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彤
欄目責編:曾 鳴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視熒屏上,諜戰劇將偵探劇中的邏輯、懸念等觀賞元素與驚悚片中主人公身處險境的興趣點,與保衛祖國、無私奉獻等主旋律電視劇所需要的思想內涵有趣、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類型風格,①在眾多的電視劇類型中自成一派,成為21世紀電視熒屏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諜戰劇的紅火現象并非偶然,是諸多必然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對諜戰劇的創作特點、創作過程演變的深入剖析,可以展現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諜戰劇是以間諜活動為主題的一類影視劇,其中包括臥底、特務、愛情、暴力刑訊等元素。2005年,一部《暗算》悄然掀起電視熒屏的諜戰之風,隨后這股風潮席卷各電視頻道黃金劇場,并隨著《潛伏》的播出達到頂點,隨后仍熱度不減。諜戰劇將主流意識形態以一種通俗的方式講解,體現出電視文化生態在產業化大潮下的變遷,同時符合當今社會的審美特質。
一、緊湊情節的表現力。曾有學者通過實驗證實收看電視劇的時候,人的注意力一次性最多維持12 分鐘,也就是說如果12 分鐘內不能讓劇情出現新的變化,觀眾便很可能傾向于將注意力離開劇情本身。諜戰劇在此方面極具優勢,其最大特點在于情節密度高且設計巧妙,劇情張力強,符合當今觀眾的收視習慣。劇情中的懸念,使觀眾在自身揣測和邏輯推理中跟著劇情前進。
二、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如果說第一部諜戰劇受到追捧是因為新鮮感和“陌生化”策略,那么之后諜戰劇依舊熱度不減的原因便是其與時俱進的創造力,通過扣人心弦的情節和傳奇的人物經歷抓住觀眾。隨著時代的發展,諜戰劇也在不斷發展成熟,使其在具備引導性的同時更具觀賞性。新時代的諜戰劇在保持了原本精彩緊張氣氛的同時,還重視描寫豐滿人格的人物,注重多元化發展,創造了如余則成、黃依依這樣復雜卻真性情的主人公。在劇情走向上也不斷向其他國家、其他劇種學習,給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
三、愛國信仰的感染力。經過多年發展,諜戰劇中宣揚的主題思想始終未變,主人公身上的愛國情懷與堅定的信仰始終是諜戰劇的主線,這樣的主題思想能夠帶給觀眾正面影響。特殊的環境背景、危險的革命時期,給觀眾極強的代入感,使觀眾得到精神上的洗禮,沉淀出對祖國的熱愛和民族的歸屬感,受到觀眾好評和追捧。同時,雖然電視劇的市場化程度較高,但諜戰劇愛國主題不變的選擇,使其得到國家的支持和鼓勵。
經過多年發展,諜戰劇不斷推陳出新,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其發展成熟的過程中,諜戰劇本身不斷發生變化。
一、意識形態的隱形書寫。在諜戰劇中,故事多發生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敵我情報戰中,其主要線索多是我黨情報人員打入敵人內部并與之展開殊死較量,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獲取情報幫助我黨贏得戰爭勝利。劇中通過主人公對信仰的堅守,傳遞著核心價值觀念,迎合主流意識形態表達訴求的同時滿足了觀眾英雄情結的審美期待。與早期反特片中通過英雄人物神話般的信仰向觀眾表達愛國主義等主流價值觀不同,新世紀的諜戰劇逐漸成熟,按照市場變化和觀眾的審美需求改變敘事策略,將主流意識形態植入到觀眾喜聞樂見的流行元素和英雄人物的精神成長中,主人公不再是“高大全”的完美模型,而是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如《潛伏》的主人公余則成只是國民黨軍統負責監聽工作的一名普通職員,起初并沒有信仰,但隨著劇情發展和人物內心的成長,余則成逐漸成長為有著堅定信仰的英雄人物。愛國精神與信仰不斷形成并日漸堅定的人物成長過程實際上是愛國主義、革命信仰等主流價值觀的隱形書寫。
二、類型融合的兼收并蓄。早期的諜戰劇自成一派,歌頌英雄人物的愛國精神和革命信仰,故事線索單一,可概括為“發現案情—偵查案情—緝拿犯人—轉危為安”。為了適應市場的變化和受眾的審美需求,諜戰劇創作者意識到不能在低水平的跟風中停步不前,需要不斷進行類型模式上的創新。在其不斷的發展成熟中,諜戰劇雜糅了青春偶像劇、家庭倫理劇等其他劇種的敘事模式,并借鑒美劇等國外類型影視作品的敘事技巧與類型元素,使諜戰劇故事線索更加多元化,以滿足觀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多種類型的組合使諜戰劇既具有男性喜歡的懸疑、武俠、動作,也有女性所中意的柔情、戀愛和家長里短,是喜劇、言情劇、武俠劇等各種類型電視劇賣點元素的集合者、在兼收并蓄中發展自己,吸引觀眾,擴大傳播范圍,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三、藝術表達的審美轉換。主流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觀在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保護群眾利益等諸多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根本上來說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與百姓有著天然的貼近性。早期的反特片模式僵化,說教意味濃重,藝術形式過于刻板,脫離了觀眾的審美認同。在娛樂化主導的大眾文化語境下,諜戰劇與時俱進,將其負載的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娛樂化、生活化的轉換,即將宏大歷史敘事向世俗化日常審美進行轉換,主要表現在對新英雄主義人物的設計與喜劇等類型元素的設置上。創作者在主流意識形態和大眾日常生活之間找到一種相關性,盡量消除主流意識形態和傳統精英美學與大眾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②使其愛國主義和堅守信仰的革命情懷依然受到觀眾喜愛和追捧。
