的感情也是矛盾的:既止不住思念,卻又想逃避。他曾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敘述自己復雜的心境:“他思念南非嗎?盡管他在英國和美國都沒有找到家的感覺,但是他不想南非,也沒感到怎么特別不開心。他只是覺得自己是局外人。”最終庫切沒有獲得“自由國家”美國的綠卡,起因竟然是他追求自由的行動:他曾參加反越戰游行,被警方拘捕,上了政府的黑名單。

1972 年,庫切回到南非。回歸故土的庫切發現個體言說永遠無法同社會總體話語抗衡,個體要保持獨立的空間,只能選擇精神流散,于是他不再說教和規勸,而是深入私語空間。2002 年,庫切成功申請到澳大利亞的永久居留權,他稱這次移居是自己“一生中最佳的選擇”。不過,澳大利亞是否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園還很難說。對于一個流散者來說,地理意義上的家園已經永遠離他而去,流散狀態本身才是流散者的家園。

在《雙重視角》一書中,庫切坦承自己的身份是含混的,儼然成了霍米·巴巴所說的“夾縫中人”(in-between),因為他身處既非歐洲作家亦非非洲作家的夾縫中。庫切多年的流散經歷讓他深切感受到“無家可歸性”,并形成了超驗他者視角和多元文化主義觀。何謂超驗他者視角?簡言之,就是超越任何事物和立場的視角,是站在西方文明之外反觀西方文明的觀察角度。流散給庫切帶來的邊緣感和“無家可歸性”讓他成為一個特殊的他者,他不僅僅是南非社會的他者,也是歐美文化的他者。超驗他者視角也就是多元文化主義觀的具體體現。

二、庫切的創作主題:同情的理解與文化和解

庫切以超驗他者的視角,一方面承認南非的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存在沖突和對抗,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要激化這種沖突與對抗,提倡雙方都對對方施以“同情的理解”,最終達成不同文化的和解。此處以庫切的代表作《恥》(Disgrace,1999)和他迄今唯一一部直接描寫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鐵器時代》(Age of Iron,1990)兩部小說為例,分析其多元文化主義主張。

《恥》是庫切第一部以種族隔離制度廢除之后的新南非為背景的作品。種族隔離制度在南非推行40 余年(1948—1991 年),其后果是使白人迷信和留戀自己所謂的社會精英高層的地位,同時也使處于弱勢的黑人對白人的積怨代代相傳。在種族隔離政策結束后的南非,黑人對白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用從白人那里學來的手段瘋狂報復白人。小說女主人公、白人女性露茜被強奸的悲劇就發生在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殖民主義消退的新南非。歷史上歐洲白人曾經違背當地黑人的意愿,強行進入對方的領地,對黑人進行“強暴”,今天,這些白人或者他們的后代不得不為之付出代價。這種代價在個人層面上表現為露茜遭遇黑人強暴一事。強奸露茜的黑人似乎不是在宣泄情欲,而是在噴發仇恨和報復的快感。露茜將黑人對她的強奸與殺人類比:一個男人“把她壓在自己身體下面,把自己全身重量壓在她身上的時候,那是不是有點像殺人?把刀插進去,事后一陣興奮,走開了,聽任她渾身是血——這難道不像在殺人?”

這種代價在總體上表現為在南非的白人后代日益感到孤單,地位一落千丈。露茜的農場處于黑人耕地的包圍之中,“面對裝備一新的佩特魯斯(露茜的黑人幫工——引者),露茜還有堅持下去的可能嗎?……要是把這比做一局棋,那可以說露茜在各條戰線上都對對方勝了一籌。”白人和黑人的地位也完全被顛倒。盧里教授來到女兒露茜的小農場,女兒要父親給佩特魯斯幫忙,父女倆的對話頗有深意。父親問:“我替他干活,你覺得他會給我開工資嗎?”女兒回答:“讓他給你開工資。他付得起。我不知道我是否還雇得起他。”最后,遭到搶劫和強奸的露茜為了自保,不僅簽字把土地轉讓給佩特魯斯,甚至甘愿做他的第三個妻子。正如露茜的朋友、動物診所的貝芙·肖所說:“佩特魯斯會把她遮在大翅膀下面。”此時待在南非的白人不僅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黑人搶劫和強奸,而且無處求救、無處伸冤,所以當受辱的露茜父女倆向同為白人的德國老頭愛丁杰求援,得到的回答卻是:“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救自己,因為警察救不了你,根本救不了,這你得清楚。”

