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
【文物保護概況】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江蘇是大運河遺產的核心省份,揚州是申遺牽頭城市,江蘇段占運河總長1/3、遺產區總面積的46%、遺產點總數的40%,居全線各省(市)首位。2014年新增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0個中國傳統村落。開展抗戰文物資源狀況調查,全省各級各類抗戰文物保護單位有236處。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省文物收藏國有單位有771家。第七批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工作取得進展。推進文化遺產解讀工程。做好全省文物資源調查研究,開展明清海防文物資源、地理國情普查、全省水利遺存和閱讀遺存等專項調查工作。全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數據庫建設全面完成,226處國保、583處省保記錄檔案實現數字化錄入。加大文物違法案件督查力度,開展打擊文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依法嚴肅查處、曝光一批文物違法案件。省文物局組團與斯里蘭卡開展文化遺產保護交流活動,對該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鄭和碑實施保護。

黎里古鎮 陳暐/視覺江蘇網
【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繼蘇州古典園林、南京明孝陵之后江蘇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全長1000km,江蘇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河段長度為325km,占全長的1/3;遺產區7個,占遺產區總面積的46%;遺產點22處,占總數的40%。江蘇的運河遺產資源數量最多、價值最大、類型最全、分布最密,綜合規模居全線各省(市)首位。(參見《特載·大運河〔江蘇段〕申遺》)
【世界文化遺產申報】 以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契機,推進江蘇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申報工作。南京市牽頭的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工作取得新進展,分別在南京和臨海召開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工作推進會,成立聯合申遺辦公室,通過《中國明清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總體工作計劃》。無錫惠山祠堂群完成申遺文本及保護管理規劃初稿編制。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工作得到推進,蘇州市為聯合申遺牽頭城市,張家港鳳凰鎮和吳江震澤鎮、黎里鎮加入“江南水鄉古鎮”申遺行列。中國明清城墻、江南水鄉古鎮監測平臺試點工作順利。南京明孝陵、蘇州古典園林保護規劃開始修編。南通唐閘歷史工業城鎮、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太倉瀏河天妃宮遺跡等項目積極申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編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展示工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保護規劃、黃山炮臺舊址修繕與環境整治工程、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及保護工程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完成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劉老莊八十二烈士墓、抗大五分校舊址等抗戰文物保護工程方案審核。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拉貝故居、抗日山烈士陵園、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新四軍紀念館等全省7處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古村落保護】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等8鎮7村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常州市焦溪村等10個村落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年完成23項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審核論證,常州、高郵、興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經省政府批準實施。蘇州市吳中區陸巷村、明月灣村、東村及三山村入選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工程,被列入2014年第一批中央財政支持范圍。南京頤和公館歷史街區項目獲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蘇州盤門 省文物局供稿
江蘇省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共8個)
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
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
東臺市富安鎮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
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
宜興市周鐵鎮
如東縣栟茶鎮
常熟市古里鎮
江蘇省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共7個)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東村
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焦溪村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
高淳縣漆橋鎮漆橋村
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余西村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村
