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銅氨與萊賽爾兩種纖維從原料、紡絲工藝、物理化學以及原纖化、濕膨脹性能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提出通過此兩種纖維的濕溶解性能方面的差異并輔以原子吸收光譜、近紅外光譜和X射線衍射等表征方法來鑒別銅氨纖維與萊賽爾纖維,解決實際操作中無法區(qū)別兩者的難題。
關鍵詞:銅氨纖維;萊賽爾纖維;濕膨脹;光譜;X射線衍射
銅氨纖維與萊賽爾纖維均屬于天然再生纖維素纖維,其分子結構與棉相似,還擁有棉纖維不具備的蠶絲的干燥滑爽、舒適涼快等優(yōu)點,在紡織服裝領域中有著很大的應用價值。由于銅氨纖維與萊賽爾纖維外觀形態(tài)和化學結構上具有較大的相似性,一般鑒別纖維的顯微鏡觀察、燃燒和溶解等常規(guī)方法均無法鑒別此兩種纖維。目前兩種纖維之間的定性鑒別仍然是檢驗工作中的難點,而兩種纖維的價格和性能上的差異使得檢驗機構迫切需要建立一種鑒別此兩種纖維的方法。
1 纖維概述
銅氨纖維是將松散的棉短絨等天然纖維素溶解在氫氧化銅或堿性銅鹽的濃氨溶液中,配成紡絲原液,然后通過銅氨工藝得到的再生纖維素纖維[1],因在制造過程中以氨及氫氧化銅處理而得名。銅氨纖維具有會呼吸、清爽、抗靜電、懸垂性佳四大功能,可避免產生悶熱的不舒適感,是最好的里襯材料,且至今仍然處于無可取代的地位。據市場調研,目前銅氨纖維已從里布推向面料,適用于與羊毛、合成纖維混紡或純紡,在針織物中得到廣泛應用。
萊賽爾纖維(俗稱天絲)是一種溶劑型纖維素纖維,以可再生的針葉木纖維為原料,制備為纖維素漿粕,然后通過有機溶劑(N-甲基嗎啉-N-氧化物)(NMMO)溶解并紡絲后制得的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是一種典型的綠色環(huán)保纖維[2-3]。萊賽爾纖維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原纖化型,易產生原纖化現象;另一種為非原纖化型,是在原纖化型的基礎上進行特殊的整理加工,使纖維不易出現原纖化現象。萊賽爾纖維是最近十幾年得到開發(fā)、應用的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其所用溶劑無毒,且回收率高,其產品服用性能好,具有柔軟、舒適、透氣性好、光滑涼爽、耐穿耐用等特點,廣泛應用于與棉、毛、絲、麻、合成纖維混紡或純紡,在高檔機織或針織織物領域均得到廣泛的應用。
2 性能分析
2.1 外觀、燃燒及常規(guī)溶解性能
銅氨纖維與萊賽爾纖維的截面形態(tài)類似,橫截面為圓形,縱截面為表面平滑,有光澤;同時此兩種纖維均屬于再生纖維素纖維,其化學組成及基本結構單元相同,即為纖維素,燃燒現象和化學溶解等性能也相類似,顯微鏡觀察、燃燒和溶解等常規(guī)方法均無法鑒別此兩種纖維。
2.2 物理化學性能差異[2-4]
銅氨纖維平均聚合度為450~500,各項強力略低于萊賽爾纖維;在NaOH溶液中會產生橫向劇烈膨脹。萊賽爾纖維平均聚合度為500~550,分子緊密規(guī)整,具有很高的分子間力,纖維強度也較大;萊賽爾纖維屬于溶劑紡絲法制得的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具有較高的結晶度和取向度,原纖之間的側向結合力較薄弱,屬于皮芯結構。
2.3 原纖化性能分析
萊賽爾纖維屬于皮芯結構,皮層結構致密且較薄,易破損,接近全芯結構,具有明顯的原纖結構,尤其是沿纖維軸向的取向結晶排列非常高;萊賽爾纖維在液態(tài)狀態(tài)下橫向膨脹,纖維原纖之間的側向結合力大大減弱,在機械外力作用下,原纖從纖維表面分離出來,產生原纖化現象。銅氨纖維無皮芯結構,不易產生原纖化現象[5-6]。文獻有提出利用原纖化性能來區(qū)分萊賽爾纖維和銅氨纖維,指出可以用顯微鏡方法區(qū)分萊賽爾纖維和銅氨纖維[7] ,但研究表明該種方法僅適用于原纖化型萊賽爾纖維與銅氨纖維的粗略鑒別,不適用于非原纖化型萊賽爾纖維和銅氨纖維的鑒別。
2.4 濕膨脹性能分析
文獻有見萊賽爾纖維濕膨脹性能分析,即再生纖維素纖維大分子上富含大量的親水性基團—OH,它容易和水分子或與Na離子結合,形成—ONa基團后再靠自身的極性締合更多的大分子。由于大量的水分子進入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無定形區(qū),導致纖維素中無定形區(qū)的大分子間距增大,從而導致纖維素纖維的濕膨脹[8-9]。但文獻未涉及到銅氨與萊賽爾兩種纖維濕膨脹性能之間的差異,也未涉及到利用該性能區(qū)分銅氨與萊賽爾纖維。
2.5 銅離子含量分析
銅氨纖維在紡絲的過程中有接觸較高濃度銅離子的經歷,雖有經過稀酸液處理除去銅離子,但仍比其他纖維含有相對較多的銅離子痕跡。趙玲[10]等提出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檢測紡織材料中的銅離子,通過捕捉銅離子殘跡含量的差異來鑒別銅氨與萊賽爾纖維。就文獻中銅氨與萊賽爾兩種纖維的25個樣本而言,“銅氨纖維銅離子濃度>2.0mg/kg”與“萊賽爾纖維銅離子濃度<2.0mg/kg”事件的概率為90%,屬于大概率事件,提出可以通過測試兩種纖維銅離子含量的方法作為鑒別此兩種纖維的一種輔助方法。但由于紡織材料中銅離子含量受染整加工中多種因素影響,如使用的染料、漿料,尤其是后整理助劑等,使得該種鑒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在這方面的研究應該考慮如何排除染整加工帶來的銅離子含量影響,使得測試數據更具有效性。
2.6 近紅外光譜分析