作品描寫了白人父女倆由此對黑人遭遇產生的“同情的理解”。露茜訴說3 個黑人強奸她時的瘋狂“完全是在泄私憤”,并問父親:“他們為什么那么恨我?我可連見都沒見過他們。”盧里回答說:“他們的行為有歷史原因,一段充滿錯誤的歷史。……這事看起來是私憤,可實際上并不是。那都是先輩傳下來的。”顯然,盧里已經承認歐洲白人對南非土著黑人的入侵是“錯誤的歷史”,也正因為如此,露茜盡管知道自己同意放棄農場并答應做前幫工的第三個老婆的做法“很丟臉”,但她同樣也明白:“這也許是新的起點。也許這就是我該學著接受的東西。”“他們覺得我欠了他們什么東西。他們覺得自己是討債的,收稅的。如果我不付出,為什么要讓我在這里生活?”佩特魯斯就認為露茜的做法是識時務之舉:“她是個向前看的女人,而不是向后看。”所謂向后看,就是沉湎于白人在黑非洲殖民掠奪、胡作非為的昔日榮光之中,所謂向前看,就是接受當下種族隔離政策被廢除、黑人要與白人平起平坐甚至要報復和打壓殖民者后代的現實,放下身段。這些都表明,白人如果要繼續生活在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上,就不能以暴制暴,只能選擇和解。

《鐵器時代》的主人公、白人婦女卡倫太太借給遠隔重洋的女兒寫家信的方式描繪種族隔離政策推行時期她眼中的南非社會以及南非黑人。在卡倫太太眼中,南非黑人多是反抗白人推行的種族隔離政策的斗士。她親眼目睹黑人們在反抗白人的暴亂中的勇敢行為:“成群結隊的流浪漢,那些滿臉怒容、口出狂言的男孩,就像掠食的大鯊魚,對他們來說,監獄已經嚇不著他們了。”她看到自己黑人仆人弗洛倫斯的兒子貝奇和另外幾個黑人男孩被槍殺,“這些被槍殺的孩子顯然已經成了抵抗戰士,在為自己的族群而戰。”在崇尚暴力和戰爭的“鐵器時代”,所有的黑人都不得不成為“為族群而戰”的“抵抗戰士”,他們堅守一種信念:“不自由,毋寧死!”貝奇的母親弗洛倫斯太太“可謂心如頑鐵”,她以自己“為國家養育著武士兒子”而自豪,聲稱:“他們像鐵器一樣”,“我們為他們感到驕傲”。

除了“抵抗戰士”一類形象之外,卡倫太太眼中的黑人還有純真如“孩子”的品性。在她看來,老流浪漢范庫爾能夠有益于人,并最終成為她的伴侶。在卡倫太太最后的日子里,范庫爾照料她的日常起居,“在互相的撕扯中移步換形,在跌倒爬起的過程中彼此扶持”。卡倫太太更欣賞范庫爾“身上有一股孩子氣”,他“那雙綠眼睛,動物般的綠眼睛”就如同一個嬰兒,而此前她痛感“這世上已經沒有孩子了”。

按照比較文學形象學的觀點,白人婦女卡倫眼中的黑人形象可以歸為烏托邦式形象。這類黑人形象蘊含著兩層意義。首先,它表達了卡倫太太對白人統治者當局實施并用暴力維護種族隔離政策的強烈不滿,以及對黑人的報復欲望與行動的“同情的理解”。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已經“沒有了愛,現在變得冷冷清清,暮氣沉沉,搖搖欲墜。太陽照在它的墻壁上,即便是非洲的陽光,也沒法讓它變得溫暖,好像那些磚塊都是罪孽之手砌就的,散發著某些難以穿越的陰郁”。黑人居住的郊區是“被天使遺棄的地方”,這里到處搭建著“火柴盒般的屋棚”。就在自己的居住地,黑人們遭到白人的槍殺,死傷無數。當人們傾聽這個國家時,“只能說是一聲悲鳴,悲鳴復悲鳴,像是這廣闊的天帝都在那兒悲嘆。”卡倫太太曾經親眼目睹南非白人政府鎮壓黑人的暴亂之慘狀:“黑人棚屋區的騷亂之夜,……政府軍控制了那個地區,暴力與殺戮的結果是一場大悲慟。”正是白人的示范教會黑人甚至黑人孩子成為瘋狂的復仇者。卡倫太太看到仆人弗洛倫斯的兒子貝奇和幾個黑人男孩被槍殺之后,她記起他們“那鐵器般的冷血性格,讓她想到了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暴戾、殘忍,想到了斯巴達人的嚴酷、冷漠,想到了加爾文主義的鐵血教義”。換言之,黑人以及黑人孩子的冷血性格完全復制了白人至上主義者、古希臘斯巴達人和加爾文主義者的強權、暴戾與冷酷。

