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志
“黑心棉”是人們對使用國家禁用原料和限用原料加工成的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俗稱,不是科學用語,在執法實踐和執法文書中應使用“劣質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一詞。那么什么樣的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屬于劣質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呢?國家《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作了嚴格界定(參見第四條、第六條、第七條)。
目前,我國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步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黑心棉”成了眾矢之的,公開、成規模制售“黑心棉”的質量違法活動基本得到遏制。近年來未發生重大、惡性質量事故,未出現區域性、系統性質量違法案件,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較本世紀初有了大幅提升,總體質量穩定可靠。
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的成績
(一)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法規體系和技術規范從無到有、不斷健全。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外,《絮用纖維制品禁止使用原料管理辦法》于2002年8月16日施行,《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于2006年9月1日起實施。國家強制性標準《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于2001年首次發布,2007年做了第一次修訂,現普遍采用的是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版標準。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幾乎為空白,處于無序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絮用纖維制品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質量監督法規體系建設滯后?!缎跤美w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和《質量法》及上述兩個規章的發布實施,為順利開展生活用絮用纖維質量監督工作,有力地打擊制售“黑心棉”質量違法活動,促使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穩步提升奠定了法律基礎和技術基礎。
(二)加強有關標準和法律規范的宣傳,自覺抵制“黑心棉”的社會氛圍全面形成。多年以來,各級專業纖檢機構抓住“3·15”消費者權益日、“世界標準日”、“9月質量月”、“12·4”法制宣傳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大張旗鼓地宣傳《質量法》、《標準化法》及其實施條例、《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等法律規范和技術規范,成效顯著。
各地專業纖檢機構認真落實“五五”、“六五”普法規劃,從本地實際出發,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活動,強化絮用纖維制品經營者的質量主體責任意識和消費者維權意識。以新疆伊犁州纖維檢驗所為例,2011年至2014年,連續4年開展了以“送咨詢、送宣傳、送檢測、送安全”為主題的“陽光三進”(進高校、進幼兒園、進工地)質量消費警示活動。執法人員深入實地,現場宣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F在無論走到哪兒,提起“黑心棉”,家喻戶曉,幾乎無人不知。廣大百姓和消費者甄別“黑心棉”的知識愈加豐富,警惕性日益提高,“黑心棉”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三)群策群力,“黑心棉”執法打假行動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質監部門及所屬的專業纖檢機構的廣大干部職工,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多年來持之以恒開展“黑心棉”執法打假工作,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監管效果凸顯。在2000年和2001年組織開展的聯合打假行動中,專業纖檢機構始終發揮了主力軍和生力軍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端掉了一批“黑心棉”窩點,查獲大量“黑心棉”,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全國36個制售劣質絮棉制品重點區域、重點場所和20個有重大影響的重點市場得到整治,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明顯趨于好轉。此后,國家質檢總局和中國纖維檢驗局多次在重點領域、重要節假日安排部署了“黑心棉”專項執法檢查活動,進一步鞏固了“黑心棉”執法打假成果。仍以伊犁州纖維檢驗所為例,2005年至2008年,連續4年開展了幼兒園、醫院、大中專院校、賓館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專項執法檢查活動,累計檢查幼兒園116個、醫院30家、大中專院校6所、賓館210家,共立案40起,罰款45萬余元,沒收劣質被褥5000余條、彈簧軟床墊800余個,工作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四)履職盡責,全方位、多領域監管的格局業已形成。各級專業纖檢機構,加大源頭治理力度,以生產領域為重點,流通領域、服務業領域齊頭并進,不斷將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推向縱深。如今,在網套加工作坊、絮用纖維制品生產企業、勞保用品商店、集貿市場、超市、幼兒園、學校、醫院、施工工地、旅游點、賓館、旅社、敬老院、福利院、民政救濟救災倉庫,都能看到纖檢執法人員緊張忙碌的身影。法網恢恢,縱使制售“黑心棉”不法分子再狡猾,也難逃被懲處的命運。
(五)監管前移,認真開展質量安全風險專項排查整治工作。2012年,按照中國纖維檢驗局統一部署和要求,全國各地專業纖檢機構在各自轄區內開展了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和再加工纖維質量安全風險專項排查整治工作。通過開展質量安全風險排查工作,掌握生產企業底數,查清重大質量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確保不出現系統性、區域性和行業性質量安全事件。
(六)加強自身建設,專業纖檢機構技術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目前體制下,我國絮用纖維制品質量檢驗工作,基本上是由專業纖檢機構完成的。伴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執法打假工作的深入,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不少變化,新產品不斷出現,這就對專業纖檢機構的檢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這些年來,各地專業纖檢機構加大投入,加快硬件設備更新,采取各種辦法拓寬人才培訓渠道,技術保障能力不斷邁上新臺階。目前除個別省、區外,絕大多數省級專業纖檢機構都通過了“三合一”認可,地、市級專業纖檢機構全部通過了“二合一”認證,少數地、市機構也通過了“三合一”認可。
(七)服務與監督并舉,以服務促質量。當前,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各地專業纖檢機構強化服務意識,與相關單位簽訂協議,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積極開展了技術服務工作。服務對象既有生產者、經銷者,也包括大中專院校、幼兒園、醫院、賓館、民政機構等團體購貨單位。服務內容有:標準宣貫、員工培訓、定期抽樣檢驗、進貨驗收、技術咨詢等。通過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黑心棉”的滋長。
