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剛 張婕 樊晉霞
山西測繪科技人的普查風采
——山西省綜合地理信息中心地理國情普查走筆
□杜永剛 張婕 樊晉霞
山西省綜合地理信息中心的前身是山西省測繪局科研所,主要從事測繪科研工作,2000年更名為現名后,依然是以(測繪)科研和成果應用為主,負責山西省數字化基礎測繪成果的管理和分發服務,承擔著山西省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設、管理、維護、開發與應用任務。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啟動以來,該中心不僅承擔著全省地理國情數據匯總、建庫、統計分析、成果應用等工作任務,同時還承擔了三個縣的國情普查數據生產的內外業任務。對于該中心來講,軟件設計開發和數據庫建設是他們的強項,但從未從事過外業數據采集。他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適應了外業測繪工作,如何將科研優勢與外業工作有機結合,較好地完成了國情普查數據生產(外業數據采集)任務。帶著諸多疑問,記者走訪了省綜合地理信息中心。

山西省綜合地理信息中心現有在崗人員40余人,投入地理國情普查數據采集工作的開始是8個人(后期增加到13人)。因為該中心除了地理國情普查項目外,還有“天地圖·山西”的更新維護、推廣應用和基礎地理信息分發服務方面的軟件開發以及其他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等。
在此次地理國情普查中,該中心直接承擔了右玉縣、陵川縣和晉城市城區的普查工作,并作為牽頭單位,對晉城市國土測繪院、運城市地質測繪院承擔的澤州縣、高平市、陽城縣、沁水縣地理國情普查任務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
該中心總工程師衛東說:“我中心是一個以數據建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主的單位,中心人員較少,外業測繪經驗幾乎為零,地理國情數據生產工作無疑是一次挑戰。為此中心要求大家積極主動向其他單位的外業人員學習請教,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外業數據采集工作?!?/p>
與其他參加普查的單位相比,人員少、技術素質高是該中心的一大特色。接受地理國情普查的任務后,他們根據中心具體實際科學安排人員,組成了一支由8人組成的非常精干的地理國情普查小分隊。為了盡快適應外業測繪工作,他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請老外業測繪人員傳授經驗。
外業測繪,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回事。因為到了外業,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都可能發生,都要自己獨立解決,比如生活、交通、安全等等。作業初期,普查人員由于缺乏外業作業經驗,出外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野外識圖問題,在山里經常找不見方向。為了盡快適應外業生活,他們經常采取“打游擊”的辦法,晚上吃住在農民家,天一亮就出去作業,通過一張紙制地圖,一個定位相機,慢慢摸索,從起初的毫無頭緒到后期的快速識圖,外業普查很快走上正軌。
為了減少環節、提高效率,他們采取了駐地辦公的方式,將所有的內業采集設備搬到測區,每個作業員都是內外業一肩挑,白天外業實地核查,晚上內業數據編輯整理,每個作業員對自己承擔的任務負責到底,減少了工作環節,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4年10月,普查小分隊趕到右玉縣進行外業核查。右玉縣是該中心外業核查的一個“大塊頭”,地廣人稀,作業面積近2000平方千米。普查小分隊只有8個隊員,每個隊員要承擔近300平方千米的普查面積。右玉縣地處塞北,12月份的天氣已經很冷,但隊員們沒有一絲猶豫和氣餒,不顧寒冷的氣候快速展開工作。為了提高核查的準確度,他們對每一個圖斑都要在不同角度、不同位置拍(照)攝樣本,累積下來的圖斑樣本照片達到10000多張。
晉城市城區的面積不大,但屬于中心城區,人口密集,采集指標比農村地區精度要求提高一倍,地形地物非常復雜,外業核查工作量很大,技術要求也高,隊員們每天走街串巷,認真對待每棟房屋、每條小巷、每個信息點,力爭做到零失誤。

