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義,張芳寅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七大隊,江西 九江 332000
礦床位于華南褶皺系(Ⅰ2)贛中南褶皺隆(Ⅱ2)武夷山隆起(Ⅲ8)武夷隆斷束(Ⅳ21)中段之會仙峰—馬樹山復背斜(見圖1)。區域上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為金成礦提供了良好的區域地質背景。

大段山金礦床南面有XX的X金礦、XX的銀金礦床。它們均位于萬田水平深大斷裂旁側。該斷裂不僅控制了區內中生代和古生代盆地,而且控制了不同期次的花崗巖體分布。對區內金礦及其它礦產的成礦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該斷裂全長數百公里,走向北東40°,傾向北西65°~75°。斷裂旁側平行展布了一系列次級的賦礦構造,大段山金礦床就在次級的北東向構造中(見圖2)。
大段山金礦位于萬田水平韌性剪切帶北端,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北東向、北北東向、北東東向三組斷裂,構成了XX礦床的基本骨架。礦區的地質特征為:
北東向斷裂:主要有XX—XX斷裂,該斷裂規模大,長幾公里至幾十公里,寬10~30米,走向40~50°,傾向北西,傾角70°左右,早期以壓性為主,后期以扭性為主,局有較強的熱液活動,與成礦關系密切。
北北東向斷裂:以XX—XX韌性剪切為代表。該帶走向25~30°,傾向北西,傾角60~65°。沿走向呈“S”狀展布,寬幾十米至幾百米,延伸長十余公里。地貌上多表現為懸崖峭壁。構造產物以糜棱巖為主,另外有部分碎裂巖。圍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等。該帶是重要的控礦構造,它控制了XX金礦床的空間定位。

北東東向斷裂:以XX斷裂旁側次級斷裂。寬0.4~5m,長200~700m。走向70~85°,傾向北北西,傾角65~75°。結構面呈舒緩波狀。構造產物主要為碎裂巖,并有硅質脈充填。構造沿走向具有尖滅再現特點。并有 Fe,Pb,Zn,Au,Ag,Cu 等多金屬礦化。
大段山礦床出露的地層主要為震旦系上施組、下坊組千枚巖、石英云母片巖、黑云變粒巖、混合巖化作用形成的條帶狀、眼球狀條痕狀混合巖,另外第四系洪積、沖積物及殘坡積層,也有零星出露。震旦系下統上施組、下坊組在大段山以東XX以西以及XX斷裂西側XX—XX一帶有大面積出露,其余多分布于花崗巖體的頂部或邊部。第四系洪積、沖積物主要分布于河流溝谷地帶,殘坡積層主要分布于山坡坡麓地帶。
大段山礦床巖漿活動頻繁而又強烈。礦床外圍主要有加里東期花崗巖、燕山期花崗巖。加里東期花崗巖主要分布于礦床北部外圍XX一帶,巖性為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及富斜混合花崗巖,燕山期花崗巖主要分布礦床東部XX一帶,巖性為細?;◢弾r、細粒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呈巖基、巖株狀產出。
(1)金礦化類型分為少硫化物含金石英脈型和硅化角礫巖型。①少硫化物含金石英脈型,多以單脈形式出現,部分以網脈或復脈形式出現,脈寬5—150cm。礦物成分主要有金、銀、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組成。②硅化交礫巖型:礦石具角礫狀構造,角礫大小不等。含金熱液沿角礫空隙充填并膠結角礫,常形成梳狀石英脈,且伴有粉末狀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硫化物,這種類型的礦石常形成富礦體。
(2)礦石的物質成份。礦石中有價值的金屬為金、銀。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產出,其次為金銀礦。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金屬硫化物,另外有少量的金屬氧化物,主要有黃鐵礦、閃鋅礦、磁鐵礦、磁黃鐵礦。金屬氧化物主要為褐鐵礦。礦石中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絹云母等。礦石礦物相對含量測量結果見表3—1,礦石中金屬礦物相對含量測量結果見表3-2。

表3-1礦石礦物相對含量測量結果

表3-2礦石中金屬礦物相對含量測量結果
大段山金礦床的成因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礦石類型為金礦石,金礦化與黃鐵礦及金屬硫化物關系密切。(2)金礦化產于震旦系下統上施組、下坊組變質巖系中,嚴格受XX—XX韌性剪切帶的控制。礦體呈透鏡狀。(3)成礦時代,晚于成巖時代,屬燕山晚期成礦。(4)成礦物質來源:根據已有地質成果,推測早期成礦熱液來源于區域變質作用,為混合巖化(變質)熱液,導致地層中分散的微量金得到活化轉移,初步富集。晚期成礦熱液與燕山期巖漿活動有關,在相對開放的成礦環境中,含金熱液斷裂上升,在有利構造部位富集成礦,并對早期金礦化疊加富集,形成晚期的多金屬硫化物角礫型富金礦化。
大段山金礦床的找礦標志有以下幾點:(1)震旦系下統上施組和下坊組變質巖分布區,特別是混合巖化作用強烈的變質巖是金礦化賦存的有利圍巖。(2)構造發育區特別是北東向構造與北西向構造的交匯區,含有黃體礦等多金屬硫化物和硅質膠結的硅化破碎帶,韌性剪切帶是金礦賦存的有利地段。(3)燕山晚期中酸、中基性脈巖發育區與北東向斷裂復合部位是金成礦的有利部位。(4)蝕變以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發育地段,特別是含金屬硫化物的部位,是金礦化的主要標志。
[1]徐華斌,蘇朝暉,王明文.江西金山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有色冶金設計與研究,2013(1):36 -37.
[2]徐國才.江西大石笏金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化富集規律[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2(2):45.
[3]陳大經,楊明壽.紅土型金礦床的地質特征成礦條件及找礦評價標志[J].礦產與地質,1996(2):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