江蘇省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共10個)
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焦溪村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衙甪里村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東蔡村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植里村
蘇州市吳中區香山街道舟山村
昆山市千燈鎮歇馬橋村
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余西社區余西居
南通市通州區石港鎮廣濟橋社區
洪澤縣老子山鎮龜山村
大豐市草堰鎮草堰村
【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從2012年10月開始,2016年12月結束。年內,揚州市、南京市江寧區、灌云縣3個普查試點單位完成試點工作。蘇州市、揚州市、灌云縣、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率先完成信息采集和登錄。截至年底,全省共上傳文物數據信息16萬余條,居全國前列。
(姚文中)
【古籍保護工程】 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重點保護單位申報工作完成,全省有15家單位完成普查登記目錄工作。省古籍保護中心入選全國首批12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人才培訓基地”。舉辦省“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果”宣傳推廣活動和“冊府千華——江蘇省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活動。全年新增21家省級古籍收藏單位。開展民國文獻保護工作,推進民國時期文獻書目聯編工作。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蘇州圖書館、蘇州市吳江區圖書館、金陵刻經處獲文化部授予的“全國古籍保護先進集體”,6人獲先進個人。
(葉 軍)
【考古發掘】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工作有序開展,組織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新溝河水利工程、連鎮鐵路、江蘇句容抽水蓄能電站、蘇州地鐵三號線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文物保護工作。向國家文物局申報考古發掘項目63項,52項獲批準,考古發掘工作全部完成。揚州曹莊隋唐墓(隋煬帝墓)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揚州蜀岡古代城址發掘取得新突破,首次發現戰國木構水涵洞,漢代至南宋的水竇、水關等遺跡。太倉元代木船得到科學發掘與保護。泰興黃橋明代墓地、南京秦淮區胡家花園建設工程工地、徐州新沂焦莊遺址、盱眙泗州城遺址等24個考古項目通過驗收。制定《江蘇省水下文物調查工作方案》,并報國家文物局審核。姜堰天目山遺址、南京人化石地點保護展示工作基本完成。無錫闔閭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徐州漢楚王墓群保護規劃編制等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無錫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通過國家文物局現場評估。
【文物保護工程管理】 全年共受理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工程和保護規劃項目239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項目133項。實施各類各級文物保護工程128項,竣工78項。江蘇入選國家專項資金庫項目總數達199項,居全國前列。國家、省確定的重點保護項目200項,包括大運河遺產項目在內的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實施完成。全省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單位153家,中高級專業人才2300余人。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3家單位被列為國家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單位,江寧博物館、儀征博物館、金壇博物館和新沂博物館被列為江蘇省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試點單位。
【文物安全管理】 開展文物安全綜合管理實驗區試點建設,確定鎮江市、淮安市淮安區兩個片區和徐州博物館、南京市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鎮江博物館3家單位實施試點工作。泰州市文物局與泰州消防局在全省率先簽署合作協議,完善文物消防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全省開展古城保護中文物違法與消防安全檢查,重點抽查蘇州市吳中區、吳江區、揚州市邗江區、高郵市。鎮江市印發《文物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將文物保護單位納入基層派出所治安巡查范圍,實現區域內重點文博單位監管全覆蓋。對全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中的會所進行查處。
【文物拍賣管理】全年批復藝術品拍賣會文物標的審核48場,審核申請標的31134件/套,同意拍賣涉及文物標的11700件/套,全省文物拍賣市場規范有序。完成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的2012~2013年度《文物拍賣許可證》年審工作,江蘇23家文物拍賣企業年審合格。江蘇嘉恒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江蘇中山拍賣有限公司、南京嘉信拍賣有限公司3家文物拍賣企業獲國家文物局第一類文物拍賣許可資質。