陵川縣屬于典型的山區地貌,也是此次山西省普查的試點縣。試點之后,為了確保質量,省普辦決定由該中心在試點成果基礎上重新普查。測區內多數地區是山路崎嶇、荊棘叢生,車輛無法到達,只能徒步進行外業核查。村里家家戶戶都養狗,行走在田埂間,狗吠聲此起彼伏。小分隊里的女同志每當想起每天要走的路心里就有些發憷,沒有辦法,只能把自己當做是“女漢子”,硬著頭皮上。更多的時候,她們都是托著一公斤重的平板,拿著紙圖,背著照相機,不僅要根據平板查看影像,還要留意路兩旁的地物與影像之間的區別,同時做好外業調查的記錄。陵川作業正值盛夏,她們的皮膚被毒辣的太陽曬得又黑又紅,大伙調侃說,每次出外業回來都像變了一個人,皮膚都得緩上好久才能恢復正常。
該中心由于人少,據統計每個作業員要肩負兩到三個人的工作量。為了按期保質完成普查任務,普查小分隊放棄了節假日,而且經常加班加點到深夜,其中艱辛可想而知,但大伙沒有叫過一聲苦,沒有喊過一句累。白天,隊員們分散在山野田間、四面八方搞外業核查。晚上,隊員們不顧一天的奔波勞累,齊刷刷坐在電腦前整理編輯白天的核查數據。鍵盤的“嘀噠”聲經常是從晚上八點響到第二天凌晨。
普查中,該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科技優勢,在作業方法、技術手段上不斷創新,根據普查實際研發出的小工具、小軟件派上了大用場。
按照普查要求,外業核查期間要拍攝大量的圖斑照片,內業編輯時,用外業拍攝的照片與航片上的圖像進行比對,工作量非常巨大、繁雜。中心技術人員楊帆針對這個情況研發了兩個小軟件,在普查中發揮了大作用。一個軟件是針對外業照片與航片圖像比對的,隊員們外業拍攝回來的照片,通過這個小軟件把所有的照片以點文件的形式展示到arcgis界面,通過進一步的設置,使這些點文件能夠呈現出照片拍攝的位置、角度,同時還能方便的打開照片進行查看,使外業拍攝的照片信息得到便捷快速、充分利用,提高了內業圖斑采集精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一個軟件是針對解譯樣本查看的,可以直觀地看到照片和相對應的實地影像圖,通過這個軟件可以對疑問圖斑的相關樣本進行瀏覽、查詢、遍歷;也可以對圖斑數量和樣本數進行分類統計,便于外業隊員進行針對性補采樣本;還可以進行區域化樣本查看,實現不同地區樣本的動態關聯顯示。
有了兩個小軟件的支持,外業核查的效率大幅提升。為了進一步提高外業核查質量,中心采取了在外業大量拍攝地物、圖斑照片的辦法,通過眾多外業照片與航片影像的比對,進一步提高了內業作業效率和核查成果的質量。國普辦過程質量檢查監督小組在山西檢查時,充分肯定了該中心的做法,并建議在其他普查單位推廣。
謝強作為普查小分隊負責人,剛到不惑之年的他既是小分隊的領導,也是隊員們的老大哥,從接受任務起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國情普查工作中,他把每個隊員都當做自己的親人,大到為每個隊員安排布置工作任務,小到作業員吃飯作息,都必須親自過問才放心,可以說是事必躬親。
為了保證普查隊員人身安全,謝強積極聯系當地出租車公司,簽訂租車協議,篩選出手續、保險齊全的出租車和熟悉當地地形并且具有15年以上駕齡的老司機配合地理國情外業普查。盡管有老司機跟班,謝強還是不放心,每天跟一個小組出測,還要隨時和別的小組保持聯絡。遇到山里面信號弱、手機打不通的時候,他就和司機一起開車趕過去,看到隊員們安然無恙心里才踏實。謝強說:“我把這些年輕人帶出來,每天早晨看著他們出門,天黑了就焦急地等待他們回來,看到他們安全回到駐地才放心?!?/p>
謝強在陵川縣作業期間,有一天突然接到老母親電話,電話接通之后,母親支支吾吾欲言又止,最后連說沒事就急忙掛了電話。半個小時后謝強的母親又打過來電話,他說我正忙著,問母親有啥事,母親說了聲那你先忙就又掛斷了電話。沒想到等了一會兒謝強的手機鈴聲第三次響起,一看還是母親打過來的,他當時急地問是不是家里有事啊,母親試探地說:家里有點事情,你能不能回來一下。謝強問家里到底有啥事,母親卻怎么也不肯說。沒辦法謝強只能給他的愛人打電話,沒想到接電話的卻是她的同事。原來,謝強的愛人上班時突發急性腸胃炎暈倒了,當時正在醫院住院治療,母親怕影響謝強的工作,三次打電話沒敢說實情。謝強當時一聽就急了,把手頭工作布置妥當并向中心領導請假后,從陵川縣的大山里幾經周折回到太原,僅僅三天后,愛人還未出院,他就接到單位的緊急通知,趕往北戴河參加國普辦舉辦的重要培訓會議。談起家人,謝強充滿了愧疚和感激,沒有家人的包容和支持,就沒有他今天的成績。

在省綜合地理信息中心,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林利東的妻子懷孕8個多月需要有人陪伴照顧,他只好把父母從老家接過來,替他擔起丈夫的責任。再如,侯志鵬的雙胞胎小孩出生才幾個月,他就匆忙趕回測區。還有小分隊女將胡瑞青,出測期間2歲的孩子得病,母親同時要做手術復查,照顧母親、孩子的擔子全部壓在愛人身上。正是有了家人的無私付出和全力支持,才為前線的隊員們免去了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普查工作當中。