不容忽視的問題
雖然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總體質量向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六個方面:
第一,質次價廉的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仍有一定市場,這是“黑心棉”問題產生的根源。現階段,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階層收入之間,差距比較大,這就決定了不同群體的消費動機和消費水平具有差異性。進城務工農民工,大中專院校貧困生以及工程施工單位在這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
第二,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問題尚未得到根本、徹底的解決,局部性、季節性“黑心棉”問題依然存在。絮用纖維制品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轉移再生容易、利潤可觀。受利益驅使,制售“黑心棉”不法分子往往鋌而走險,以身試法,以更加隱蔽的方式作案,牟取非法利益,使得“黑心棉”屢打不絕。2014年9月28日,齊魯網以記者調查“黑心棉”產業鏈:下腳料變“棉花”加工成棉被為標題,披露了青島膠州市與平度市交界處兩個村子加工“黑心棉”內幕,詳細報道了整個造假過程,可謂觸目驚心,一天下來,毛利潤竟然達到了4000元。每年春季農民工返城期間,大中專學生入學期間,北方地區秋末初冬,“黑心棉”制售者就像冬眠的動物般蘇醒過來,四處活動,使用各種手段兜售“黑心棉”,這一現象已成為常態。
第三,某些地方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有所削弱,“黑心棉”出現反彈跡象。近年來,某些地方的專業纖檢機構功利心重了,只顧眼前經濟利益,忽視了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執法檢查力度不如過去強了。拿我國棉花主產區新疆來說。2011年至2013年,國家在新疆實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2014年新疆啟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其基礎都是棉花公證檢驗。公證檢驗費由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原則上60元/噸。新疆各地、州纖維檢驗所棉花年公證檢驗量,少則1萬余噸,棉花主產地、州都在10萬噸以上,最多的高達60萬噸。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加之專業纖檢機構自身規模較小,人員編制少,執法力量相對單薄,除了伊犁州纖維檢驗所、昌吉州纖維檢驗所等少數所以外,大部分放松了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執法檢查工作,“黑心棉”問題存在反彈的隱患。
第四,再加工纖維尚無質量標準,整體局面較為混亂。如何規范再加工纖維市場,合理有效地利用再加工纖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牽涉到多個環節和部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國家再加工纖維產業政策至今未明確,有關部門雖然做了不少前期調研工作,但再加工纖維標準和法律規范至今未出臺。各級專業纖檢機構雖采取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將再加工纖維用于加工劣質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違法行為,但未能根本解決問題。再加工纖維重點區域整治效果也不明顯,近些年還出現了由原重點區域向其他區域轉移的新情況。伊犁州轄區內,5年前還沒有再加工纖維生產企業,現在已有5家,當地百姓稱之為廢棉加工廠。
第五,“黑心棉”執法打假長效機制未真正建立起來。長期以來,“黑心棉”執法打假工作主要依靠集中行動或專項檢查,拼人力,拼消耗,行政成本高,但未能從根本上破解“黑心棉”打不死、除不凈的局面。因此,建立執法打假長效機制勢在必行,但因種種原因,整體推進緩慢。
第六,部分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使用單位認識不到位,把關不嚴。有些幼兒園、賓館為了節約成本,將使用過若干年的被、褥翻新加工后,再投入使用,違反了《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對監督執法工作的建議
(一)充分認識“黑心棉”執法打假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牢固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經過上上下下的努力,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傮w質量形勢大大好轉,但基礎并不牢靠,有些深層次問題還未解決。因此,對成績不可估計過高。專業纖檢機構必須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牢固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堅決擺脫功利主義傾向,切實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始終把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工作作為中心任務來抓,抓實、抓出成效。
(二)夯實技術基礎,有效提高檢驗能力。如今,新型填充物、鋪墊料不斷出現,不法分子也更加狡詐,常常改頭換面,給“黑心棉”披上華麗的外衣,真偽難辨。在實際工作出現過這樣的情形,執法人員在執法檢查中發現某類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存在質量嫌疑,抽樣送檢時,檢驗部門卻說做不了,出現了檢驗能力與執法要求脫節不相適應的問題。現實迫使專業纖檢機構必須加速研究新產品、新標準,引進一流儀器設備,不斷提高檢驗人員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有效提高絮用纖維制品質量檢驗能力,盡量滿足行政執法工作的需要。
(三)加大力度,重點加強原料監管。監管好加工原料,是杜絕劣質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根本途徑。針對目前再加工纖維、化學類廢舊纖維制品使用越來越普遍的現狀,監管部門應認真研究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四)不斷完善質量監督法規體系和技術規范。國家強制性標準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實施已達8年,在采用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不易操作的問題,如:4.1.3中關于“高溫成型(熱熔)和消毒工藝”的表述過于籠統,沒有做具體規定。因此,應選擇適當時機對《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作第二次修訂,使之更具針對性、實用性。鑒于實際情況,盡快制定出臺《再加工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
(五)認真總結經驗,扎實推進建立“黑心棉”長效機制。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教育部、公安部、環境保護部、衛生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嚴厲打擊“黑心棉”違法犯罪行為、建立聯合執法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應以此為契機,勇于探索,全力推進,積極落實《實施意見》,及時總結成功經驗,最終形成“政府統一組織,質監部門統一部署,各相關部門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全面落實,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和自律意識切實增強,廣大百姓和消費者依法維權的意識切實增強,這是確保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安全的內生動力,也是徹底、根本解決“黑心棉”問題的主導因素。
(作者單位: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纖維檢驗所)