其次,卡倫太太眼中的黑人形象宣示了一種主張:白人和黑人應該也完全可以尊重對方,實現文化和解,達成不同種族和文化的和諧相處。卡倫太太秉持一種平等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一切。身無分文又愛酗酒的黑人流浪漢范庫爾必須要有些錢,卡倫太太沒有像施舍乞丐一樣的無償地給他錢,而是讓他做一些清理庭院之類的勞動。這是一種尊重,正如卡倫太太所說:“慈善是什么?是菜湯?是錢?是為心而做的意思,接受比施舍更困難,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他不讓被施舍的人失去尊嚴。卡倫太太后來“毫無顧忌地思量著”與范庫爾交合的念頭,最后和他“合用一張床……可謂老伴,可謂室友,可謂比翼鳥、連理枝”,并自稱“范太太”。庫切在小說中喜歡用男女交合的意象象征不同文化的交融。此處白人婦女和黑人流浪漢交合的念頭和行為無疑寓意著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交融與和諧相處。

三、庫切的批評立場:超越政治,呼吁文化和解

庫切既是當代世界的頂級小說家,也是一流的文學批評家。他迄今已出版3 部文學評論集。庫切熱衷于消解傳統文學批評中的階級、經濟乃至政治對抗的成分,而將文學批評視為凸顯文化隔膜與沖突,尋求不同文化和解的手段與途徑。此處以庫切評論1991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南非白人女作家納丁·戈迪默的創作與思想的兩篇論文《戈迪默和屠格涅夫》、《納丁·戈迪默》為例,管窺他的文學批評主張與立場。

首先,庫切質疑戈迪默“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的主張,認為作家的首要原則是秉持藝術良心。

戈迪默雖然是白人作家,但常常站在黑人以及黑人作家的立場發聲,明確表達對南非種族歧視行為和種族隔離政策的反對。庫切發現戈迪默的作品中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倫理訴求。他在《戈迪默和屠格涅夫》一文中指出:“1975年,納丁·戈迪默在一場演講中談到了南非作家所面臨的壓力和要求,對這些來自極端種族主義的壓力和要求,黑人作家的感受尤其強烈。戈迪默說,首先,黑人作家需要有‘表達自己深切感受到的觀點’和‘他親歷的真相’之權利。其次,黑人作家與自己的人民共命運,人民把他看做是自己的代言人,他們期望他將個人才能用來履行自己的政治責任,期望他能以‘斗爭的語言’來從事創作。我認為,戈迪默之所以發表上述演講是因為她迫切感受到,她自己也正是朝著這兩個方向發展的”。在庫切看來,戈迪默以黑人作家自居,致力于描繪“親歷的真相”、以“斗爭的語言”進行創作、最終“履行自己的政治責任”。

庫切從戈迪默對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態度轉變這一事件上看出她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和倫理訴求。1970 年代末期以前,戈迪默最佩服的歐洲作家就是屠格涅夫。戈迪默佩服屠格涅夫,首先是因為此時的南非同屠格涅夫時代的俄國有某種相似性,南非總統沃斯特和博塔“沒有能夠取消種族隔離政策,沒有能使經濟現代化”,與“俄國末代的幾位沙皇……沒有能夠結束俄國的封建主義,都沒有能使俄國現代化”的情形非常相似。更重要的是因為戈迪默發現,屠格涅夫在《父與子》中頂住了來自當時俄國革命者陣營左派和右派的壓力,既“沒有在小說中塑造一個正面的、革命的、有效的、俄國的主人公形象”,也“沒有把小說解釋成是對激進青年的攻擊”,由此,“屠格涅夫超越政治的、只響應自己內在藝術良心召喚的藝術家形象,在人們心目中逐漸形成”。但在1970 年代末期之后,戈迪默卻放棄屠格涅夫,轉向別林斯基。庫切這樣解釋:“戈迪默在1984 年決意標舉別林斯基而不是屠格涅夫之名,我認為其中的原因在于,把別林斯基標舉為首要的革命形象,比較可信,而標舉屠格涅夫則行不通。”換言之,1970 年代末期以前的戈迪默以屠格涅夫為榜樣,是因為戈迪默本人的政治追求也是溫和的,而此后戈迪默政治熱情高漲,成了激進派,所以拋棄并不熱心政治的屠格涅夫,而轉向政治熱情極高的別林斯基。