對于整天悶在辦公室搞軟件設計的年輕人來講,從事外業測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這里主要指的是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適應。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任雷鵬說:“2014年10月在右玉縣普查的時候,吃飯都成了問題。我負責的三個鄉鎮中有兩個鄉鎮連小賣部都找不到。有一次我們從早晨6點一口氣干到中午12點多,肚子餓得咕咕叫,我們驅車沿路尋找村邊的小賣部,四處打聽后得知最近的小賣部還在另外的一個鄉鎮的某村,可是等我們趕到后卻怎么也找不到小賣部,幾經周折才在一個窄小的巷子里看到一個小鐵門,小鐵門上有用綠油漆刷的‘小賣部’三個字。我們興奮地推門進去,進去一看這是一個大院子,院里放養著八只羊羔,當時我們心里很是納悶,這哪是小賣部呢。沒辦法,既然來了,只好進屋看看,沒想到屋里面也有幾只小羊羔在遛彎。往里屋張望,看見一個60多歲的老人正在炕上午睡,環顧四周,并未看到一絲一毫小賣部的跡象。正當我們準備離開時,老人坐起身來問我們要干嘛。我說找小賣部想買點吃的。老人帶我們走進旁邊一個雜物間,從隔板上拿出一個看著還算干凈的方便面箱子,拿出了幾袋方便面。我們打算要點熱水泡面,但老人卻搖搖頭說沒有開水只有涼水,于是我們只好一邊干吃方便面,一邊拿個水瓢舀起水缸里的涼水解渴。等我們吃上這頓來之不易的方便面時,已經是下午三點鐘了!”

任雷鵬還說:“在外業測繪,除了辛苦不說,還常常會遇到危險”。一次,他與隊友驅車前往測區邊上的一個村子核查,他們順著山頂的路一邊核查沿途的圖斑一邊往這個村子進發,兩個多小時后到達村子背后的山頂,這時他們發現實地雖然有路,但汽車卻很難通行。因為這條路是兩年前村里用鏟車推出來的上山土路,時隔兩年,這條本來就只能容一輛車經過的路面已經被雨水沖出好多坑,路況特別糟糕,司機有點害怕,不敢走。他倆與司機協調了好一會兒,司機才勉強答應試試看。于是,他倆在前面一邊用石頭、土塊墊坑,一邊引導司機打方向,車子一點一點從土坡上往下溜,幾十米的路硬是走了半個多小時。到了村子里之后,大家松了一口氣,司機感慨道:“你們這工作真是不容易,下次再碰上這種路堅決不能走了,實在是太危險了!”
侯志鵬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們在右玉縣某村核查時,剛到村口就被沖出來的幾條狗圍住,他們左突右擋,上演了一出人狗戰,結果自己的小腿上還是被狗咬了一口,好在穿得厚,只是將腿咬出一塊鐵青。
謝強告訴記者,在外業進行實地核查,除了生活艱苦、工作辛苦之外,還經常會被誤解。在陵川作業期間,為了作業方便,有一次他們在一家條件很差的某旅社住下,結果晚上加班處理數據期間,旅社有人看到他們很稀奇,以為是來了不速之客,就向當地派出所報了案,結果硬是叫派出所來人盤查了半天。解釋清楚后,派出所民警稀奇地問“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的人怎么會住這樣的地方?”在右玉縣作業期間,他們在某村附近核查,據說這里的古墓較多,當村民們見到他們又是拍照、又是拿著地圖到處查看,誤認為他們是盜墓的,結果又是一通莫名其妙地盤查。
后記:
該中心主任周耀學告訴記者:“2014年以來,地理國情普查是我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項全新的挑戰。中心首次承擔這么大規模的內外業一體化生產任務,雖然困難很多,但中心員工發揚肯吃苦、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不僅順利完成國情普查任務,而且將中心的科研優勢用到普查中,提高了質量和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此次地理國情普查是一次鍛煉隊伍的好機會,一支隊伍行不行,地理國情普查就是一塊試金石!”
日前,山西省地理國情普查的前期工作已告一段落,該中心完成的普查成果順利通過省普辦預驗收,但普查小分隊的隊員們卻不敢松氣,因為接下來有更繁重的任務在等著他們,那就是全省地理國情普查所有數據的處理、建庫以及最后出統計分析報告。雖然任務更加艱巨,但大家卻都充滿信心,中心的小伙子和姑娘們都說這次地理國情普查鍛煉使自己在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上有了很大進步。
通過此次采訪,記者清楚地看到,這次地理國情普查,充分、全面檢驗了省綜合地理信息中心的戰斗力,實踐證明這是一支能力強、素質高、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隊伍!我們相信在普查工作的最后一戰中他們同樣能夠打得更漂亮、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