【文物行政執法】 省文物局“創新文化遺產機構建設”工作被評為“首批法治江蘇建設優秀實踐案例”,“構建文物執法創新機制”獲2013~2014年度省政府“法制工作創新獎”。全省各級文物行政執法部門全年查處各類違法案件38起,罰款412.05萬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徐州韓橋煤礦舊址遭破壞一案,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分別被實施50萬元的行政處罰,10人被給予黨紀政紀處分,3人被刑事拘留,3人被治安拘留并處罰款。查處無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橫山草堂被破壞案。省文物局、省公安廳、南京海關開展打擊文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破獲文物刑事案件10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人,摧毀涉及文物犯罪團伙3個。南京海關依法移交罰沒走私文物477件,指定由南京博物院收藏。開展全省文物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在2014年全國文物行政處罰案卷評查活動中,江蘇選送的5份案卷有4份獲獎,其中“中煤建筑安裝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擅自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進行建筑工程案”被評為全國“十佳案卷”。
【文物科研】 南京博物院“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東南大學“傳統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發揮研究、保護的作用。“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文化部重點實驗室”落戶南京博物院,是全國文博系統唯一的文化部重點實驗基地。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申報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及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機制研究”等18個課題立項,南京博物院“江蘇省彩繪類文物保護相關定額標準制定研究”等4個課題結項。省文物局與南京大學簽署合作共建備忘錄,開展重點項目合作。
(姚文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況】 截至2014年底,全省全面建成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十二五”規劃任務提前一年完成。全省有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個、國家級項目傳承基地3個、國家級項目保護研究基地3個。全省建成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8個、省級傳承示范基地21個、省級生產性保護基地2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45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廳)217個,其中有10個以“中國”冠名。
全年舉辦各類宣傳展示活動5483個,同比下降6.7%;參與人次1009萬人次,同比增長26.3%。普查成果7.18萬件(套、冊),同比減少0.32萬件(套、冊)。全省有各類健在傳承人3323人,學徒6028人。全年各級財政共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6705萬元,同比增長15%。繼蘇州、徐州之后,南京、常州、淮安、無錫、揚州等市級財政均安排專項保護經費,鹽城市專門為培訓淮劇接班人設立120萬元專項資金。
【江蘇18個項目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全國有306個項目入選,江蘇省入選18個項目,其中新入選3項、擴展15項。全省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累計達125項。江蘇入選的18個項目涉及七大類,其中:民間文學2項(東海孝婦傳說、吳地寶卷),傳統舞蹈1項(洪澤湖漁鼓),傳統技藝3項(揚州園林營造技藝、宜興均陶制作技藝、淮鹽制作技藝),傳統音樂3項(金湖秧歌、金山寺水陸法會儀式音樂、茅山道教音樂),傳統美術3項(揚州刺繡、常州象牙淺刻、如皋盆景),傳統醫藥2項(丁氏痔科醫術、揚州傳統修腳術),民俗4項(茅山會船、泰伯廟會、蘇州軋神仙廟會、金村廟會)。東海孝婦傳說、洪澤湖漁鼓、揚州園林營造技藝是此次新入選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延伸閱讀:
1.東海孝婦傳說
東海孝婦傳說講的是漢代東海孝婦竇娥的故事,在連云港地區以口頭方式世代相傳。孝婦故事最早見于《漢書·于定國傳》,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以東海孝婦民間傳說為素材創作的名劇《感天動地竇娥冤》,讓這位鄉間少婦成為藝術典型。北宋年間,連云港地區就建有“漢東海孝婦祠”,人稱“娘娘廟”,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奠活動,此俗沿襲至今。
2.洪澤湖漁鼓
洪澤湖漁鼓是早期洪澤湖湖區神漢為漁民燒大紙還愿或神壇祭祀時,在其特定區域內說唱與舞蹈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表現形式。它始于唐代,發源于泗洪縣半城鎮境內的穆墩島(洪澤湖中唯一的島)及洪澤湖湖區一帶。洪澤湖漁鼓演出多在湖面大船上進行,有嚴格的“開壇”“展鼓”“拜壇”“祭神”程序,主要曲調有“嚷神咒”和“念佛記”。
3.揚州園林營造技藝
揚州園林營造技藝的起源要追溯到西漢年間。公元前150年,吳王劉濞曾在揚州北郊筑有釣臺,這也是有史以來記載最早的關于揚州園林的建筑。在清代,揚州園林達到巔峰,瘦西湖風景區是中國集景式湖上園林的代表作。與此同時,大小鹽商們在城內外建筑62座宅第或別墅園林,這些園林還有不少保存下來,成為揚州的景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昆曲、古琴藝術(虞山琴派、廣陵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南京云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揚州雕版印刷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中國剪紙(揚州剪紙、南京剪紙、徐州剪紙、金壇刻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和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京劇等9類別、1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省入選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25項。截至2014年底,省市縣三級代表性項目名錄全面建成,全省共有各級名錄項目4591項,其中省級以上項目512項、市級1598項。全省共認定并命名各級代表性傳承人4489名,其中省級以上532名、市級1972名。