盡管諜戰劇不斷發展變化,但是其信仰的核心和愛國的主題從未改變。類型元素的兼收并蓄、世俗生活化的審美表達使諜戰劇在發展中不斷成熟,回歸歷史,向傳統民族文化尋找精神救贖,在沖突中堅持價值信仰。諜戰劇文本中充盈著的激昂進取基調,吸引了更廣泛的觀眾,書寫著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革命情懷,使其始終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諜戰劇的創作是其作為產品的核心環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達、傳播和體驗的直接載體。因此,其選材、主題和主人公的選擇和精神展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至關重要,使得諜戰劇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傳播載體。具體而言,諜戰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是通過諜戰劇中主題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和評價來實現的。
一、永不褪色的愛國主題。諜戰劇中貫穿始終的主題思想是愛國主義,對于國家的高度熱愛是諜戰劇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體現,這種愛國精神在諜戰劇中主要表現在:無論環境條件多么惡劣,諜報人員始終將國家交付的任務放在首位,在艱難困苦中堅持刺探和傳遞敵方消息。《五號特工組》中五位身懷絕技的愛國青年,為了民族大義,放下手中工作應召而來,滿懷愛國熱情與敵人進行暗中較量,以卓越的才智突破重圍,為中國的革命斗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促使他們放棄原本的安穩生活進而投入這場危機四伏的戰斗的動力,便是他們對于祖國熱忱的愛。正是愛國主義主題的經久不衰,使諜戰劇的呈現始終保持著愛國主義的精神閃光點,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呈現。
二、經久不衰的英雄情結。諜戰劇中的英雄人物從來都有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畏犧牲的頑強精神。諜戰劇中的英雄與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不同,他們是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中從事特殊的職業,潛伏在敵營之中,稍有不慎就會帶來生命危險。這樣的人物擁有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畏犧牲的頑強精神,膽大心細,能巧妙地置身于危險的環境中并與敵人周旋斗智。不論是早期反特劇中的“英雄式”英雄,還是新時期諜戰劇中的“平民式”英雄,諜戰劇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充滿了正面色彩——有工作能力、有愛國信仰,是劇中的重點人物。這很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和英雄崇拜心理,這一點可以通過諜戰劇的精神引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詮釋和滲透。
三、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都是諜戰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但是細看下去,從事諜戰工作的主人公總是能夠在艱苦卓絕中堅持自己的工作,即便獻出生命仍不放棄,這就必須回歸到最基本的信仰問題。縱觀諜戰劇發展的全過程,對于革命信仰的展現一直是諜戰劇的核心。《潛伏》中的余則成、《隱形將軍》中的連成都是用自身信仰來書寫人生的人物。即便面對親情、友情、愛情的考驗,他們還是痛定思痛地選擇了貫徹革命信仰,忠于祖國和人民。《捍衛者》中表層故事是捍衛國家安全,而這些安全人員的勇氣力量來自于他們的信仰。讓曹先生出場,說明共產黨人的力量從哪來,共產黨人有勇氣去犧牲是因為他們心中有為人民謀福利的信仰,“捍衛者”捍衛的是他們心中的信仰。③正是對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的客觀描寫,使信仰作為諜戰劇的核心,既是對國家、對民族的信仰,也是對生活的信仰,這種愛國主義的民族信仰始終貫穿全劇。
四、播評環節的正確引導。作為文化產品的傳播渠道,電視劇的播出是電視劇本體與觀眾客體的中間環節。對電視劇傳播渠道的管理、引導,同樣是電視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重要內容。諜戰劇憑借其向上的主題思想,愛國主義精神的傳遞,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使其在傳播渠道上具有競爭優勢,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構建渠道。
電視劇的評價是推動電視劇產業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力量,對于通過引導電視劇創作潮流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業界、學界對于優秀諜戰劇的評價,可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進行把脈,把握和引領主流價值觀。諜戰劇的創作主題、傳播渠道以及相關評價等的良好健康發展,為諜戰劇保持愛國向上的主題風格、傳播核心價值觀念提供重要保證,使諜戰劇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隨著《暗算》《潛伏》等優秀諜戰劇的熱播,諜戰劇的創作出現了風起云涌的規模化創作態勢,但其中獲得收視佳績與良好口碑的優秀諜戰劇并不與數量上的井噴成正比。《潛伏》后的一些諜戰劇,由于劇情上的孱弱和場面的血腥飽受詬病,諜戰劇粗制濫造的現象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諜戰劇核心精神的表達,進而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展現。諜戰劇是我國當代主旋律電視劇的重要一種,對愛國主義精神乃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注釋:
①苗 露:《中國諜戰類影視劇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12。
②周安華,易前良:《論當代電視劇意識形態“世俗化”的選擇》,現代傳播,2007 (2)。
③吳月玲:《讓諜戰劇回歸生活化》,中國藝術報,201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