近紅外光譜(NIR)是介于可見光(VIS)和中紅外光(MIR或IR)之間的電磁波,美國材料檢測協(xié)會(ASTM)將近紅外光譜區(qū)定義為波長780nm~2526nm的光譜區(qū)(波數為12820cm-1~3959cm-1)。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定性分析是依據同類樣品在不同波長下具有相同的光譜,借助多元分析方法,使各種樣品能夠進行聚類識別,結合某一類定量模型,進而對化合物的各參數做出判斷,相同或近似的樣品有著相同或接近的光譜[11]。
吳桂芳[12]等提出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快速無損鑒別纖維品種,選用了棉、麻、毛、絲、天絲(萊賽爾)5種纖維。應用可見/近紅外光譜漫反射技術測定各種纖維的光譜的曲線,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對光譜數據進行模式特征分析,根據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選用前6個主成分數進行建模和預測,通過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模型(LS-SVM)對主成分分析模型進行優(yōu)化,將前6個主成分作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的輸入變量,建立PCA- LS-SVM模式識別模型,實現類別預測的同時也完成了數學建模與優(yōu)化分析工作。5個品種的纖維訓練集樣本200個用于PCA- LS-SVM的模型的建立,對其余預測集樣本50個進行驗證,結果能準確地區(qū)分預測集的5種纖維。
文獻中采用的棉、麻樣品雖同屬于纖維素纖維,通過吳桂芳等人的研究表明可以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得以準確區(qū)分。銅氨與萊賽爾雖然均屬于再生纖維素纖維,但兩者所采用的原材料不同,可以嘗試運用近紅外光譜分析方法來表征兩者的差別。
2.7 X射線衍射分析
X射線衍射法是研究晶體等的原子點陣有關信息的一種分析方法,并不像其他分析方法那樣旨在了解試樣中所含元素的種類與量,此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試樣中原子排列規(guī)則,即具有晶體結構。結晶性良好的試樣衍射線強度大而尖銳,而結晶性差的試樣衍射線強度就弱,且呈現彌漫模糊的圖形[13]。對纖維來說,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紡絲加工工藝制作成的纖維結晶情況也不同[14],反映在X射線衍射圖中具有不同的主要特征衍射峰。
銅氨與萊賽爾兩種纖維采用的原材料和紡絲工藝皆不同,從而使兩種纖維的平均聚合度、結晶度和取向度均有所不同,可以嘗試運用X射線衍射分析方法表征兩者的差別。
3 結論
銅氨與萊賽爾兩種纖維之間的定性鑒別一直困擾著紡織品檢驗工作者,而每種纖維的準確鑒別和標識是紡織原料和紡織品服裝生產行業(yè)中所必須的。本文通過分析銅氨與萊賽爾兩種纖維在原料、紡絲工藝、化學結構(結晶度、聚合度等)、原纖化、濕膨脹性能以及銅離子含量等方面的差異,提出可以利用銅氨與萊賽爾兩種纖維的原纖化性能、濕膨脹性能和銅離子濃度等方面的差別,以及采用近紅外光譜和X射線衍射等表征方法來對此兩種纖維進行鑒別。
參考文獻:
[1] 張淑梅,莊軍祥.銅氨纖維的性能及紡紗工藝實踐[J].山東紡織科技,2006,(3):22-24.
[2] 許英健,王景翰.新一代纖維素纖維——天絲及其分析[J].中國纖檢,2006,(1):43- 45.
[3] 于偉東.紡織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23.
[4] 孫建磊,張勝靖,李龍.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研究進展[J].合成纖維工業(yè),2010,(5):49- 51.
[5] 吳雄英,侯文浩,唐敏峰,等.纖維素類纖維定性鑒別方法[J].印染,2003,(12):32- 34.
[6] 曾抒姝,胡健,王宜,等.原纖化Lyocell纖維的制備及結構分析[J].中國造紙,2008,(9):16- 19.
[7] 隋樹香. Tencel纖維和銅氨纖維的定性分析 [J].毛紡科技, 2001,(6):48- 49.
[8] 朱華,張建春,姚穆,等.Lyocell纖維在NaOH溶液中膨脹規(guī)律的研究[J].西北紡織工學院學報, 2000,(6):111- 115.
[9] 衣志剛,李茂松,周文龍,等.Lyocell纖維溶脹性能的研究[J].浙江工程學院學報, 2002,(1):1-5.
[10] 趙玲,李菊竹,陳加亮,等.用測定銅離子濃度鑒別銅氨與萊賽爾纖維初探[J].中國纖檢,2010,(3)(下):68- 70.
[11] 馮放. 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及其應用[J].生命科學儀器, 2007,(10):9- 13.
[12] 吳桂芳,何勇. 應用可見/近紅外光譜進行紡織纖維鑒別的研究 [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0,(2):331- 335.
[13] 泉美治.儀器分析導論(第二版,第三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14] 薛麗. PLA ,PTT和PET纖維的儀器分析 [J]. 國外絲綢,2007,(4):7- 9.
(作者單位:福建省纖維檢驗局,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