庫切并不欣賞戈迪默的這一轉向,也不欣賞她過于旺盛的政治意識和社會道義感。他指出,雖然“戈迪默始終堅信,藝術家有著特殊的感召力,有著特殊的才情,而掩蓋這份才情就等于死亡;藝術之真超越歷史之真”,但“同時她又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擔當起社會道義來”,“戈迪默認為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為了證明這一點,她時常援引浪漫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在一些浪漫的馬克思主義者看來,虛假的藝術或者說資產階級的藝術,其精神意識已經崩潰,因而看不見未來,這種藝術與真正的藝術是背道而馳的。……這種藝術(指“真正的藝術”——引者)的目標就是要變革社會,就是要把被搞得四分五裂的東西重新整合起來。”戈迪默明確主張“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認為“真正的藝術”必須履行“變革社會”的責任,庫切對此并不完全贊同。庫切對戈迪默起初崇拜而后拋棄的屠格涅夫一直欣賞有加:“他在談論藝術和文學時,往往會把它們包裹在唯心主義哲學術語中:藝術是公正的,與利害無關;偉大的藝術家是圣人或預言家,它們超脫于日常生活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庫切主張藝術家要超脫政治立場、堅持藝術良心。

其次,庫切贊賞戈迪默對“公正”的訴求,呼吁不同文化和諧相處。

庫切在《納丁·戈迪默》一文中承認追求公正是戈迪默一以貫之的首要原則。他說:“如果有某個重要的原則,使戈迪默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南非民主化期間的作品充滿想象力,那就是對公正的追求。……戈迪默所渴望的公正,要比公正的社會秩序和公正的政治分配更廣泛。在某種較不容易定義的程度上,她還渴求私人領域的公正關系。”“她本人一生著作的倫理框架,根植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這時種族隔離的鐵幕正落下,而也是在這時,她首次閱讀讓—保羅·薩特和阿爾及利亞出生的加繆的作品。在這種閱讀的影響下,她擔當了南非命運的目擊者的角色。”不過,庫切雖然對戈迪默追求“公正”的創作原則持肯定態度,但對她致力于描繪種族隔離政策實施后激烈的文化沖突及其嚴重后果從而有意無意地激化這種沖突的做法則持保留態度。他將戈迪默與堂吉訶德并提:“在《堂吉訶德》結尾,出發去糾正世界的錯誤的主人公,悲傷地回家,意識到他不僅不是英雄,而且現在這個世界已變成沒有英雄了。戈迪默作為一位剝光一般幻想之衣服和撕掉殖民地不誠實之面具的作家,是塞萬提斯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人。在那個傳統里,她得以頗令人滿意地作業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然后她明白到,對南非黑人——而她是南非黑人的斗爭的歷史見證者——來說,……她太歐洲化了,她在那些對她最重要的人眼中根本不重要。她這個時期的隨筆表明她正沒有結果地在一個問題的泥潭中掙扎,這就是為一個民族寫作——為他們而寫和代他們寫,以及被他們讀——意味著什么。”戈迪默如同堂吉訶德一樣的失望與醒悟,以及她不明白為黑人寫作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上的“掙扎”,象征性地表明她對自己過往的創作主題與傾向的反思。相反,庫切對戈迪默1990 年代以后尤其是21 世紀創作的那些不再直接為黑人創作的作品則表現出欣賞的態度:“隨著種族隔離的結束和隨著曾經在種族隔離統治下以其緊迫性遮蓋所有文化事務的意識形態的放松,戈迪默亦從自尋煩惱的處境中解放出來。她在新世紀出版的小說,顯示一種令人欣喜的就緒狀態,隨時準備描寫世界的新場所和新感覺。我們能感到,如果這些作品與她重要時期的作品相比顯得有點兒無實體,有點兒粗略,如果體現在她最佳作品中的對真實世界的肌理的全力刻畫如今只是間歇性地表演,如果她有時滿足于向她要表達的意思打打手勢而不是用文字確切地突顯出來,那也是因為她覺得她已經證明自己了,不需要表演那些大力士式的重活。”所謂“大力士式的重活”,就是直接描繪南非黑人反抗白人的斗爭、明確表達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對立與沖突的主題的做法。

顯然,庫切在文學批評中不僅體現出超脫政治立場、堅持藝術良心的態度,而且不欣賞文學創作一味表現文化對立與沖突的訴求,他渴望不同文化盡快擺脫因為歷史原因而造成的沖突和對抗,達成和解,和諧相處。

〔1〕(南非)庫切.兇年紀事〔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

〔2〕(英)安德魯·格爾.流亡的作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Edward Sai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Press,2000.

〔4〕(南非)庫切.我是如何認識美國和非洲〔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

〔5〕(南非)庫切.雙重視角〔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

〔6〕(南非)庫切.恥〔M〕.譯林出版社,2002.

〔7〕(南非)庫切.鐵器時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

〔8〕(南非)庫切.異鄉人的國度〔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9〕(南非)庫切.內心活動〔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日本a级免费|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伊人91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欧美国产三级|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三级成人|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年A级毛片|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成人在线欧美|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99在线国产| 五月婷婷综合色|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美女久久| 成人小视频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亚洲香蕉在线|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三级成人|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九色国产在线|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国产精品污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人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青青久久91|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