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婧
廣播電臺的音樂節目來源于社會,最終應該高于社會。換言之,廣播電臺音樂節目不僅是為了娛樂,還應該有一定藝術含量。編輯選節目、主持人評節目都應該注意所選樂曲的價值所在,達到在提供娛樂中傳播音樂知識的社會效果。
具有專業知識的音樂編輯主持節目,應該既有專業能力又有親和力,既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解讀某種音樂現象,又能以其與眾不同的個性化主持風格吸引聽眾,這樣的音樂廣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多媒體時代嶄露頭角。
音樂節目相比情感類、話題類節目而言,更強調“以音樂說話”。在廣播變窄播的時代,音樂廣播更加強調音樂在節目時段中的比重,如規定每小時只有六分鐘語言的限制范式,更加強調以音樂為主的節目樣態。在這樣的節目中,音樂是主角,節目的制作者是陪襯,編輯和主持人的思想用音樂編排去表達、去流露。這需要主持人寫主持詞時要像編輯一樣嚴謹,字斟句酌,而且在音樂上有深厚的積淀,對自己節目所設定的音樂主題闡述應言簡意賅、畫龍點睛。
音樂是主料,說話是點綴,這就要求主持人語言在有限的話語時間里要更加精準與到位。“微言大義”來自于主持人傳達給聽眾“你所不知”或“我獨到感受”上。而“你所不知”正是主持人通過知識和從業經驗的累積,加以提煉和濃縮,介紹給聽眾。“獨到的感受”是主持人與眾不同的理解,是你不知道還存在的蘊涵。比如,一個單元編排的主題是搖滾樂,編輯思路就要先歸類到哪個類型的作品可以拿進來,同一類的音樂也略有差別,考量的是主持人深厚的專業積累,挑選出最恰當的,再通過語言把編排意圖告訴聽眾。因此,完備的知識結構是音樂節目編輯的優勢,良好的專業背景和藝術感覺是音樂節目主持人游刃有余的利器。
如在編輯一個帶有西洋古典音樂元素的流行曲目的單元中,安排以下幾首歌:s.h.e(華語歌壇女聲組合)的《不想長大》、周杰倫的《夜曲》、周筆暢的《倒敘的時光》和劉若英的《分開旅行》。這幾首歌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在歌曲中的某個位置加入一小段世界名曲片段。《不想長大》這首歌的副歌運用了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的主題音樂,只是節奏變得更緊密,但音樂中保留著原曲的歡愉樂觀情緒,這與《不想長大》整首歌曲所表達的天真快樂的情感內容相一致。夜曲是指由愛爾蘭作曲家菲德爾首創的一種鋼琴曲體裁,旋律優美,通常表現的意境是夜的沉靜。周杰倫的《夜曲》借用它為歌曲的名稱并在前奏時引用了一段,對整首歌起到開門見山的作用。劉若英的《分開旅行》和周杰倫的《以父之名》的前奏都用了歌劇中女高音的形式。這些點綴都使作品顯得別出心裁,同時也符合當今時代的“多元化”特征。周筆暢的《倒敘的時光》前奏使用莫扎特作品C大調鋼琴奏鳴曲K.545-快板,不僅在行云流水中蕩漾激情,更烘托出了華麗高貴的氛圍。
上述內容聽眾在收聽時可能說不出名字,但又很想知道其出處,這個時候如果主持人能夠把這個片段的名曲介紹給大家,又能把歌曲與名曲相互襯托的意境提煉出來,主持人的專業水準與樂評人的修養就能夠獲得聽眾認可。
廣播音樂節目樂評型主持人在編輯、主持節目中,為聽眾提供娛樂、傳播音樂知識的同時,還要提高聽眾的欣賞能力和情趣。音樂對于社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說:“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的教化作用與音樂的娛樂功能一樣不可或缺。好的音樂可以振奮精神、鼓舞斗志,可以激發勤勞、堅強的中華民族發揮聰明才智,實現中國夢。作為音樂廣播從業人員,正確地引導聽眾提升音樂欣賞品味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一、通過節目進行引導。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的挑戰無處不在,傳統音樂廣播的強勁對手是網絡音樂門戶網站。了解網絡音樂的運行對于有效確定傳統音樂廣播平臺的定位很有幫助,因此大連臺編輯主持人積極參與到擁有4億用戶的“酷狗”音樂網站的合作中,為酷狗定期制作專屬于網絡音樂聽眾的排行榜節目,此舉既可以在社會上提高廣播媒體的影響力,又能提高編輯主持人對音樂行業變化和走勢的辨識能力。新媒體上“俗”的作品較多,廣播節目可多選取“雅”的作品播出。二者不是唱對臺戲,而是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二、理性的客觀評議。新媒體上經常有對明星的狂熱追捧和不如意的情緒性“吐槽”,音樂節目編輯兼樂評型節目主持人有知識結構與平臺優勢,可以對網上的狂熱追捧和情緒性“吐槽”進行診斷和鑒別,其中包括對音樂以及各種音樂現象進行理性和深層次解析,深入挖掘音樂的文化內涵,分析音樂行業不同媒體的變化發展,對音樂界種種現象——音樂創作、音樂表演以及某一音樂潮流、某一首音樂作品進行點評、分析,引導聽眾正確認識和欣賞。這個評論要與眾不同,有觀點有態度。比如說電視節目《我是歌手》中的黃綺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主持人在廣播音樂節目中請大家分享她翻唱席琳·迪翁的歌 《ALL BY MYSELF》,并告訴聽眾,在欣賞一個歌手的演唱時絕非只看她是否會唱高音,而要聽美妙的高音和嘶吼的高音之間的區別,另外中低音區是否有飽滿夯實的功底。這樣的串詞對于聽眾來說是一個新的信息和聲樂知識。這種理性、稍見深度的評論,比一味贊揚歌手的演唱和盲目的恭維更容易讓聽眾接受和贊同,比盲目跟風、狂熱追捧和情緒性“吐槽”要好得多。
俗話說,“評論別人,就是評論自己。”能在評論音樂能力上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可,在音樂評論界的地位才能達到一個相應的高度。如果能夠在音樂修養上達到職業樂評人的高度,那就不但是一名主持人,更是一名“話筒前的樂評人”。相比運用印刷媒介的樂評人,“話筒前的樂評人”還具有便捷、直觀等優勢,也就是即時評論的優勢。廣播音樂節目主持人的每個節目都是傳播好音樂的機會,因為你所占有的媒體平臺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你可以邊聽邊說,更有針對性的說服能力。
比如在一個單元中筆者編輯一個“中國風”主題,三首歌中一首是以中國民族樂器在整首歌中用做配器,第二首歌是中國古詩詞為整首歌的主體,再有一首是中國五聲調式在這首歌中凸顯的中國風。通過短短幾個提示和評論,聽眾就會從播放的作品中迅速了解到相關知識,這就是音樂廣播的便捷直觀與樂評人即時評論的優勢。
一個合格的音樂廣播編輯兼樂評型主持人,應該在深厚廣博的音樂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逐漸培養出敏銳的鑒別力和洞察力,較高的審美趣味,以及對音樂分析評判的能力,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還有自己的音樂觀點和音樂態度,通過評述型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很好地實現自己的角色定位。好的文藝作品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性情,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一檔好的廣播音樂節目同樣會啟迪聽眾的心靈,優秀的音樂編輯兼主持人總能擇取好的音樂以饗大眾,并通過廣播去凈化音樂生活空間,從而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