【非遺傳承和保障機制】 2014年2月,省文化廳認定并命名沈建華等169人為第四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全省累計命名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32人,其中132人入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除正常經費補貼之外,2014年又給予 10 名傳承人特別資助,用于出書、帶徒、建立傳習所及開展專題研究。常州吟誦傳承人秦德祥、南通紅木雕刻傳承人陸斌獲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常州市專門為亂針繡傳承人組建行業協會,無錫市與無錫商技學院合作共建“非遺班”,昆山市為傳承人提供服務和幫助,協調組織仿古磚瓦等項目的傳承人和產品開設專賣店、加盟店、進超市,全年營收超過7100 萬元。
【非遺數字化保護】 “海州五大宮調”“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白蛇傳傳說”等3個項目完成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試點建設,通過驗收并被評為全國試點省份第二名。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工程”試點,對“高淳椏溪跳五猖”“蘇州碑刻技藝”“昆山錦溪宣卷”“揚州刺繡”“鎮江南鄉田歌”“茅山道教音樂”“泰興花鼓”“邳州跑竹馬”“建湖雜技”“沭陽淮海戲”等10個省級項目實施搶救性記錄暨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建設】 2014年5月,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蘇州鎮湖刺繡藝術館有限公司和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的揚州玉器廠、宜興紫砂工藝廠、南京云錦研究所有限公司,全省共有5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蘇州劇裝戲具公司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文化部批準江蘇試點建設淮劇、宜興紫砂陶等 3 個國家級非遺保護利用設施項目。2014 年,省文化廳還評選命名首批 21 個省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和第二批 14 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扶持 10 個市、縣(區)非遺展示場館的內容建設。省非遺館、徐州非遺新館、揚州非遺體驗館,以及鹽城、泰州、泰興、響水、沭陽、句容非遺館相繼建成開放。截至2014年,全省建有各類傳習所 456個、非遺館(廳)217 個。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等21家單位被命名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等14家單位被命名為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全省累計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5家。新公布的傳承示范基地主要為從事傳統音樂(5項)、傳統戲劇(7項)、傳統手工技藝(2項)、傳統美術(4項)、曲藝(2項)、雜技與競技(1項)等六大類非遺項目的企事業單位或院團協會,新入選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則全部為社會經濟效益顯著、保護傳承成效明顯,從事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的單位。以非遺基礎理論和保護政策研究為重點,與 14 所高校合作共建首批省級非遺研究基地。

金陵刻經處的一名工人正在雕版刻經孫 參 攝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自2011年啟動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以來,全省分批試點建設完成連云港山海文化、洪澤湖漁文化、高淳村俗文化、姜堰清明習俗文化和常熟虞山文化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4年,省文化廳確定傳統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區域特色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代表性項目較多,在全省具有典型意義和示范作用的宜興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同里水鄉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張家港沙上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3個區域作為第三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常州、淮安、張家港市探索小區域生態化保護方法,分別建立圩村文化、儺文化、村俗文化、沙上文化等一批不同類型和主題的市、縣(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淮安市還連片建設民間歌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同里晨韻 司偉/視覺江蘇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建設】 為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學科和人才密集的優勢,集約科研力量,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傳承和傳播提供智力支持和專業指導,省文化廳遴選南京大學等14家作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并于2014年6月正式命名。首批入選14家研究基地的院校將承擔9大類14個方向的研究攻關,校地合作將采取命題研究、課題申報、專題委托、重大課題協作攻關、合作培養培訓等多種方式進行,通過理論引領、成果轉化,咨詢指導、支持和服務于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非遺文化傳播】 全年全省開展4000多場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交流、研討及“三進”等活動,受眾近1000萬人。省文化廳與有關地市聯辦的全省傳統戲劇保護成果展演、古琴四大流派琴薈、中國剪紙邀請展和京杭大運河沿線非遺攝影展,以及第七屆中國刺繡藝術節、揚州市“非遺月”等活動受到廣泛好評。此外,還組織180多個代表性項目參加“第三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國非遺年俗文化展示周”“深圳文博非遺技藝聯展會”“首屆海峽兩岸非遺聯展”“蘇浙滬說唱藝術邀請賽”等全國或區域性展會和展演,組織全省389種(套)非遺研究專著和多媒體出版物參加國家非遺保護十周年出版成果大展,組織江蘇省江南絲竹樂團赴澳門參加第28屆澳門國際音樂節,贏得廣泛贊譽。
(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